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作家居住地論壇”舉辦 葉廣芩侃旅居布拉格糗事
作為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重點國際活動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團十月文學院、《十月》雜志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的“文學與遠方:第二屆十月作家居住地論壇”近日在京舉行。葉廣芩、劉慶邦、萬方、張檸、徐則臣、梁鴻等十月作家居住地項目的入駐作家代表,在論壇上講述了異地生活發生的趣事及其為文學創作帶來的新靈感。
誤把德國“老酵母”當黃油
著名京味兒文學作家葉廣芩不久前剛剛推出她的首部兒童文學作品《耗子大爺起晚了》,這本書的誕生就緣自她去年受邀赴十月作家居住地——布拉格旅居的經歷。“有一次我去鄰近的德國哈瑙小鎮參觀格林兄弟故居。都是老房子,在院子里我還看到幾只小松鼠爬來爬去。我走過去它們也不躲避,小眼睛亮亮地看著我們,似乎在和你交流和對話。我當時就想,在這樣的環境產生了《格林童話》真是一點都不奇怪。于是我突發奇想,是不是我回去也可以試試寫一寫童話,寫寫我童年曾經生活過的頤和園,寫寫和我有過交情的房頂上那窩小耗子呢?”
除了催生出一部新作品,這次布拉格生活還給葉廣芩帶來了很多新鮮有趣的體驗。“到了布拉格以后,這個城市給我的沖擊是非常大的,那種建筑風格、文化氛圍和我們這兒完全不一樣。北京的建筑風格像一個老爺子一樣,四平八穩,橫平豎直,所有的房子幾乎是方方正正的。看到布拉格,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什么樣的城市?樓房都是扭著的、跳動著的,而且五顏六色,就像到了童話的王國。”
她還笑言自己就是一個“退休的老大媽”,認為文學最重要的無非“吃”和“看書”,這也是最能體現某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兩個元素。“所以到了布拉格,我首先去的就是它的超市和菜市場。想吃黃油抹面包,買了一塊黃油拿回家打開包一看,軟軟的,顏色也和平時看的不一樣,有點發淡紫。我還想可能是加了藍莓,就切了一片抹在面包上吃,吃了以后覺得沒有黃油味,怪怪的。后來我把這個拍了照片發給朋友,說‘你看我這個買的是什么黃油’,他回復說‘你買的這是德國老酵母’……”事后葉廣芩充分發揮了“退休老大媽”會過日子的長處,將錯就錯,就地取材,用老酵母發面蒸出了美味的大包子。
一個捷克肘子吃了兩星期
葉廣芩還回憶,她在布拉格的餐館里與老伴兒一人點了一份豬肘子。服務員端上來后,嚇了她一跳——那么大的肘子,他們老兩口吃了兩個星期。但當時她發現餐館里兩位年輕姑娘一人抱著一個大肘子啃著吃,還大口喝著啤酒。因為吃不慣捷克的大肘子,后
來葉廣芩還在當地飯館里做了一頓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面,用的是從北京帶去的六必居黃醬,在當地買的五花肉切成肉餡,請捷克的作家和翻譯家們吃。“那頓炸醬面對他們來說恐怕是難忘的;對于我來說,在異國做北京的炸醬面,而且是在飯館里做,戴著大圍裙,也是永生難忘的感覺。當地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習慣對我們是一種沖擊,我想我們的習慣也應該傳給他們。”她還感嘆道:“對于作家來說,這種煙火氣的相融是非常重要的。”
作家居住地如今已有九處
其他幾位作家同樣深有感觸,比如去了愛丁堡的徐則臣和萬方。徐則臣說他很早就有了以愛丁堡為背景寫一個小說的想法:“J.K.羅琳的《哈利·波特》就誕生在這個城市,還有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也發生在這個地方,英國有很多探案的小說、神秘的小說,這個城市哥特式的建筑特別適合寫這類小說。這次去了以后感受更深了,下一個長篇就準備寫愛丁堡,時間設定在深秋以后——那時的愛丁堡下午4點多天就黑了,那樣一種哥特式的、建筑高高低低的城市,狹窄的巷子,天黑了以后有霧上來,特別神秘的氣氛,特別適合作為故事的背景。”
萬方探訪了當地的公墓:“這座城市的墓地非常誘人。之前很難想象,這里的墓地像一個小房子,有門、有雕像,而且緊鄰住宅,還經常碰上些談戀愛的年輕人坐在那里,也遇到過幾個來自意大利的旅游團。中國傳統觀念里總覺得墓地有點陰森森的,但是這一次的經歷讓我看到了當地人對于死亡的豁達態度,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據介紹,十月作家居住地已開設三年,目前已設立了包括布拉格、愛丁堡、加德滿都、北京、拉薩、李莊、武夷山、麗江古城、西雙版納9處,已先后有吳雨初、馬原、韓少功、余華、葉廣芩、蘇童、格非等多位作家入駐。北京出版集團今后還將根據每個居住地的條件、優勢和個性特色,推進其多元化發展,如將愛丁堡與國際創意寫作潮流相結合、武夷山與茶文化相結合、麗江古城與“一帶一路”多民族文化相結合等,西雙版納更將探索“作家書院”的新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