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江西散文創作的本土性特點與時代性追求
    來源:《創作評譚》 | 袁演  2018年10月31日14:46

    新世紀以來,江西散文作家作品群體性崛起,成為當代中國散文領域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他們的個性化風格和整體性成長在全國散文群體中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們繼續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綴耕不止,產生了一大批兼 具沛然之氣與詩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光明日報》《文藝報》等諸多媒體稱之為“江西散文現象”。

    盛名之下,江西散文創作仍然持續著洶涌澎湃的勢頭,在反映世情廣度、把握歷史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幾個層面,漸進與拓展,涌現了一大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散文佳作。2009 年 11 月“江西散文現象”研討會的召開,便是江西躋身 全國散文大省之列的標志性事件。2015 年 6 月 9 日, 江西省作協與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人民文學出 版社等單位在京聯合主辦了“江西新散文作家群” 研討會,會議集中研討了王曉莉、范曉波、江子、傅菲、李曉君、安然、陳蔚文、夏磊、朱強這 9 位具有鮮明文體特點和卓異藝術追求的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并對近年來涌現出的整個江西新散文創作群體予以了高度關注。雷達、梁鴻鷹、古耜、韓小蕙、汪惠仁、邱華棟、祝勇等與會專家對江西新散文作家群體當下的創作態勢及創作共性從不同角度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江西散文現象”備受文壇關注,散文家們的創作和行文充分發揮出個性特質,嚴格恪守散文的疆域和邊界,通過主體意識的自由揮灑,取法自然、思考人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以非虛構的敘事手法在主流刊物上發表了海量散文作品。它們或追溯歷史,以親切的、充滿個性化的人文地理書寫模式,還原歷史的細節,重構人物的豐滿形象;或放眼當下,以地域化的敘述空間進行生態觀照,體察社會轉型期的都市與鄉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扼腕長嘆; 或洞察世事,以女性化的敘述視角以及犀利精巧的措辭,在日常生活的字里行間捕捉創作靈感, 傾聽心靈深處的天籟之聲,訴說天宇間的世情與人情……從而營造出多元化的散文生態,這是江西散文創作留給我最為深刻的印象。

    江西的散文寫作一個重要特點是,自我個性與個人情懷的充分展現。散文是最能顯現性情 的文字,也是最能顯現一個人的本性、修養、修為的一個文字,只要我們安安靜靜地,把沉淀到生活中的最深層的東西,最觸動我們的那種東 西,去用最有情味的,最具個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我覺得這就是好散文。

    江西的散文家們風格各異, 但“辨識度”很高:比如:江子大氣奔放、李曉君夢幻旖旎、范曉波抒情浪漫、王曉莉深刻犀利、陳蔚文蘊藉多姿、傅菲細密繁復、夏磊古典浪漫、朱強高古奇崛……只需看文字就可大致推測出創作者。

    但無論有多少種風格的呈現,創作者都有一種相同的精神內核貫穿于作品之中,這或許可稱之為“獨立的敘述”精神。“所謂獨立的敘述,就是不被主流意識形態等各種外在因素干 擾和制約的敘述,一種從切身體驗出發,從自我的精神、情感和意識被深深卷入的具體情境、事件和細節出發,從生命的體溫、脈動、快感、疼痛、幸福和苦難出發的敘述。這種敘述,是對個體經驗的一種深度回返、修復和重塑,倫理的、價值的、審美的東西在敘述中被無意、無聲、無形地拋出,各種現實的、政治的、思想的、精神的維度在此間得以自發地建立和擴張,從而實現散文寫作的價值和意義。”

    以“獨立的敘述”精神為指導,各自保持著與他人相異的散文風格,這對于“無拘無束,隨物賦形”的散文文體而言,無疑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高度,是無數散文寫者夢寐以求的境界。而這一點,江西的很多散文作家能夠游刃有余的把握好,他們以高水平的集團軍陣勢躋身全國散文大省的行列,以鮮明的個人特色顯現出優勢,即使在與北京和廣東兩個散文大省的比較之中也毫不遜色。

