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虛構的生活與非虛構寫作
    來源:《雨花》 | 張艷梅  2018年11月14日08:44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成為廣受關注和熱議的文學現象,除文學自身影響外,還有著復雜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因素。有學者認為非虛構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給疲弱的當代寫作注入了來自生活本體的在場感和真實性;也有學者認為非虛構并不是新生事物,與報告文學、紀傳體等有著文體形態上的相似性和相關性,因而對這一提法和命名持質疑態度。與此同時,更多寫作者和研究者認為,雖然非虛構寫作既拯救不了文學,也拯救不了生活,但仍有必要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因為這一寫作潮流部分地恢復了文學對于生活的能指。

    本文不準備探討非虛構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把重點放在非虛構寫作帶來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避免其自身的局限性。借用王暉的觀點,“非虛構”文學可以看成是一個大的文學類型的集合,田野調查、新聞真實、文獻價值、跨文體呈現是其基本內核(王暉《“非虛構”的內涵和意義》)。已有的影響比較大的非虛構作品,多以個人獨特的觀察、思考和呈現,提供對于歷史、現實生活,及個體命運的記錄和反思,其中不乏飽滿的情感和深度的批判。至于回到生活,只是書寫者的一種姿態和路徑,并不是文本的唯一特質。就文本本身而言,回到生活不是情感軌跡的終點,而是思想軌跡的起點。

    非虛構寫作的聚焦

    非虛構突出在場和實證。這一特征聽起來與近年來倡導的文學要“接地氣”有些關聯,而實際上,“接地氣”的提法,在很多作家那里并沒有認同感,尤其是深受西方文學觀念影響,對傳統寫法持保留意見的作家,從未把“接地氣”作為優秀文學作品的評價標準。這并不意味著作家們反對文學來源于生活,相反,寫作者都深知,沒有生活基礎的虛構是沒有意義的。虛構不等于脫離生活,非虛構也并非不證自明地具備了生活的通行證。那么,“深入生活”這一提法,被反復強調成為一種指導思想和實踐活動,是源于寫作者已經習慣了把自己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的姿態?這種國家層面的倡導與作家主體認知之間,是否還存在某些更深層次的裂痕?作家們究竟是缺少生活,還是過度沉溺生活,是缺少思想和精神上的高度,還是始終帶著優越感高高在上俯瞰時代生活?帶著這些疑問,考察非虛構寫作的發展軌跡和現狀,可能會得出一些更有意思的結論。

    非虛構最直觀的表象是真實和理性。親歷者的在場體驗,往往給讀者帶來深深的觸動。梁莊、松塆、甘南、瞻對、羊道、定西、石嶺鄉,這些地理文化符號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也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里面包含著無數血淚和悲歡,鄉村的生與死,無法擺脫的精神荒蕪與情感困境,難以跨越的歷史循環和終極追問。一片莊稼,一棟老屋,一座孤山,一條大河,一個村莊,一段歷史,寫作者平心靜氣地白描出來,文字背后有撕心裂肺的疼痛,也有直抵靈魂的撫慰,與生活同步的介入感和代入感,讓這種同構性成為心理共鳴的基礎。梳理一下,我們看到的非虛構文學大致集中于鄉村考察、社會熱點、人物傳記和回憶錄等。包括《梁莊》《生死十日談》《羊道》《松塆紀事》《蓋樓記》;《中關村筆記》《詞典:南方工業生活》《中國,少了一味藥》《在東莞》《打工記》《上課記》《白老虎》;《瞻對》《回望》《甘南紀事》《沉默將軍》《既賤且辱此一生》《我們的抗日》《定西筆記》《寶座》《爽》等。《人民文學》的“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收獲》的“說吧記憶”、《當代》的“往事”和“紀事”、《花城》的“家族記憶”等,都算是對非虛構寫作熱潮的回應。

