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云:了不起的兒童文學先行者
9月20日下午3時28分,98歲高齡的兒童文學前輩黃慶云去世。從媒體的報道看出,很多年長的人記得《刑場上的婚禮》,把黃慶云的創作當作“紅色經典”,卻不太知道黃慶云是一位兒童文學的先行者,與秦牧一樣屬于第二代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黃慶云出生于廣東,學習生活于廣州,長期居住在香港,她為孩子創作、編著和翻譯了500多部感人的作品,不但是優秀的作家,還是一位善于扶持作者的兒童刊物編輯家、一位優秀的兒童文學翻譯家與社會活動家。
黃慶云兒童文學創作的四個階段
黃慶云1920年5月10日出生于廣州澄海一個大家庭,祖父在南洋打工發家致富,父親是留日學生。因為祖父不到40歲就去世,黃慶云在童年親眼目睹了家庭衰落。她6歲時隨家人到香港生活、上學,11歲后又回到廣州,15歲就考上了中山大學中文系。在那里,她受到現代戲劇家洪深的鼓勵并對戲劇產生了極大興趣,也開始接觸安徒生、葉圣陶、張天翼的童話。1938年廣州淪陷,她到了香港,借讀在嶺南大學,在那里遇到影響她一生的恩師、中文系教授曾昭森。在曾教授的鼓勵、扶持下,黃慶云開始創作童話并主編《新兒童》。
從1938年發表第一篇童話作品《跟著我的月亮》,到2018年去世,黃慶云的兒童文學創作整整80年,可以說她是一棵兒童文學的常青樹。她的兒童文學創作大體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938年-1949年。這一時期,她的作品追隨魯迅精神,學習葉圣陶的童話,帶著現實主義情懷,書寫苦難,表現作家對兒童的愛。葉圣陶的《稻草人》問世后,魯迅指出了葉圣陶為中國童話開辟了一條探索的道路,她深深向往這條道路,開始在童話上探索如何把幻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她創作的《月亮的女兒》《埋藏了的陽光》和《七個哥哥和一個妹妹》等童話反映著舊社會孩子的悲慘遭遇和他們怎樣勇敢地戰勝敵人和惡劣的環境,實現他們的理想。
第二個時期是1949年-1966年。這一時期,黃慶云受到時代思潮的影響,主要寫新人童話和紅色兒童小說。代表作是《奇異的紅星》,歌頌偉大的人民所創造的童話一樣的成就,這部童話后來獲得了第二次全國兒童文藝創作評獎的一等獎。她為孩子們寫了兒童報告文學《眼淚和歡笑》和《白蘭說的故事》。并寫出了具有泥土氣息和時代氣息的兒童詩集《花兒朵朵開》,該詩集由女畫家林琬崔配圖,形式優美,富有童趣,后來被翻譯成英、法、德、日、西班牙及烏爾都語等在國外出版。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她寫了很多短童話,在報刊上發表,并結集為《金色童年》,廣受孩子喜愛。這一時期,她在大陸和香港出版社總共出版了20部各類兒童文學作品集。
第三個時期:1978年以后至2000年。“文革”十年,黃慶云與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經受了運動的沖擊。運動結束后,黃慶云依然對生活和文學抱有極大的熱情,她決定把主要精力放在兒童文學創作上。1978年冬天,黃慶云參加了在廬山召開的全國少兒讀物會議,她又下定決心,“好好寫作,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兒童文學的寫作事業。”1979年,她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擔任了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了《刑場上的婚禮》。第二年,她又創作了描寫省港大罷工時期勞動童子團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紅苗》(又名《香港歸來的孩子》),還創作了一些童話。這一時期,她擔任國際筆會中國廣州筆會中心副主席,不但努力把中國文學譯介到國外,還有機會在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南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接觸到了兒童文學領域的新信息新作品,從內容、思想到形式都開始進行學習、反思、探索和嘗試,努力創作一些富于時代氣息,同時兼具美感的作品。
第四個時期是2000年至2018年。在晚年,她滿腔熱情,堅持為孩子寫作,出版了《月光光》《恐龍蛋的夢》《彩色的風》《蓮花和老虎》等,還在香港出版了《美麗童話集》和《貓咪QQ的奇遇》等多部作品。這一時期,黃慶云的作品折射出新時代的現實,充滿幻想,且語言更加親和、規范,富有語文之美。
黃慶云兒童文學創作的特點
黃慶云的兒童文學創作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因為地域的限制,加上她晚年大部分時間居住在香港,很少參加內地文學界活動,因此被評論界無意中忽視。但她的創作成績,可說是第二代兒童文學作家中成就卓越的一位。
