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普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科普是要向普通大眾介紹科學知識、推廣科技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所以要采用淺顯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如何更加“平易近人”,是科普工作者必須掌握的技能。在中科院物理所,作為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范活動之一,2018年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迎來決賽時刻。這個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主辦的活動,通過科普實驗展演,展開科普技能大比拼,旨在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
在展示現場,來自北京頤和園管理處的選手通過向觀眾展示古代益智玩具“魯班鎖”來揭開榫卯結構的奧秘,再以關鍵“零件”連接的木板拉力測試揭示榫卯結構的抗震特點,最后引申到具有榫卯結構的頤和園古建筑模型,充分展現出古人的智慧;索尼探夢科技館的選手利用摩擦靜電的原理讓事先充分摩擦的物體飄浮在空中,不用手接觸,通過神奇的靜電就能使物體飄浮在空中,像在空中浮游的“水母”。在實驗的最后會邀請現場的觀眾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現場感受靜電的“魔力”……獲得活動一等獎的科普劇《真假美猴王》,更是將現代納米科技科學實驗展演與中國經典傳統文化《西游記》里的人物故事巧妙結合在一起,大大增強了表演的互動性和趣味性。73歲的老科學家張錦平研究員扮演的太上老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噴水分辨真假美猴王”的納米仿生科學原理展現在舞臺上。
無獨有偶,在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探索如何讓科普實驗更易被大眾所接受的同時,北京市科協等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協辦的第十九屆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決賽,也倡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向大眾普及科學。
在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從自身科技領域出發,圍繞國家和北京市科技創新、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包含醫療、材料、建筑、城市規劃、環境等在內的前沿科技研究成果進行了展示,不僅傳播了科學知識,也展現了當代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
北京青年學術演講比賽作為市科協托舉青年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一方面帶動了一批首都青年科技工作者成為了科學文化傳承者、科技創新實踐者、科學傳播志愿者;同時又秉承了“經理學術”的理念,將那些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語言轉化為生動通俗的公眾語言,營造了公眾理解科學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