寂寞貓頭鷹
沒有百靈鳥的歌喉、灰喜鵲的熱鬧、啄木鳥的執著,貓頭鷹因它面部像貓、身子似老鷹,且晝伏夜出、行動詭秘,在鳥類家族中,被人們視為另類。
被譽為動植物天堂的皖南山區,沿秋浦河大拐彎處有一個小山村,生長著幾十株上了年歲的大柳樹,枝桿盤曲,虬勁蒼老,時常就有貓頭鷹出沒。但是,當地人除了在夜間偶爾聽到它的鳴叫外,也很少有人看到它的真實模樣。
貓頭鷹是典型的夜行性猛禽,白天休息、晚上出來活動。它看中了這些大柳樹上有許多樹洞,是一個理想的憩息場所,便于隱蔽自己。同時,秋浦河沿岸種植著水稻等農作物,田鼠特別猖獗。而這些田鼠,又是貓頭鷹的主要獵食對象。
白天,貓頭鷹往往選定合適的樹洞,將自己的身體完美地塞進樹洞里,如同量身定制。它善于偽裝,周身灰褐色加細斑紋的羽毛,很像蒼老的樹皮顏色,似乎與大柳樹融為了一體,如不去仔細看,還以為是柳樹干上長出個大“結疤”。它的睡姿很特別,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既能讓左右腦輪換著休息,又能有效防范外界未知的危險。白天,大柳樹周圍非常熱鬧,喜鵲、麻雀等鳥兒嘰嘰喳喳,喧鬧不停,貓頭鷹卻置之度外、鬧中取靜,獨自佇立洞口,除偶爾扭扭脖子外,基本上能做到紋絲不動,很愜意地靜心養神,悠然自得地做著自己香甜的美夢。外面的世界,好像跟它沒什么關聯。
山村夜晚,萬籟俱寂,仿佛世界被清空般的寧靜。貓頭鷹從睡夢中醒來,扭了扭脖頸,隨即鉆出樹洞,既像個我行我素的獨行俠,又像個飄忽無聲的幽靈,一道黑影“嗖”地炫動羽翼,從黑暗的夜空中忽閃而過,讓人不寒而栗。據當地人說,貓頭鷹很少在夜間鳴叫,如果聽到它的鳴叫聲,就有不祥之兆。于是,它在人們的猜測、聯想甚至是誤解中,開始了一天的獵食行動。
貓頭鷹的視覺很發達,視網膜上有極其豐富的柱狀細胞,能感受到外界極微弱的光信號,似一架微型望遠鏡。它的聽覺也非常靈敏,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而且左耳有很發達的耳鼓。另外,貓頭鷹頭部有著密集硬羽組成的面盤,而這個面盤是很好的聲波收集器,能感知外界細微的聲音。據說,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貓頭鷹在捕食田鼠等獵物時,主要依靠聽覺來定位,同時視覺也能起很好的輔助作用。
再說說專食水稻等農作物的田鼠。這些家伙,別看個頭小,但四肢短粗有力,門齒粗壯,喜歡在田間地頭、樹根和巖石的縫隙里挖掘地道,作為自己的安樂窩。田鼠的繁殖能力特別強,夏季是田鼠懷孕產崽的高峰期,一只雌田鼠一年能產6至8窩,每窩能產10至20只小幼崽,而這些幼崽兩、三個月后便成年,又能繁殖后代。田鼠一年四季都在忙于找食的,尤其是秋季,積極儲備糧食,準備著過冬食物。據了解,一只田鼠一生能糟蹋兩公斤糧食。可見,田鼠的危害有多大。不過,田鼠也是白天休息、夜晚出來活動,生活規律也與貓頭鷹保持一致。
以田鼠為主要捕食對象的貓頭鷹,就成了莊戶人家守護田間農作物的最稱職的“哨兵”。每當夜深人靜,它就鉆出樹洞,用鉤狀的鋒利鷹爪緊抓大柳樹的枝椏,貓著身子,瞪著兩只閃閃發光的眼睛,虎視眈眈地注視著田野。它的雙眼不像其他鳥類生在頭部兩側,而是長在面部正前方,只能朝前看;既長又柔軟的脖頸能轉動270度,靈活地支撐起頭部,能隨時觀察四周的環境。
田鼠 “吱吱吱”地開始鬧騰,或在地洞口探頭探腦,或在田地間找食的。此時,貓頭鷹凝神靜氣,根據田鼠活動時產生的細微的響動,依靠聽覺定位,輔助以高超的視覺,不斷調整著撲擊方向。貓頭鷹的羽翼覆蓋著一層細密的小茸毛,飛行時空氣阻力小,很難聽出動靜。一旦斷定一只田鼠的準確位置,它半收羽翼,不動聲響地俯沖下去,快如閃電,絲毫不差,尖利雙爪正好鉗住田鼠的身體,呈鉤狀的利喙猛嗑田鼠的頭部。在田鼠無力的反抗中,貓頭鷹嘴爪并用,旋即撲閃著羽翼,將田鼠抓了起來,帶離了地面,停憩在大柳樹枝椏上,美滋滋地享受著可口佳肴。據說,一只貓頭鷹一年能捕食500多只田鼠,相當于為莊戶人家多收了一噸的糧食呢。
貓頭鷹依舊在山村的夜晚里忙碌著,無論別人是否理解,它都能坦然面對,淡定而從容,憑借在各方面適應夜行生活的能力,而成為一個高效的夜間捕鼠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