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潤澤一座城 ——從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看老工業區的蝶變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架起了民間藝術交流的橋梁。上海寶山區文廣局供圖
10月28日,上海寶山區牡丹江路熱鬧非凡。11支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團體與寶山各街鎮的民間藝術團組成表演方隊,走上街頭,載歌載舞,零距離展示各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和舞蹈。秋日的暖陽,熱情的旋律,奔放的步伐,舉手投足間詮釋著對生命的贊頌、對生活的歌唱。
這是第十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的一幕。民間藝術來自生活與勞作,因其質樸最能打動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間藝術的交流,架起的是跨越山與海、連接心與心的橋梁。自1995年創辦以來,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秉持“老百姓的藝術盛會,家門口的五洲風情”的辦節宗旨,先后吸引66個國家的100多支藝術團、3000多位民間藝術家參與。
既是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也是正在舉行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節中節”,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在促進中外文化和民間藝術交流交融的同時,展示中國文化之美,成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要素,為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提供鮮活樣本。
落入寶山的種子
藝術節的背后,是寶山區的胸懷和視野,是對文化的孜孜以求,是民間文化蓬勃生命力的彰顯。
寶山位于上海東北部,長江、黃浦江、吳淞江三水交匯處。江風海韻孕育寶山深厚的歷史氛圍、獨特的人文氣質。1995年,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創辦,這是上海最早的國際民間藝術節。一個區辦起一個國際民間藝術節,已屬不易,一屆連著一屆,堅持舉辦23年,更顯珍貴。寶山區文廣局黨委書記、局長王一川感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如同一顆落入寶山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生長,吐露花苞,如今花香四溢、美妙動人。”
在寶山,幾乎每鄉每鎮都有民間絕活,代代傳承,成為“一地一品”文化名片。羅涇十字挑花、羅店龍船、廟行秧歌、淞南皮影舞等,這些發軔于桑陌、漁船的草根藝術,見證了上海的歷史變遷,是寶山乃至上海民間藝術的活化石。藝術節期間,寶山12個街鎮自發組織舉辦“一地一品”特色展覽——楊行鎮辦起中國現代民間繪畫楊行年會,月浦鎮“敲響”鑼鼓年會,顧村鎮打出“詩歌文化節”的品牌,紛紛亮出絕活。“十步芳草,百工匠心”藝術市集,讓非遺變身生活中的時尚。
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團體走進寶山社區和居民家中,做一天真正的寶山人。一起唱歌、跳舞,參加書法、編織、烹飪等活動,大家彼此欣賞,互相學習,享受中國家庭濃濃親情。這是每一屆藝術節的保留節目,民間藝術家們常為訪問時間太短而惋惜。聯合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副主席伊廷稱贊:“這是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民間藝術節。”
如今,走過23年的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正在全力打造彰顯國際性、突出民間性、提升藝術性、堅持普惠性的文化藝術盛會,努力形成與全球卓越城市地位相適應的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平臺,成為上海文化碼頭最美的停靠港灣,讓人民群眾能切身感受到美好生活。
一個節與一座城
10月29日,寶山羅店古鎮,千畝良田映著粉墻黛瓦,一場名為“文香羅店 美麗鄉約”的藝術節活動在稻花香里舉行。金燦燦的稻田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民間藝術家們用各自擅長的藝術形式,訴說著友誼的甜蜜、豐收的喜悅。
與此同時,藝術節的“名家薈萃,正聲雅音”系列演出正在上演,以寶山文化品牌“寶山大劇薈”為主打,邀請專業劇團帶來精品力作,好戲連臺。滬劇電影《挑山女人》等一批戲劇電影集中放映,讓百姓換一種方式感受戲曲魅力。
一個節能給一座城帶來什么?透過十屆藝術節的舉辦,可以看出寶山城市精神內涵的拓展和豐富。一個節,增進了中外民間藝術的交流互動,提升了外國友人對寶山、對上海乃至對中國的了解,賦予了一座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底氣。
寶山民間文化特色更加彰顯。羅店龍船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另有市級非遺項目7個,區級非遺項目25個。羅店鎮、月浦鎮、顧村鎮、羅涇鎮獲評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羅店鎮被上海市推薦參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還積極搭建平臺,助推本土民間文化走出去。近幾年,藝術團隊先后赴意大利、法國、巴西、比利時、日本、德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演出。
為了讓民間藝術交流365天不落幕,一個集收藏展示、交流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設施——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于2010年開館,致力打造國際民間藝術的研究、交流與教學。
越來越多的名家、名展和名演匯聚寶山,走進民眾。戲曲名家谷好好、史依弘、王珮瑜和主持人閻華,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青年鋼琴家宋思衡、戲劇導演徐俊、中國流行美聲組合“力量之聲”等藝術家工作室相繼落戶寶山,上海第一家以戲劇藝術名家命名的專業劇場——依弘劇場扎根寶山,百姓戲迷多了看戲新去處,寶山的孩子們更能走進家門口的劇場,上量身定制的京劇音樂課。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陳伯吹的家鄉在寶山,寶山創設“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打造兒童文學和全民閱讀的文化“名片”,秦文君、梅子涵、殷健靈、龐婕蕾等兒童文學作家紛紛將工作室“搬”到寶山。
“名團進民間、名家進民眾”,寶山近年來打造“寶山大劇薈”和“寶山市民藝術修身導賞計劃”等惠民品牌,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邊界,創新活動形式,深受市民喜愛,也讓更多藝術家愿意把寶山當成“家”。
老工業區的逆襲
藝術節的持續壯大,只是寶山區近年來堅持“以文化之新,振城市之精神,促城市之進步”的一個縮影,展露的僅是寶山市民美好生活的一角。
“寶山有鋼花、浪花、櫻花,更有文藝之花。”寶山區委書記汪泓說,曾經的寶山“黑、粗、舊、堵”,如今處處散發文藝范兒。天藍、地綠、水清,文化氛圍愈發濃郁,居民歸屬感越來越強。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讓寶山的氣質和顏值從“剛毅”變為“剛柔相濟”。
“鋼花”納新——寶鋼廠區將變身上海美術學院校區,老廠房改造而成的上海玻璃博物館、3D打印博物館講述文創新故事;“浪花”澎湃——郵輪經濟大步跨越,豐富文化旅游生活;“櫻花”如錦——以生態底蘊帶動城市更新……處于轉型發展關鍵期的寶山,正以文化藝術,綿密地織就美麗城區、美麗鄉村的錦緞。
把文化作為老工業基地“轉結構、換氣質”的有力抓手,寶山設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個3000萬”引導資金,推進大眾文化、精品文化、非遺文化、文創產業協同發展。近年來,寶山區榮獲市級以上文藝獎項200多項,每年增加50%以上;區域文化不斷提質增效,活動數量、質量,社會效應都有新突破。
在構建“春之櫻、夏之郵、秋之藝、冬之閱”的文化四季品牌基礎上,寶山著眼提高群眾獲得感,讓文化之花處處綻放。眼下,寶山正在重點打響國際郵輪濱江文化帶、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等3個國際級品牌,以及淞滬抗戰、百年吳淞、學陶師陶、寶鋼遺存、寶山滬劇、羅店羅涇、劇薈寶山、樂享體育等8個國家級品牌。
文化,柔軟一座城,潤澤一座城。將文化與發展革新相融共生,為文藝創作提供肥沃土壤,為優秀文創企業提供優秀營商環境,為市民群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上海寶山區努力把“文化珍珠”串成項鏈,一個“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的現代化濱江新城區裊裊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