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推動時代發展進步 ——《文藝報》“回首40年,放歌新時代”系列研討會之二
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展,各個領域的創作成就蔚為大觀。11月5日,由《文藝報》社舉辦的“回首40年,放歌新時代”系列研討會第二場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本次研討會圍繞散文、報告文學、民族文學以及軍事文學四個文學領域展開討論。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出席研討會。《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會議。
閻晶明談到,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從學術研究、理論發展、文學史進程、創作實踐等各個角度進行梳理,分門別類地回顧、總結40年中國文學的成就,反省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是非常切實、務實、專業,也是非常需要的的行動。他談到,散文從90年代開始,就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廣博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報告文學是跟新時期以來才得以發展壯大的文學門類,至今仍扮演的著為改革開放鼓與呼、及時記錄時代發展的重要角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下成就矚目,發揮著傳承多民族文學、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作用;軍事文學一直處于新時期文學非常重要的前沿地帶,在繼承革命傳統和時代精神的交融聚匯。這些領域的經驗都非常值得研討和總結,在這個基礎上,新時代的文學才能邁向新的縱深與高峰。
梁鴻鷹表示,改革開放40周年以來,不僅國家經濟、政治各方面的活力迸發,中國文化、中國文藝、中國文學同樣獲得大解放,無論是思想、觀念、題材、手法,都空前豐富,反映了時代精神,同時又為當代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產品。為了回顧40年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總結經驗,啟示未來,《文藝報》陸續邀請各門類資深專家和40年文學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共同研討、交流,以期為新時代文學創作繁榮提供有益的借鑒。
撥開紛繁表象,散文創作進入幽深內層
《光明日報》編審彭程以 “自由的表達”來概括新時期散文的特點。在他看來,散文是最能直接抒發感情、表達心志的文學樣式,可以自由地書寫各種各樣的題材?!白匀慌c社會,歷史和現實,一應可以訴諸寫作者筆端。骨肉深情,兒女呢喃,車馬喧鬧的都市,鳥啼蟲鳴的鄉野,江山社稷的宏大敘事,平頭百姓的卑微人生……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切,大千世界的廣闊和幽深,都天然地歸屬于散文的視野。籠罩在散文的廣闊田野之上的,是世界和生活的巨大而完整的投影,走向縱深,便是更為宏大的情懷、更為深邃的思索。
《中國社科》雜志編審王兆勝提出,散文創作不僅要繼承傳統,還需要體現時代生活,要關注社會問題,把脈社會重大轉型,加強對社會文化的關照。
方向明確、步履穩健,報告文學與時代同頻共振
“從1978年進入《文藝報》,到今年,我正好親身經歷了報告文學的40年?!敝袊鴪蟾嫖膶W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回憶起報告文學的發展歷程,不禁感慨。他談到,報告文學最初并不為社會所了解,直到《哥德巴赫猜想》發表,似乎成了改革開放的先聲,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期待。人們對此前的生活有了一種深刻的反思,對文學有限度的認識和表達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像《哥德巴赫猜想》這樣的作品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在我們國家思想、文化、社會思潮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報告文學逐漸介入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但無論是哪種題材,都始終方向明確、步履穩健,保持著與時代的同頻共振?!崩畋y表示,報告文學一定要深入生活,要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不斷地獲取生機活力,同時也要有意識地不斷調整自己的腳步,使自己的表達、行為能和時代發生深層的互動關系,感受偉大輝煌的時候,也要給輝煌理性的注解。
氣勢磅礴、細致入微,軍事文學書寫家國情懷
“軍隊的一批報告文學作家,目光始終關注著我們這支人民軍隊在波瀾壯闊的時代轉型期中的變革,記錄下它前行的腳步,書寫它豐沛的情懷。” 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黃傳會看來,軍事題材報告文學作家必須關注民族歷史和民族英雄。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圖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軍人,也必須向往英雄主義精神。所以,對重大革命史的梳理和挖掘是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擔當,對英雄的謳歌應該成為軍事題材報告文學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以來,軍隊快速變革,文學創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巧和手法的不足,而是從歷史中所獲取的經驗和自身的感知積累很多時候已經失效,必須重新貼近生活,再次出發。
中國作協軍事委員會委員會委員汪守德深有同感,他認為,我國戰爭和軍事生活本身的豐富性、廣闊性與復雜性,為從事優秀軍事題材文學創作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軍事題材文學一方面著重在革命歷史題材領域深入地進行開掘,使讀者從作家對于歷史的書寫中,發現其本身蘊含的奧秘與溫度;另一方面又大膽探索和揭示部隊生活現實,使讀者能看清楚當代軍旅生活所包涵的內容與質地。作家們在深入敘述革命歷史和觀照當代軍旅的過程中,揭示了戰爭和軍事生活的本質,塑造和刻畫了許多典型的軍人形象,在展現和還原民族性格和精神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藝術創造,既氣勢磅礴,又細致入微。
民族文學,在尊重中繁榮和超越
中國作協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尹漢胤追溯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歷程。他談到,40年來,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實現了超越性的發展。1980年12月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會議;1981年1月《民族文學》雜志創刊;7月首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評獎舉辦。1980年成為了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全面起步的歷史元年,少數民族文學從邊緣化的狀態進入了有健全陣地、經費保障的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尹漢胤強調,40年少數民族文學得以健康快速的發展,是國家對民族文學工作高度重視、充分尊重的結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不僅形成了多語種、多民族、多層次的創作梯隊,一些邊疆跨境民族作家的母語作品還獲得了周邊國家讀者的關注。少數民族地區4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少數民族作家們得以傳播,也盡到了文學的一份責任。
中國作協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趙晏彪表示,自己目睹了少數民族文學跨越式發展的10年,包括魯迅文學院開班少數民族作家班、《民族文學》在漢文版的基礎上創辦少數民族文字版等,充分表現了對少數民族文學和少數民族母語的高度尊重,對民族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少數民族文學還實現了從文學到影視的突破,少數民族電影的影展和少數民族劇本的征集被納入到金雞百花電影節,是改革開放中一個很大的亮點。
中國作協少數民族委員會委員景宜認為,今天的民族文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民族文學創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明確歷史方位和作家的時代擔當,審視自己的寫作,充分地尊重這個時代民族生活的新變化,用筑牢中國民族共同體、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時代觀點,講好新時代民族生活的新變化、新故事,才能達成新的超越。
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國作家》雜志主編王山、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當代》雜志社主編孔令燕、《文藝報》副總編輯胡軍、中國作協創研部綜合二處處長納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