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界追憶表演藝術家朱旭—— 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
他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先后塑造過數十個性格獨特、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其風趣幽默、細膩傳神的表演,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烙印;他是儒雅的君子、慈愛的長者、可愛的老頭兒,不留痕跡的表演,被評論為“完全不是在演戲,而是在生活”;他始終堅持讀書,刻苦研究理論,更是勤于寫文章總結提高,為后來的戲劇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理論素材和研究資料;他談自己很少,談創作很多,他常說自己很幸運,他取得的成就都受益于北京人藝,他始終與他最愛的北京人藝同在……他就是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朱旭。10月17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一如這一節日所蘊含的感恩敬老的主旨,朱旭的親人,與朱旭合作過的摯友,北京人藝的老領導、老藝術家、演職人員齊聚北京人藝,以一場特殊的追思會,紀念、緬懷這位為北京人藝戲劇表演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藝術家。
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優秀的體現者
1952年6月,22歲的朱旭進入剛剛成立的北京人藝,自此,演員這一身份伴隨他60余載,是他一生最珍視和看重的身份。60多年來,朱旭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塑造了數十個性格獨特、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并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和確立了自己的表演風格。他是一個有著獨特個人魅力和風格的演員,他風趣幽默、準確豐富、細膩傳神的表演,不僅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也為話劇舞臺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形象。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表示,“朱旭老師是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優秀的體現者,真正做到了焦菊隱先生所倡導的深厚的生活基礎、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朱旭老師的藝術追求和做人的品格是高尚的,他為北京人藝的話劇事業增添了光彩和榮譽。”
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呂中曾在《請君入甕》《咸亨酒店》《屠夫》《北街南院》等多部話劇作品中和朱旭合作演出。在她眼中,朱旭是老師、兄長和朋友。呂中回憶道:有一段時間她曾背著很重的負擔,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漂亮的演員。她把這種想法跟朱旭老師談了,朱旭老師跟她說:“你看我漂亮嗎?我就是一個丑演員,開始時候沒有導演看上我,但是我通過先做舞臺工作,后來慢慢地演小角色,一點一點在這個過程當中看到老藝術家們怎么去創作人物,我學到了他們身上的精神。演戲不是演你自己,是演你對生活的理解,是把生活背后的精神傳承出來,在舞臺上觀眾看到的不是你的個人,是你通過你的形象所要表達出來的意義。漂亮不是本錢。”談及演員如何才能“出名”的問題,呂中談到朱旭老師也有自己的準則:認認真真的演戲、清清白白的做人。所謂“認認真真的演戲”,在朱旭看來,不僅僅是專心的演戲就行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演員要分析很多很多:這個戲是怎么形成的?這個人物在這個戲里頭起什么作用?他又是怎么在特定的生活環境、特定的歷史當中成長起來的?演員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礎,要認識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理論。“你要成為一個學者,你要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才能把你體驗到的生活逐漸地上升到理論去認識它,然后化到你的身上,再通過表演去表現出來。”朱旭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一位熱愛舞臺的表演藝術家是怎么實踐的。“話劇表演是研究人、琢磨人的。朱旭老師非常深刻地把這一點體現出來了。”呂中說。
朱旭老師是我心目中的戲神
