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藝德 再講藝能
今天,影視行業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演員投身其中,這在為行業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當“顏值”“流量”成為“吸睛”要素,文藝創作和文化行業中的正能量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
文藝工作者的自身修養是文化行業的筋骨。文藝工作者作為公眾人物,藝德應當是其構筑藝術生命體的重要底色。先講藝德,再談藝能,方能成就一段留得下、傳得開的藝術生涯。對文藝工作者而言,急功近利不可取,厚積薄發才是正途;藝術素質要磨礪,藝術品德更要打磨。在這一點上,尤其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才能涵養出風清氣正的積極文藝生態。
“欲從藝,先立德”,從影70年的牛犇塑造無數經典影視形象,作為一名83歲的“年輕黨員”,“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始終貫穿他的表演之路;家喻戶曉的“老戲骨”李明啟,更是很多人不知的公益使者,她用自己的號召力感染更多人投身環保事業,擔起社會責任……
當下,一些電視節目也在提升文藝工作者的修養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全國第五個扶貧日,央視電影頻道啟動了“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借助演員的社會影響力助益國家扶貧事業,近300位演藝人士迅速響應,其中不乏大家熟知的青年演員,走進一線、對口扶貧,真正將自己的號召力落實到帶動扶貧品牌成長中。
近期在浙江衛視播出的節目《我就是演員》,同樣將這份對演員藝德的關注落實到創作端口,在內容的起點觸發社會對演員身份的再思索。演員的藝德建設既需要前輩的言傳身教,也需要后輩的身體力行。只有深入體察、保持專注,表演藝術才不會被浮躁的風氣所干擾。以人為本、有責任感的表演者,才能為行業迎來更多有筋骨、有溫度、有力量的優秀作品。不同的演員或許有著迥異的特色和能力,但不變的是其對初心和匠心的堅守,這是藝德作為演員基本修養的直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