    從某種程度上說,江西有著較為深厚的散文創作傳統,“唐宋八大家”之中,江西便占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位。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先生認為,江西擁有完整的鄉土文明形態、多彩的民間文化,這都構成了江西散文寫作的豐厚土壤。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江西作家群充分吸收傳統經驗,同時積極探索當代中國散文寫作的脈絡, 以有今日的成就。的確如此,江西散文在發展過程中,深受地域傳統文化熏陶,尤以陶淵明的“出世”思想、陸九淵的心學思想、禪宗文化和佛教的影響為甚,深深淫浸了某種自由灑脫的精神命脈, 保持著“獨立的敘述”精神。散文寫者在“出世” 之中保持自己高潔的情操,但又不是消極的“出世”,反倒是經由“出世”之后再積極“入世”, 在顯現出超然與達觀態度的同時,深度關注社會發展,注入憂患意識,把傳統文化中的深層隱喻通過散文表達出豐富、多樣、立體的內涵,形成 了江西散文整體的精神氣質與風貌。

    再來說一說地域性帶來的短板或者劣勢。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全球化理念逐漸一統天下,但與之伴生的則是文學的“同質化”傾向也日益嚴重, 地域對文學的影響仿佛正在減弱,但事實上,地域詩學理念在地域文人內心是始終潛在地強化著的,由于地域間的交融滲透和互相揚抑,地域性文學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產生了新質,并使地 域性的特征更為強化。

    然而,地域對文學的影響是雙重的:既孕育、滋養文學,賦予文學特殊的風味與氣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文學的大體走向和格局。由于活躍在江西散文界的作家們大都出生于農村,這一成長背景,使得他們的散文創作有相當大的篇幅是圍繞農村題材展開的。

    書寫鄉土生活,關注生態環境的散文作品依 然是這些年江西散文創作的重頭戲,其基本精神向度大致分為樂觀、悲觀和靜觀三種姿態:一是樂觀主義視角,聚焦中國農村在社會轉型中獲得 的歷史機遇,捕捉新農村建設帶給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的發展與變化,從而為新的鄉村文明的重建,唱一曲由衷的贊歌;二是悲觀主義視角,直面都市化進程所引發的鄉土中國的裂變與陣痛,揭示這一過程中農村生態的凋敝和農民命運的曲 折,以此為傳統的農業文明的衰落,獻上一曲深切的挽歌;三是靜觀的姿態,把鄉村或自然景象抽象和幻化為精神家園,堅持浪漫敘事和詩意書 寫,以詳和恬靜的筆調,譜寫世事之外的田園牧歌, 以此安頓現代人枯澀的情感與焦灼的心靈;在懷 戀中抒發對于農村的真摯情感,是這一類散文創作的主題表現對象。

    以上三種姿態各有其合理性,其中也有相當多的優秀作品,但是,較為遺憾的是,它們大都 停留在農耕文明的視野和思維框架中,缺乏歷史縱深感,作品沒有被放在幾十年甚至更長久的農 村發展歷程中展開。從鄉土散文作品的整體來看,散文作者感情是充沛的,筆法是純熟的,但問題是,當一群人都在寫自己的父老鄉親,抒發自己的思 鄉之情,懷念自己的村莊時,讀者體驗著雖是不同作者,卻是同樣的家園、同樣的感情、同樣的草木時,估計要出現審美疲勞,也就很難判定這樣的文章是優秀作品了。

    因此,對于農村的程式化寫作直接導致了這個方面散文寫作的不足,為什么每個人的家鄉都是一樣的?經歷的事件都是類似的?其中的情感體驗都是一樣的?這確實值得警惕,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關于農村題材的寫作,部分作家還存在一個明顯的弱勢亟待修正,即農村散文如何從一個點開始,而不是從面開始或者順著一條線就把感情捋到底了,連壓縮一下的耐心都沒有,這是不是顯出了作者寫作時心境的散漫和筆法的無力呢?如何突破?似乎應該成了這類散文是否能夠向前推進和發展的一個節點了。

    散文是一種表達“我”的文本。表達我,就是表達這個世界,表達我的發現,我的不同,就是表達這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如果農村題材的散文寫作能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加以觀照,注意到全球化、同質化的思維已經介入鄉土精神世界,并以此為背景和參照,更深刻地剖析出個人心理狀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或許可減少或避免那種相對單一化, 平面式和臉譜化的書寫。