“我父親評價朱旭老師,說的最多的就是‘這老爺子松快,演戲怎么就那么松弛?’”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談到。朱旭老師就是那么本本分分,不演戲了,在家里頭跟孩子相處,他喜歡孩子,喜歡家庭生活,喜歡那點生活情趣,就是這個本分,讓他如此松弛,如此快樂,如此在生命最后階段還那么松快。濮存昕說,朱旭老師對北京人藝的影響一直浸潤、滲透在他們這些后輩年輕演員身上,像他一樣演戲,像他一樣做人。“他真的是了不起的一個人,他甚至不只是我們劇院的楷模,更是所有演員界的楷模。”
“朱旭老師是我心目中的戲神”。北京人藝演員楊立新表示,朱旭老師常年的舞臺實踐和積累,造就了他在舞臺上的那種松弛,使他的表演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揮灑自如,不管是大角色小角色,他都沒有失敗過。不管在一部戲中是演主角還是配角,他總能為這個戲加分添彩,有了他,舞臺上就有光彩。楊立新說,因為朱旭老師的人物有根,因為他個人有魅力,我們大家習慣了他的那種松弛、自然、幽默詼諧的表演,但是大家不知道他曾經在舞臺上演過《蔡文姬》里的左賢王、《茶館》中的秦二爺,看了這些戲,你會知道塑造人物是多途徑的、是多方面的。楊立新談到他進北京人藝還是學員的時候,演的第一個小戲《送菜》就是朱旭老師創作并且導演的。我們做學員還沒有畢業時,劇院演出話劇《萬水千山》,在“四渡赤水”一幕中,朱旭老師演軍長,我演副官,后來看他和林連昆老師主演的《左鄰右舍》,看他主演的《三塊錢國幣》,看他在《駱駝祥子》里的表演,乃至跟他在《嘩變》里的演出。“我是沿著他們的腳印走過來的,是看著他們演戲成長的。他沒有手把手教過我,但是他是我的老師,他那一輩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我懷念朱旭老師和他們那一輩所有的老師們,有了他們才有人藝,是他們塑造了人藝。”
非常懂得用腦筋,懂得怎么創造人物
戲劇評論家鐘藝兵計算了一下,66年來,朱旭在北京人藝一共演了47出戲,塑造了47個角色。而這些角色在觀眾看來,并非都是主演,并非都是主要的角色。他演了很多的小人物、配角,甚至跑龍套,但是在朱旭的眼中沒有小角色,每一個都認真對待。“他演戲是高端的,做人是低調的。”鐘藝兵用“戲劇人生,大器晚成,斯人已去,留有恒溫”16個字概括了朱旭的藝術人生。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覃贊耀從上世紀50年代就與朱旭一塊工作、生活。在他看來,朱旭干什么事情都非常從容,一點都不著急。“他有豐富的藝術經驗,非常懂得用腦筋,非常懂得怎么創造人物,演的人物既有豐富的內心體驗,又有人物鮮明性格和特點。洪深有一句話,‘不會演戲的人演戲,會演戲的人演人’。我感覺朱旭就是在演人。”
在話劇《甲子園》之前,劇作家何冀平并沒有與朱旭合作過。后來,朱旭接了《甲子園》中姚半仙這個角色,他告訴何冀平自己“喜歡這個人物”,“覺得你像是給我寫的”。何冀平說,聽到朱旭老師的話,她“這心里咚的一下就掉下來了,但是我知道這是朱旭老師在鼓勵我,在安慰我”。后來為這個角色,朱旭研究易經,找風水先生體驗生活,自己還設計了服裝:戴著小帽子,穿一個中式的粗布衣服。舞臺上,他把一個孤寂的,但心中對生活有向往,肚子里面有心事的老人,以他特有的幽默、輕松、含蓄,準確地演繹出來。特別是劇中跟他兒子的那場戲,朱旭老師的爆發力非常震撼,臺下所有的觀眾都流下了眼淚。在何冀平看來,藝術是以回味定輸贏的,而朱旭老師有太多的人物藝術的造詣讓我們回味。“藝術和做人是一樣的,就是追求真善美。藝術真實來自真誠,善良是本色,也是藝術的傾向,美是美好、完美、完成,真善美就是一個三角,各自可以是一個頂點。這三者的結合、這三邊的結合,我想就是朱旭老師。”
發現并把自己帶到舞臺上的偉大的藝術家
北京人藝演員何冰說,朱旭老師溫文爾雅,具有學者風范,而且他有一顆堅強的靈魂。排練《北街南院》時,朱旭老師給自己寫的獨白,何冰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別信那個邪,就信自個兒”,這是他自己寫的,也是朱旭老師內心的聲音。他可能一生都在堅持這句話,相信自我,他是最向自我靠攏的一個演員,恰恰通過這條道路,他塑造了那么多人物。“我認為朱旭老師是發現自己并把自己帶到舞臺上的偉大的藝術家。”何冰表示,“要想去接近朱旭老師,就是他那句話,‘不要相信什么,要相信你自己’,我會用今后的時間不斷地去講朱旭老師的故事。”北京人藝演員馮遠征談到,他們這一代演員很幸運,可以和朱旭老師同臺演出,在生活中近距離接觸他,和他聊天,和他開玩笑。“我非常喜歡朱旭老師那種散淡和幽默的精神狀態。我們今天不僅追思朱旭老師,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擔起現在北京人藝的重任。”
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李源認為,朱旭是一個少有的天才。比如說,有一次《蔡文姬》的演出,1000多張票都賣出去了,主要角色卻找不著了;等到找到這個演員,戲馬上就開幕了,不能讓觀眾等著啊。這時朱旭頂上去了,飾演左賢王,全場一句詞都沒落,這是多難演的角色啊。朱旭有這么一句話:“我永遠忘不了北京人藝。”他在國外也是這么說的,每次領獎的時候,最后一句話老是離不開北京人藝,他說的都是實話。他是北京人藝造就出來的,沒有北京人藝就沒有朱旭。“他是我心目中崇敬、永遠忘不掉的一個人藝人,我相信人藝還會不斷出現這樣的人。北京人藝有一個傳統,就是只要你認認真真地演戲、老老實實地做人,你就能成為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