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鍾山》:堅守當代文學的海拔 ——《鍾山》創辦四十周年紀念座談會在南京召開
《鍾山》創辦四十周年紀念座談會現場
天朗氣清,丹楓迎秋。11月3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鍾山》雜志社共同主辦的《鍾山》創刊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在南京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魯敏,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少軍,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焦建俊,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評論家、期刊主編,曾在《鍾山》工作過的老同志等近百人齊聚一堂,共同慶祝《鍾山》雜志創辦四十周年。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韓松林主持紀念活動開幕式。
與會嘉賓觀看《鍾山》四十周年紀念視頻
1978年1月,《鍾山》在南京創刊,是伴隨改革開放首先創刊的大型文學刊物。依托江蘇和南京豐厚的文學土壤,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環境,經過幾代優秀辦刊人的探索創新,《鍾山》以其文學性與思想性兼具的特點、濃厚的知識分子氣質、堅定的人文立場,享譽漢語文學界。
不忘初心 堅守文學品格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致辭
閻晶明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鍾山》雜志在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說,文學期刊伴隨中國現代文學應運而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最重要的載體和文學創作最集中發表的平臺。100年前的1918年,魯迅《狂人日記》在《新青年》雜志發表,標志著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啟,同時也是文學期刊成為中國文學作品發表、傳播最重要載體的開始。此后的所有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和作品,文學期刊均深度參與,功不可沒。改革開放后,文學期刊迎來了第三次創辦高潮,《鍾山》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40年來陸續推出一大批享譽全國的重要作家和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在新近揭曉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鍾山》三部首發作品榮膺在列。
閻晶明指出,近年來網絡以及網絡文學的出現和迅猛發展改變了文學生態,文學期刊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然而事實終究證明,文學發展離不開文學刊物,作家離不開文學編輯,在全國范圍內來說,文學期刊在整體上也有著回暖的趨勢。他表示,《鍾山》雜志作為江蘇省內最權威的大型文學期刊,作為全國文學期刊的一塊金字招牌,一定會以自己雄厚的辦刊實力,包容的辦刊理念,卓越的審美品格,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貢獻。
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韓松林主持紀念活動
韓松林談到,《鍾山》雜志的創刊與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一同奔涌向前,曾以“新寫實小說大聯展”“新狀態文學”“非虛構文學”獨領中國當代文學潮頭,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作家和作品,被譽為新時期文學最大的實驗場、橋頭堡和節拍器。《鍾山》雜志和同時期創刊的其他刊物一起,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卓著成就和當代文學繁榮發展的光輝歷程。
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局長焦建俊致辭
焦建俊表示,《鍾山》四十年來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但如何在新形勢下開創文學期刊繁榮發展的新局面,是擺在所有文學期刊面前的重要課題。他希望《鍾山》以創刊40周年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放歌。
江蘇省作協書記處書記、《鍾山》主編賈夢瑋致歡迎辭
賈夢瑋代表《鍾山》雜志對與會的文學界同仁表示歡迎,他說,《鍾山》已經深深嵌入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談吐、氣度和精神,而傳承和秉持《鍾山》的文化和傳統,是辦好《鍾山》的基本要務和前提。他呼吁與會者不忘文學的初心,為漢語文學貢獻最優秀的作品。
