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民間藝術團,推出現代實景劇 古老“宣”舞覓新粉
其美卓嘎(左)和徒弟。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攝
西藏札達縣的其美卓嘎老人今年86歲,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格“宣”舞的傳承人。“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這么重視,我們有責任把‘宣’舞傳承好、發展好。”其美卓嘎說。
札達縣是我國古象雄文化的發源地,公元10至17世紀初,古格王朝曾在這里創造過色彩斑斕的文化藝術,流傳至今的“宣”舞,就是古象雄文化的“活化石”。
作為西藏阿里地區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部分,“宣”舞主要流行在札達縣中印邊境一線的峽谷地帶。每逢重大節日,當地的女性穿上盛裝,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札達縣統戰部部長普阿瓊介紹,“宣”在藏語里是“舞蹈”的意思。古格“宣”舞于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宣”舞有“前宣”“后宣”“搶宣”“嘎宣”等多種跳法,最基本的舞蹈形式是:多名女舞者手挽手,隨著一名男性舞者敲擊皮鼓的節奏邊唱邊跳,舞蹈節奏先慢后快,并按一定程式變化舞蹈隊形。
2008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后,其美卓嘎每年有了數千元的固定收入,還有專門的傳習場所和工作經費。她帶出的9個女徒弟,人人都能跳10支左右的曲目。
35歲的央金師從其美卓嘎老人已近10年,目前是札達縣古格“宣”舞表演的骨干,“最打動我的是它的旋律,非常優美,唱詞可以抒發想表達的一切。‘宣’舞是祖輩傳下來的好東西,我有信心把‘宣’舞一代代傳承下去。”央金說。
2010年起,阿里地區文化局聯合札達縣文廣局對古格“宣”舞開展了搶救性搜集、拍攝、整理等工作。同時,在札達縣成立“宣”舞傳習所和以“宣”舞表演為主題的民間藝術團,目前已培養了兩名自治區級“宣”舞傳承人,她們共收徒弟30多人。還有人推出融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元素的“宣”舞實景劇,嘗試在“宣”舞中加入廣場舞元素,希望這個古象雄文化的“活化石”能吸引更多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