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重洋的玫瑰——中外詩歌互譯沙龍”舉行
10月27-28日,由江蘇省作協、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昆山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揚子江詩刊》、昆山市張浦鎮政府和文聯承辦的“跨越重洋的玫瑰——中外詩歌互譯沙龍”活動舉行。
江蘇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賈夢瑋表示,由于文字文化傳統不同,中外文化之間隔著一道鴻溝,然而這是一道美麗的鴻溝,正是因為有著這道鴻溝的存在,才保有了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我們的文學只有受到譯制文學的挑戰,才會有健康的發展,發展至新的境界。歷代翻譯家們是在建造一道橋梁,讓文學的交流得以完成。
詩歌翻譯大多是個體的、單一的、面對紙質文本的獨立翻譯,而本次活動打破了以往的翻譯局限,譯者直接面對作者,強調現場翻譯,由中方詩人、外方詩人和翻譯家共同組成一個活動空間,先由翻譯家將原作直譯為對方語言,再由對方詩人通過與原作者的現場交流將之豐富化、詩意化,最終形成譯詩。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對詩歌翻譯方式的創新,無論在翻譯的準確度上,還是在譯作的再創造上,都大大提高了詩歌翻譯的水平。北師大教授張清華認為,這種現場互譯主要是對詩人有深度的了解,讓跨越語言的詩意抵達詩人們的內心。
參加此次詩歌互譯的六位外國詩人為美國詩人舍溫·畢蘇怡、印度詩人高帕·N、丹麥詩人幸迪·林恩·布朗、德國詩人羅恩·溫克勒、南非詩人恩塔比桑·加洛斯·加夫塔、美國詩人徐貞敏,六位中國詩人為葉麗雋、李南、小海、陳義海、老鐵、夏杰。每位準備一至兩首詩歌,互相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詩歌風格、主題,最終現場完成譯作。
據悉,此次活動中的四位詩人來自江蘇,這次詩歌現場互譯沙龍也是江蘇詩歌“走出去”的重要舉措,同時將國外優秀的詩歌經驗引進來以促使江蘇詩歌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