    梁鴻的梁莊,使得鄉村話題以一種新的方式進入到公共話語空間。首先是中國經驗、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的具象化;其次是個人體驗的公共化和普泛化。鄉村問題在“三農”成為時代熱詞之后的那段時間,在公共話語層面的探討是從制度角度切入的,試圖解決的是農民的出路,農村的發展模式,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從“三農”問題提出,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頂層設計的出臺,困境和危局被轉換,路徑似乎也比較明晰了。而近幾年文科博士春節返鄉見聞,以鮮活生動的直觀性吸引大眾目光,很快成為新的網絡熱詞,從普遍點贊到成為炮轟對象,這中間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分裂,公共平臺多種聲音的對抗,都是意味深長的。這是自媒體寫作時代的一種表象,也是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非虛構寫作者的鄉村聚焦,寫作基礎是個人化的經歷體驗,包含著知識分子的精神鄉愁和文化鄉愁;同時也傳遞出中國社會轉型期比較普遍的心理焦慮和思想困惑。對于時代的整體走向和理想的社會形態,缺少足夠的認同感和預見性,作為人文知識分子,面對日益技術化的生活,不僅淪為生活的模仿者和闡釋者,其身份的自覺性和存在感還在不斷弱化,這些都使得非虛構寫作傾向于把個體與外界的緊張關系,轉換為客觀的鄉村見聞,以這樣回到生活本身的積極姿態,強化社會發展的主觀參與度。

    非虛構寫作的兩難

    非虛構寫作熱潮,是由媒體、寫作者和研究者共同推動的。其中既包括報紙、文學期刊、學術刊物等傳統媒體,也包括微博、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寫作者以作家和學者為主;研究者主要來自文學和社會學兩大群體。公共媒體與自媒體的互動,作家與學者身份的置換,文學與社會學研究者的跨界,在非虛構寫作這個領域,表現得更為突出而直接。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貝爾文學獎,進一步提升了非虛構寫作的關注度,并且在研究領域,帶來了不少關于非虛構的爭議和分歧。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寫作,是個人化的,卻不是小眾的,雖然不乏個人感懷,民族創痛和社會苦難卻是她一貫堅持的主題。于她所經歷的時代而言,她從來不是一個冷漠的旁觀者,也不是一個狂熱的參與者,面對民族戰爭,公共政治,家國命運,個人生活,她始終保持敏銳的目光,審慎的觀察,理性的思考,冷峻的呈現,尖銳的追問,嚴肅的批判。她的寫作,超越了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籠罩,也擺脫了個人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局限,在他人和自我的講述中,不斷還原歷史,重建記憶。如果我們把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寫作作為鏡像,不難發現,我們的非虛構寫作還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題材和思想提升的空間。

    較之文學虛構,非虛構寫作有著更明確的時間、事件、因果等要素。這種定位方式,便于個人記憶空間與公共話語空間構成等量的對話關系。這并不是說非虛構必須追求時代性,具備鮮活的時代性也未必能夠引起足夠的關注;另外,一些過于嚴肅沉重的歷史話題,同樣很難在大眾閱讀中喚起共鳴。具體到泛娛樂化時代,小說的非虛構與新聞的虛構,形成了吊詭的對應關系,即使我們可以從小說中看到更多生活真相,非虛構小說也無法與各種八卦新聞爭奪讀者,也無法成為指導生活的現實經驗。倡導非虛構寫作,無非是希望在認知、體驗和反思性上,給寫作者和讀者提供更多可能。無論是歷史敘事,還是現實關懷,非虛構帶來的是去蔽、復現和拉近。把長鏡頭中的鄉村生活、歷史事件拉近,把迷失在細碎感性中而遠離理性思考的讀者拉近。走出書齋的寫作者,帶著怎樣的眼光和初衷,走向鄉村、田野,走進車間、礦區,走進戰爭和政治運動、災難和歷史記憶,也是非虛構文學研究者一直關注的話題。知識分子求真的歷史使命感,文化啟蒙的立場,同情弱者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理想,不忘初心的家園情結,都是非虛構寫作的內在動力。當我們打開一個稍微廣闊的空間,非虛構寫作的出現,突破了封閉的文學觀,以及自我封閉的世界觀。當這種突破成為某種自覺意識,我們才有可能走出楚門的世界。社會發展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也在不斷制造問題,虛構文學長久以來追求的價值理性最大化,是經由虛構之途抵達本質真實,提供的是問題的成因;而非虛構文學則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無論是面對本質主義危機的世界秩序,還是充滿病態但超級穩定的社會結構,打破并沒有那么容易,疼痛也容易變成廉價的秀場,而這正是非虛構寫作需要避開的陷阱和無限可能之所在。

