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蒙太奇與動畫性
2014年,理查德·麥奎爾創作的漫畫《這里》正式出版,立刻獲得巨大反響,并在2016年的安古蘭漫畫節上榮獲大獎。
《這里》給讀者的第一印象,可能并沒有那么驚艷。寫實的造型以及細節方面并不算精致的場景,或許會澆滅部分讀者的興趣。然而,如果你沉下心來,細細品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它在形式上所做的創新是多么令人瞠目,它的表達方法又是多么奇特。
首先,正如書名“這里”所給出的提示,全書每個跨頁展現的都是同樣的物理空間,這一空間以美國新澤西一幢房子的平凡客廳為主體。但作為讀者,你會在翻動幾頁之后,很快注意到各頁左上角的數字——很明顯,那是畫面展現瞬間的年份標記。縱觀全書,各頁的時刻可能擷取自任何一年:可能是1989年,可能是2007年,可能是1953年,甚至還可能是1870年——那時候這個客廳根本不存在,“這里”只是一片綠草,能看得到稍遠處的樹木與其他建筑;此外還可能是很早的遠古時代,有一頁的左上角赫然寫著“3,000,000,000 BCE”,也就是公元前30億年——畫面中色彩奇異明亮,卻沒有什么可以辨認的生命。整本書在景觀與時間上的跨度之大,實在令人恍若隔世。這種閱讀體驗,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著名的鏡頭序列:庫布里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游》里,那根在遠古被高高拋起的骨頭通過形狀匹配剪輯成未來的太空飛船。
我們按順序閱讀《這里》,得到的卻是亂序的時間,讀者仿佛在見證一個有限視野內的不同歷史切片。但《這里》的表達手法,除了歷時性,也有共時性的切片展現。與常見的漫畫風格有所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是,《這里》的多數跨頁都有“畫中畫”式的構圖劃分,譬如在1955年的圖景中摳出一個矩形框(姑且將其稱為“內框”,與之相對的剩余部分稱為“外框”),里面展現的卻是1989年幾名中老年人在沙發上聊天的場景。一個跨頁內可能包含多個矩形框,同時呈現出好幾個年代的事情。麥奎爾會在部分頁面中依靠特定主題選擇在內框中展現什么,比如外框是1964年有人正在彈鋼琴,而該跨頁的三個內框中各有一人在1932年、2014年與1993年跳舞,可謂相映成趣。將上述畫面拼合在一起,正是一種典型的(共時性)蒙太奇創作思維。
此外,麥奎爾在各頁之間也精心設計了很多閱讀時的特殊連貫體驗,如在某頁的內框展現1953年放在客廳里的一棵圣誕樹,下一頁同樣位置的內框里是1965年的圣誕樹,再翻一頁則是1960年的圣誕樹。幾棵樹站在客廳的同一個角落,共同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除此之外,《這里》的部分表達還帶有一定的動畫性。1998年的一天,一只鴿子誤飛入客廳,并始終在客廳里亂飛。家里的年輕女人嚇了一大跳,開始在家中逃竄。這個跨頁繪制了女人一系列儀態倉皇的動作,儼然如逐幀動畫制作中需要畫出的一批原畫,又像是未來主義繪畫用以表現運動的獨特方法。
《這里》對于漫畫的時間與空間、蒙太奇、靜態之下的運動表達等諸多話題都進行了充分實驗,這些細節性實驗看似簡單,卻可以持續展開討論,更可能成為今后漫畫表意革新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