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因此—— 中國網絡文學正在走進“四個謳歌”的現實主義新征程
10月19日,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北京作家協會、阿里文學聯合舉辦的“新時代新風口:網絡文學中的現實題材精品創作”主題論壇在北京出版集團舉行。領導、學者、資方和作家一起就新時代現實題材的創作如何打破套路化、模式化的癥結,改造并影響網絡文學的創作形態和格局展開了主題討論。
現實題材作品的比例在升高
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張蘇說,現實題材作品的比例在升高,2017年現實題材作品已經達到全部網絡作品的52.5%。北京市率先開展了網絡文學作品推優活動,2015年以來三年時間推薦72部優秀作品,把作品質量和現實題材作為主要的考核標準。他說,“從對未來精品生產扶持角度來講,希望做到‘五個一’,一是把握一個導向,即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二是抓牢一個環節,就是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環節;三是守住一條生命線,即文藝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四是夯實一個基礎,由政府、資本、平臺、業界共同搭建的一個創新的基礎;五是確立一個保證,也就是對網絡文學版權的保護。”
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要互相學習
評論家肖驚鴻認為,網絡文學起于民間、生于草根,在這樣一群樸實無華的創作群體中,現實是他們直面的主題,網絡文學創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以平民寫平民。網絡文學創作不乏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驃騎的紅色歷史軍事題材系列,以一名軍人的使命擔當和時代責任,用文學呈現紅色中國的英雄夢想。何常在最近的一部作品《浩蕩》,書寫改革開放的中國歷史進程中青年一代的命運變遷,塑造平民英雄群像。最后的衛道者的《中日戰爭》和《烈日雷神》,將抗戰、懸疑等題材結合網絡創作手法,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中國故事。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互相借鑒,相互交融,共同探索發展之路。對此,作家關仁山談到,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影響巨大,讀者面廣,給文學帶來新氣象,也給傳統文學帶來沖擊和啟示。傳統作家要向網絡作家學習他們講故事的能力。網絡作家擁有更大的讀者量,這與他們的敘事方式、編故事能力有關系,傳統作家把故事的傳奇性淡化了,所以讀者感覺缺少力量;而網絡作家要學傳統作家的厚重,學習他們的細節描寫和生活的質感、文化含量和哲學思考。
關仁山說,今天這個時代靈魂是復雜的,要把靈魂復雜性寫出來,把時代的精神高度寫出來,寫出家國情懷,也要對時代發展中的污濁進行批判。關注現實創作是有巨大難度的,現實主義也在更新。傳統作家應該和網絡作家攜起手來共同推進現實題材精品創作。
作家石一楓講到,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不能用簡單二分法去分,要看其內在的文學精神。評論家劉大先認為,媒介的融合將促成文學融合,網絡文學在現實題材創作上大有可為。
如何創作更多現實題材精品力作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指出,網絡文學的閱讀具有碎片化、一過性的特征,這使傳統基于文本細讀建立起來的批評方式受到挑戰。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網絡文學的審美特征,如何建立凸顯新時代文學價值和時代特征的網絡文學特征的評價體系,將個人的書寫體現出時代的精神,這是擺在當前網絡文學評論者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網絡作家驃騎希望向傳統文學作家多學習,傳播正能量和主旋律,創作出更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網絡作家何常在說,網絡文學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涌現的人物故事都給了網絡作家現實主義創作的土壤,他們有能力也有實力,有時間也有資本來創作更多的現實主義作品。網絡作家最后的衛道者認為,不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正向性和光明的作品都占主流。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張蘇、北京市委宣傳部出版處副處長蔡寧,以及主辦方北京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清霞、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胡曉舟、阿里文學CEO宇乾、阿里文學總編輯周運等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