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的壯麗史詩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說:“1978年,在鄧小平先生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確實,改革開放40年本身就是一首詩,而且是一首大詩、一首史詩。而詩歌界也一直以自己火熱的激情投身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之抒情、為之謳歌。改革開放40年,無論是在思想解放運動的激蕩之中,還是在探索奮斗的艱難征程中,乃至在日常生活的細微變化與審美變革中,詩歌界都有所反映、有所描述、有所指向、有所創造。
詩歌一直肩負著解放思想、啟蒙觀念、變革社會、倡揚新的美學原則和生活方式的重任,而這一重任,可以說和百年新詩的使命是一脈相承的。改革開放之初,新詩接續了五四傳統,充當著思想解放和文學革命的先鋒,開拓新的感受方式和美學追求。在每一重大歷史時刻,詩歌都站到了時代的前列。
上世紀70年代末,一種新的詩歌思潮出現,呼喚改革開放,呼吁新思想新觀念的誕生,強調追求個性、尋找自我,呼喚人性的回歸和真善美,具有強烈的啟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時代意識,成為一種新的詩歌表達方式和美學追求。這種詩歌新思潮在思想觀念上受西方啟蒙主義包括民族主義影響,在藝術上主要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可以說是向外開放學習的產物。啟蒙主義是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強調大寫的“人”,強調人的自由與權利;現代主義卻由于源于西方一戰、二戰后的絕望虛無情緒,觀念上批判顛覆宏大意識形態,逐步走向激進解構思潮,最終走向虛無主義。由于錯位,主要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的新詩潮詩歌,一度引起爭議,并因此產生多方面影響。
隨后是文學尋根時期,也是向內尋找傳統的階段,作為對第一個階段的糾偏,更在“國學熱”、文化保守主義和中國崛起的潮流中日趨加速。1949年前后形成的政治抒情主義詩歌本來就比較強調本土民歌資源,早期新詩潮中的朦朧詩和后來的第三代詩人中也有部分詩人開始自覺地將傳統進行現代性轉換,這個時期也可以說是文學自覺和詩歌自覺的時期,民族本土性主體性意識開始覺醒。尋根思潮持續性很強,重讀唐詩、重讀宋詞的熱潮至今不減,“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使國人重拾詩心,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和作品,其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梳理。
第三個階段出現在21世紀初,我稱之為詩歌的“草根性”的時期,這是向下挖掘的階段,也是接地氣和將詩歌基礎夯實將視野開闊的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背景是互聯網及自媒體的出現和迅速普及,中國的崛起、全球化的加速,促進中西文化與詩歌大交流大融合,激發創造力。這源于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及教育普及,再加上網絡正好提供了一個新的傳播渠道和平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對詩歌傳播推波助瀾,形成新的創作機制、傳播機制、評判機制、選擇機制,進入一個相對大眾化、社會化也是民主化的詩歌時代。這個時代的一個標志就是底層草根詩人的崛起,此起彼伏,蔚為壯觀;另一個標志是地方性詩歌的興盛,地方共同體意識的強化;還有一個就是女性詩歌的繁榮,對男性主導詩歌秩序構成挑戰。這些逐漸呈現出“詩歌熱”跡象,并為新的詩歌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但最重要的是,當代詩歌在經歷向外、向內、向下的發展之后,需要一個向上超越的階段,也就是一個新時代。這既是歷史的新時代,一個中華文明全面復興的時代,也將是詩歌的新時代。在這個階段,有可能確立新的美學原則,創造新的美學形象,建立現代意義世界。這個新時代的詩歌可能有這么一些特征:
一、這是一個強調主體性建構的時代。人民的主體性、民族的主體性、國家的主體性,創作者個人將之最終融為一體,加以肯定、強化和不斷超越,提煉核心價值,成為強大的具有普世性的精神力量;這個時代不同于80年代以來的解構主義,而是一個建構主義的詩歌時代。這個新時代,將由一種自我否定、自我貶低與自我丑化的虛無主義和解構主義,走向一種自我肯定、自我發現和自我創造的建構主義,從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一歷史性的轉折,正是時代最具詩意之處。
二、這是一個新意象新形象不斷被創造出來的時代。山河之美與自然之魅,日常生活之美與人文實踐、社會和諧,都將給詩人帶來新的靈感和沖擊力,激起詩性的書寫愿望;而復興征程、模范英雄、高速高鐵、青山綠水、綠色發展、平等正義、民生保障、精準扶貧、安居樂業都可以成為抒寫對象,成為詩歌典型,都可以既有時代典范性,又具有藝術價值。
三、這將是一個新的美學開疆拓土的時代。伴隨全球化、“一帶一路”、海洋世紀、航天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加快人類前進的步伐,放大人們的想象力,激發新的理想信念和創造力,進而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帶來新的美學觀念和美學形式,催化出一種既葆有中國特色傳統根底又具有全球開闊視野和胸懷的新的美學思想和文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