    非虛構對立面是網絡文學,類型小說,穿越和玄幻,以非虛構作為抗衡顯然是不現實的。即使是純文學,當下虛構文學的主流同樣是小時代小敘事,越來越多的年輕作家對鄉土敘事不感興趣,時代、家國、民族等大詞也很少出現在他們的作品中。而非虛構中的回憶錄和個人生活史,并不是私小說,雖然講述和記錄的多半是個體經驗,話題卻往往是公共性的,而且田野調查者大都站在公共知識分子立場,寫作初衷也多是現實關懷和思想啟蒙。泛娛樂化時代,公共經驗表演化,公共意見民粹化,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非虛構寫作可貴之處在于堅持話題公共性,又拒絕被公共話語通約。以非虛構文本中的鄉村題材為例,梁莊也好,松塆也好,這些鄉村形象是具體可感的,是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的,非虛構拓展文體邊界的同時,也延展了文學的倫理邊界和認知邊界。

    非虛構寫作的選擇

    非虛構寫作是有立場的。田野調查作為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整理的過程,也是思考和研究的過程。寫作者通過親身經歷,他人口述,文獻歸納,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某一歷史片段、社會現象、公共事件,或者村莊、家族、個體命運,而這種呈現,首先都包含著一定的價值判斷和文化立場。以王小妮、孫慧芬、梁鴻、李娟、黃燈、喬葉等女性寫作者為例,她們筆下的鄉村現實與日常生活,不僅真切感人,而且有著明確的問題意識。有趣的是,個人化寫作中的女性視角引發了學者的關注和討論。我們去關注非虛構,研究非虛構,既對這一文體形式感興趣,也對非虛構作者的思想傾向、情感立場,甚至性別敘事傾向感興趣。

    非虛構作家是在場的。王春林認為,“非虛構”文學的鼎盛正是因為寫作者對曖昧復雜的社會現實有所勘探、辨析;而讀者從閱讀中能獲得關于當下復雜社會問題的文學性解答。(王春林《長篇非虛構文學寫作的一種趨勢》)或許對任何社會問題給出明確解答,都不是文學的責任,不過,身處媒體虛構信息泛濫的娛樂化社會里,愿意去追問真相肯定是非常可貴的。當代中國社會始終處在轉型期,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思想文化等領域,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寫作者身在其中,面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難免深受觸動。日新月異的發展形成了令人暈眩的陶醉效應,卻又難免感到不安和深深的無力感。物化、工具化的過程非常迅疾,多數人被裹挾其中,不斷追逐占有,同時搖搖欲墜,非虛構試圖打碎這些幻覺,直面現實的傷痛和荒誕,用自己的方式傳遞真實的聲音。寫作者無論是作家、學者,還是記者、打工者,通過口述史、田野調查、獨立鏡頭,為我們提供的都是一種抵抗。拒絕被異化,也拒絕被同化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反撥,是對自我和世界的雙重性確認。

    純粹的個人化寫作,與公共閱讀期待之間的錯位和耦合,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的角度。非虛構試圖打破寫作者和閱讀者的相互嘲笑與懷疑,讓喧囂的生活,適度回歸理性的沉默。這一寫作姿態既來自西方的社會學、人類學影響,也來自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非虛構的現實主義與虛構的現實主義二者之間,不僅僅是敘事的危機,更主要的是生活的危機。放大一個點,還原一個世界,帶著感情和思考,提供更豐富的認知理解可能,是非虛構寫作者大體相似的初衷。一方面,我們習慣于以群體主義的模糊邊緣自我保護,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完全放棄把自我標記出來的內在心理指向。所以,非虛構寫作緩釋了時代參與者的焦慮感,而社會觀察者的憂患意識,最終還是把個人的聲音轉化成了時代的聲音。

    和一位作家聊天,說起還有很多題材,比如說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生態,比如說移民、拆遷、上訪、災后、失獨,比如說環境污染、民間宗教信仰等話題,都希望看到更多非虛構作品。除情感復制以外,走馬觀花的掠影,居高臨下的靜觀,時代洞察力的貧弱,獨立思想能力的匱乏,也是非虛構寫作要克服的巨大障礙。隨著遠離現實生活的網絡文學日益覆蓋,純文學寫作者對宏大敘事也在逐漸失去興趣,文學與生活的距離還會不斷拉大。如果說,我們的生活本身有太多虛構、虛偽和虛幻,那么,追求真實,追蹤事實,追問真相,始終都是非虛構寫作最重要的社會價值。非虛構寫作是文學多元化的表現,或許可以說,這種寫作范式的影響及意義,不僅僅是文學史的,也是思想史意義上的。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 99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91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二区理论影院 |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伊人 久久 精品|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精品72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 性色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老女人精品视| 99re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黑人巨大精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