黃慶云創作的作品類型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兒童文學門類。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幼稚園詩畫集》,就是一本兒歌集,后來,她又出版了《中國小主人》(兒童劇)、《名人傳記》(傳記)、《地球的故事》(知識讀物)、《云姊姊的信箱》(通信集)、《幼稚園的詩》(兒童詩集)、《歌聲滿路》(散文集)、《金色童年》(長篇童話)、《聰明狗和百變貓》(中篇童話)、《彩虹孩子》(敘事詩)、《兩只蚊子游學記》(圖畫書)、《香港歸來的孩子》(長篇歷史小說),等等,創作幾乎涉及兒童文學所有的文體,這是第一代、第二代兒童文學作家中少有的。
黃慶云的兒童文學作品講究語言之美,不但兒歌清新可誦,詩的意象之美與歌的音樂之美有機結合,而且童話幻想輕盈,充滿詩情畫意。香港作家阿濃在《黃慶云兒童文學作品精選集》序言中說:“云姨姨的文字是標準的范文,可以拿到語文課本里去,從‘標準’再提高,便成為詩意的文字。用詩意的文字寫童話是再配合不過了。”黃慶云善于學習,勤于探索,始終保持創作的激情,她寫兒歌、兒童詩對形式總是有所探索;她寫童話,總將現實與幻想有機結合;她寫兒童故事,注重寫實,也注重用第一人稱來講故事,讓故事親切,貼近孩子的心靈。閻純德這樣評價黃慶云的童話:“它沒有固定的格式,如同漫天繁星一般,璀璨奪目,千姿百態。”
黃慶云的多重身份及其對兒童文學的貢獻
黃慶云不但創作兒童文學,也涉足成人文學,既從事創作,又從事兒童文學翻譯和期刊編輯工作,還是兒童文學組織者和活動家。她對兒童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黃慶云擔任《新兒童》刊物的主編工作達20年,該刊在香港、桂林和廣州都出過刊,為接續兒童文學的五四血脈,繼承現代兒童文學傳統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架起了香港和內地兒童文學的橋梁,團結了很多兒童文學作家,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新兒童》創刊初期,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地山熱情為該刊寫起具有中國風格的童話來,發表了《螢燈》《桃金娘》等童話和《我的自傳》。黃慶云還向當時在港的端木蕻良和蕭紅約稿,得到他們的鼓勵,蕭紅還向黃慶云推薦嚴文井,說:“嚴文井這個小伙子很會給孩子寫文章,可以說他是專門寫兒童文學的……”《新兒童》在香港辦刊時,歐外鷗也專門為其寫兒童詩。在桂林辦刊時,遠在江西的賀宜、施雁冰、胡明樹、金近、包蕾、嚴冰兒(魯兵)等都積極來稿,發表了不少作品。香港兒童文學作家何紫就是讀著《新兒童》長大的,而且受其影響,成為揚名海內外的兒童文學作家,為孩子創作了許多精美的兒童小說和童話。廣東兒童文學作家王俊康、饒遠、李國偉等也都曾受到黃慶云的鼓勵與扶持。
黃慶云還積極從事兒童文學世界性的交流,為傳播中國兒童文學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黃慶云畢業于中山大學,在香港嶺南大學接受過正規的兒童文學教育,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過碩士學位,還在廣西大學擔任過兒童文學副教授,與同代作家相比,她的文化水平和外語水平都很高,這也為她的工作提供了方便。1984年,她擔任國際筆會廣州中心副主席兼秘書長之后,每年都會編一本廣東作家作品的英譯集,還選編了兒童文學作品的英譯集,推介到國外。1986年,她出席在美國紐約召開的國際筆會第48屆大會,主持了兒童文學小組的討論,還以《中國兒童文學概況》為題發言,講稿發表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的世界兒童文學理論批評雜志《獅子與獨角獸》上。這是1949年以后,中國兒童文學論文第一次登上國際兒童文學權威雜志。此外,她還到法國、墨西哥、委內瑞拉、日本等國參加兒童文學會議或者訪問講學,傳播中國兒童文學。
黃慶云從18歲開始發表作品,到98歲去世,從事兒童文學創作80年,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創作遺產。她18歲時編輯《新兒童》,后擔任《少先隊員》雜志總編輯,67歲參與創辦《少男少女》雜志,一生都在為他人做嫁衣裳。這種奉獻精神是非常珍貴的職業遺產。她從創作之初受到魯迅的“救救孩子”的感召,一直堅持“為了孩子”,這份愛心是她從五四兒童文學先驅那里繼承的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她在不同的時期都堅持探索,不斷創新,以孩子為本,追求兒童文學之美,這是一份珍貴的藝術遺產。可以說,黃慶云身上是真正接續了五四文學精神,尤其是接續了五四兒童文學先驅的文化血脈與精神氣質的。正是因為有了黃慶云這樣的作家的接續與傳承,當代兒童文學才沒有丟失現代兒童文學的啟蒙精神和對兒童的愛。
黃慶云的一生是兒童文學的一生,是為孩子的一生。她始終如一,以童心和愛心執著地追求兒童文學,尋找棲息她心靈的最佳的文學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