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吉安娜
很多人對電腦游戲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多年前的機械操作上,比如射擊、打斗、駕駛等等。其實如今的游戲,早已是一種全方位文藝創作的產物,它如同虛擬現實電影一樣,讓玩家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與游戲中的角色一起出生入死,體味人生。
《魔獸世界》是暴雪娛樂公司開發的一款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因其背景架構龐大、劇情豐富等特點而深受玩家歡迎。玩家在進入游戲的時候,可以選擇加入游戲中的兩大陣營——“聯盟”或“部落”。這兩大陣營彼此敵對,時而也聯手對抗更強大的邪惡勢力。戰爭與合作始終貫穿著劇情主線,同時游戲也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
吉安娜·普羅德摩爾就是游戲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她生于隸屬聯盟的海島國家,父親是島國的領導人——海軍上將戴林·普羅德摩爾。
吉安娜成長于聯盟與部落的兩次大戰期間,在戰火中成長的吉安娜見證了戰爭的仇恨與創傷。在第二次戰爭的尾聲,整個世界遭到名為“燃燒軍團”邪惡勢力的威脅,此時已是聯盟將領的吉安娜聽從先知的建議,帶領部下前往西方大陸卡利姆多。在這里,吉安娜遇到了“部落”的大酋長薩爾,他也是因先知建議才率部來到卡利姆多的。在先知的指導下,聯盟與部落達成了首次合作,共同抵抗燃燒軍團的入侵。
吉安娜與薩爾的合作讓彼此建立起信任,仇恨得以消彌。在粉碎燃燒軍團的入侵之后,薩爾領導部落在卡利姆多大陸安頓下來,吉安娜也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塞拉摩。正當大家放下仇恨和平共處之際,追尋女兒而來的海軍上將戴林到達卡利姆多,在找到女兒的同時也發現了部落的存在,昔日的仇恨再次被點燃。已與部落建立起信任的吉安娜不同意父親的進攻計劃,她試圖讓父親明白,仇恨與沖突無法解決問題,聯盟與部落完全可以和平共處。但激烈的爭吵并沒有改變戴林的觀點,他不顧女兒反對向部落發起了進攻。
戴林投入全部兵力進攻部落,但相比之下仍處于劣勢。吉安娜則選擇了旁觀戰局,即便是父親陷入包圍時她也沒有施與援手,希望能在戰后游說父親。然而戰爭結束后,等待她的卻是父親冰冷的尸體。戴林的英勇以及吉安娜犧牲親人維護和平的舉動感動了薩爾,他承諾說:塞拉摩將是一座永遠不會遭到部落進攻的城市。
此后,吉安娜一直統治著塞拉摩,這座最靠近部落領地的聯盟港口城市成為連接雙方的樞紐。然而戴林上將昔日的殘部也在塞拉摩附近駐扎,他們將吉安娜視為殺死戴林的兇手,始終是這一帶的不穩定因素。面對重重困難,吉安娜依舊竭力維護著和平。
可惜,戰爭是殘酷的,而和平只是暫時的。塞拉摩在地理位置上接近部落大本營,這讓一些部落成員心生不滿。薩爾卸任后,新任部落大酋長發起了對塞拉摩的進攻,曾被承諾永不進攻的城市終被夷為平地,吉安娜以父親的犧牲換來的和平毀于一旦。
“父親,你為何不聽我說?”——當年戴林戰死沙場時,吉安娜曾伏在父親的尸體旁喃喃自語;當時她堅信仇恨應被放下,聯盟與部落可以和平共處。但戰爭的殘酷卻徹底打碎了她的幻想,她行走在塞拉摩的廢墟上,面對父親的亡魂,漸漸理解了父親當初的執著。“我在聽了,父親”,吉安娜對父親的亡魂如是說。
吉安娜經歷了挫折,經歷了內心掙扎,終于與父親達成共識,遺憾的是父親早已作古。
與大多西方奇幻故事一樣,《魔獸世界》的世界觀原本是基于二元對立的——正義與邪惡的對立、陣營之間的對立以及其他種種對立……不過這龐大的世界觀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情節構成的,正是由眾多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構建出了這一游戲世界。
然而,體現到個體角色身上,人物感情的復雜性與上述簡單的兩元對立卻有著強烈的沖突,這就造就了一批悲劇性的人物。吉安娜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她出生于戰爭年代,卻十分向往和平,為此她做過很多努力,甚至不惜犧牲父親的生命來換取珍貴的和平。遺憾的是,殘酷的戰爭讓脆弱的和平變得毫無價值,在這種畸形環境下仇恨得以滋長,吉安娜的心境也不斷發生著變化,作為一名曾經為和平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人,面對濃濃的仇恨情緒,她深感無力抵抗,不愿再做一名袖手旁觀的和平呼吁者。在最新的《魔獸世界》資料片中,聯盟與部落的戰爭日漸白熱化,而吉安娜只得再度披掛上陣,投身戰場……
《魔獸世界》自2005年上線運營至今已有13年,它的劇情故事不斷隨游戲更新而逐漸豐富,同時游戲中的角色也被一個又一個新故事塑造和完善。由此可見,性格飽滿豐富的游戲人物,正是這一游戲能夠經久不衰、被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