《十月》主編陳東捷致賀辭
《十月》主編陳東捷代表文學期刊的同仁致賀詞,他說《十月》與《鍾山》兩家期刊都創刊于改革開放后,要感謝時代賦予的機會。《鍾山》40年來發表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一直處在中國新世紀文學前沿陣地,值得其他報刊的學習。他提出,在這個知識獲取碎片化的時代,更需要堅守文學理想、堅守文學品格,堅持把傳統文學期刊辦好。
作家、批評家們在座談會現場
在紀念活動當天,《〈鍾山〉四十年魯迅文學獎獲獎小說集》和《文學:我的主張》兩本新書在活動現場舉行了首發儀式。其中,《〈鍾山〉四十年魯迅文學獎獲獎小說集》匯集了第一屆魯迅文學獎至今在該雜志首發獲獎的七篇中短篇小說,均是影響廣泛的名家名作;《文學:我的主張》則是對《鍾山》雜志歷年來舉辦的五屆全國青年作家筆會的一次系統總結,是對新時代青年作家的一次聚焦。
共憶80年代 展望《鍾山》未來
“慶祝《鍾山》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現場
“慶祝《鍾山》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由江蘇省作協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畢飛宇主持,座談會上,《鍾山》的老一輩編輯和作家、批評家們,以及其他文學期刊代表共同追憶文學史上最燦爛輝煌的80年代。
座談會由作家畢飛宇主持
創刊伊始,《鍾山》便堅持“好作品主義”,以高度的開放性、先鋒性、前瞻性,呈現當代漢語文學每一階段最新成果,追求和踐行著“文學閱讀第一現場”這一誠樸而堅定的目標。“《鍾山》走過了40年的道路,我當年不到30歲,現在已經70歲了”,作為《鍾山》的“元老級”編輯蔡玉洗,高曉聲的《漏斗戶主》、茨威格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當時引起文學界轟動的作品均經他推出。回憶起創刊時的艱辛,他表示,《鍾山》能從一顆小草長成參天大樹,“飽含著多位老編輯的心血,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已經退休14年的老編輯徐兆淮興奮地回憶起80年代初期《鍾山》發行量最高達30多萬冊的往事,而范小天、傅曉紅、沈喬生、張榮彩等則分別從個人經歷出發,表達了對《鍾山》的深厚感情。
《鍾山》原編輯蔡玉洗發言
好的刊物可以提升一位作家,好的作家也可以推動一個刊物,他們彼此成就。《鍾山》特有的包容、厚重、多元、人文的獨特品格,促成了40年里幾代作家與《鍾山》相濡以沫、攜手前行的佳話。當作家和批評家們談起與《鍾山》編輯們的交往,認為包容與苛刻這一對反義詞在編輯身上巧妙地融為一體。
批評家南帆發言
批評家南帆講述了他與《鍾山》的兩則小故事:在80年代讀研時,曾有《鍾山》的編輯登門拜訪,兩人在學校的宿舍里暢談兩小時,一時間被傳為佳話;當他寫了一篇“非驢非馬”的作品而不知往哪里投稿時,是《鍾山》再一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南帆對《鍾山》一直關注文學新人、文學前沿,極具探索精神深表肯定。
作家潘向黎發言
學者王彬彬在《鍾山》發表文章共計69篇,他認為這是因為《鍾山》給予了自己極大的創作自由。作家潘向黎則講述了自己與父親作為出生年代、寫作風格毫不相同的兩個人,都曾在《鍾山》上發表文章的經歷。“一個好編輯,應保持美學上的苛刻,同時擁有鼓勵與寬容”,作家畢飛宇感慨道,即使自己成名以后,向《鍾山》投稿依舊會被要求修改,但正因如此,他在《鍾山》上發表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經得起挑剔的。
青年作家西元發言
《鍾山》“不薄名家愛新人”,是一代代作家成長、發展、進步的深厚沃土。在青年作家西元心中,自己的小說能在《鍾山》上發表是一種光榮,他認為《鍾山》不僅是一本刊物,它背后更有一種長者般的殷切希望和嚴厲監督,使他戰戰兢兢地不斷地尋求自我突破。
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發言
座談會上,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以一個作者的身份回顧了《鍾山》的前世今生。她說,《鍾山》的成功靠的是《鍾山》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付出和堅守。“人會離開,事業永存,物質會消亡,精神永在,《鍾山》蒸蒸日上和發展就是最好的闡釋和證明”。她將“堅守、堅持、堅定不移,成功、成熟、成大氣候”這兩句話送給了《鍾山》,希望四十歲的《鍾山》能以更從容、更篤定、更前沿、更專業的面貌迎接挑戰、再塑輝煌,為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展示舞臺,為讀者奉獻更豐厚的文學精品,為中國當代文學譜寫新的華彩樂章。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陳少軍、朱峰、王臻中、王朔、汪政、蘇童、丁帆、祁智、葉彌、趙本夫、張王飛、黃蓓佳、鄧一光、艾偉、朱曉進、孫頻、李潔非、何言宏、張新穎、陸梅、歐陽江河、周曉楓、賈淺淺、黃發有、黃詠梅、王干、高興等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