    江西散文既有一批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如 劉上洋、劉華、彭春蘭、鄭云云、梁琴、熊述隆等, 又有一批出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青年作家, 如王曉莉、姚雪雪、安然、澆潔、江子、范曉波、李曉君、傅菲、王蕓、陳蔚文、何立文、夏磊、詹文格等等。而后者更是以充盈著生命質感和藝術靈性的散文創作,組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整體 陣容,展現了一種鳧趨雀躍、葉綠花紅的團隊風采,以此昭示著江西散文繁榮發展的梯次性、未來性與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江西散文的創作團隊也存在著寫作題材的相對狹窄問題, 多年來的散文,多是回憶和追述,缺少對現實的介入和時代的回應,對于國際國內發生的重大事 件的審視和思考顯然不夠。

    江西散文作家對于鄉土中國的描寫和個人情懷的抒發相對細致和深刻,尤其是一大批心理散文的描寫細致精微,反映出作家對小我的描寫日臻成熟的態勢,與此同時,對宏觀題材的把握則略顯薄弱,比如,對于江西歷史傳統文化的題材挖掘尚淺,江西的陶瓷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書院文化等等,在全國都是極具特色的,而目前,僅有少數散文創作者關注到了陶瓷文化(江子的長篇散文《青花帝國》)、民俗文化(劉華的“大地臉譜”系列散文集)與紅色文化,期盼今后的歷史散文創作在宏觀把握上更有深度,題材選擇上更加全面,建議散文家更多地走向田野、走向域外、走向歷史的深處,從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著手,繼續深挖各種文化類型的歷史底蘊,在趨向宏大敘事的同時, 也要注意向哲思境界和人性的深度邁進。

    此外,散文的寫作手法也可以更加大膽創新, “讓散文也存在一個足夠劇烈的沖突和矛盾,使之也能超越日常性的情感抒寫;比如,散文中是不是也要制造一些懸念,以此來滿足讀者在閱讀 過程中的某種更為復雜急切的期待心理狀態;等等。這些原本是可以運用到各種體裁的創作中的,但在實際的創作中,更多的是被小說家作為小說的 創作技術來運用,而被散文家在寫作散文時所忽視,如此一來,散文也往往只剩下可憐的一點情感來推進文章的行進了,這也是小說家看不起散文創作,或者被散文理論家一直說散文沒有什么理論的口實,這確是散文寫作長久不能進步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散文家能從各個角度去‘借勢’,散文就會寫得更好些,散文作為一種以小見大的文體,最終也能寫得更加意闊心遠了。”

    今天我們討論江西文學的本土性和時代性話題,非常有現實意義,因為散文歷來被認為是作家“心靈的袒露”,個體性的自我確立與張揚, 相較之于小說或詩歌,似乎更有利于作者表性抒情,自然也更容易為讀者所親近。而近年來,隨著文化大散文觀點的提出,很多散文寫作不免帶著士大夫般的清高與雅致,離生活的本質很遙遠。這讓我想到知名散文作家塞壬說過的一段話:

    “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充滿悲傷。我們 遭遇的現實,我們自己面對靈魂的異化,面對當下中國復雜的現實經驗,如果選擇書寫,我們如何能夠去繞開那些硌著我們的肉身和靈魂的巨大痛楚?我們如何能夠做到在文字中強顏歡笑,抒情?我們如何能屏蔽來自現實的場對我們精神的擠壓與損害?我們如何穿越個人的精神地獄繼而抵達澄明,如何在 絕望中依舊相信愛,所有這些,都將是散文書寫的大的母題,它映照宏闊的外部現實世界,指引人的內心抵達精神的高度。也許這樣的寫作進入的方式可能不雅,文字表達充滿冒犯和入侵感,這樣的書寫可能披頭散發,衣冠不整,面相猙獰,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表達,它直抵人的靈魂深處,反映真實的現實世界。這樣的散文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如何成為了人,這個人是全世界都能讀懂的人。”

    謹以這段文字與大家共勉,這個時代仍然需要能夠針砭時弊的投槍和匕首式的散文,這個時代呼喚著充滿著心跳、浸潤著元氣的最本真的散文寫作,以表達對生命、對人性、對世間的獨特感悟和深刻思考。

    期待著江西散文創作在現有的成績上繼續前行,以本土化的立場緊握住時代性的脈搏,既注重歷史和哲思層面的多向度開掘與擴容,又不忘守住自身核心向度的疆界并予以凸顯,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挺進!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56prom在线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91|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中的精品一区的| 情侣视频精品免费的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网页大全|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狠狠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网| 人妻偷人精品成人AV| 国产区香蕉精品系列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完整版|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