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的變化與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10月12日上午,“第三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的變化與發展”論壇在京舉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文學評論家梁鴻鷹、李朝全、張守仁、李林榮、劉大先、張莉、岳雯,作家徐劍、長江、寧肯、周曉楓、徐則臣、石一楓、文珍等出席活動。
論壇回顧了四十年來的北京文學成就,從“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北京文學成就”“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回顧與思考”“改革開放與北京文學中的典型人物”“新時代、新北京、新寫作”四個方面分別進行了探討。
論壇合影
閻晶明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文學亟待出現大作品,出現可以全景式展現一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反映一個時代的發展趨勢,書寫一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觀念變遷的大作品。但大作品并不是題材越大越好,關鍵是小中能不能見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鮮活。源于生活本身就很難做到,高于生活更難做好。如何實現,如何突破,需要在理論上深入思考,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去做出精彩回答。
《北京文學》社長兼執行主編楊曉升認為,“根據最近北京本土文學創作人才的調研結果,就中短篇小說創作而言,北京本土原創文學創作隊伍存在一定程度的青黃不接,創作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創作資源也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另一個問題,當下作品還沒有正面地或者深刻地反映北京作為世界級的國際大都市的生活,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面對的現實問題?!?/p>
在《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看來,在文藝創作多元多樣的當今時代,北京文學要想推出更多好作品,實現由“高原”向“高峰”的轉變,就必須堅守和發展現實主義精神,回到對文藝規律的遵循,回到對現實主義基本法則的重新強化上來,這包括如何增強現實主義的勇氣、如何處理好自我與客觀的關系,乃至如何處理好大與小、虛與實的關系等。
人是時代與社會的載體,當作家以審美方式突出人文涵養,在情感、倫理層面進行新史詩書寫時,其核心在于塑造出新時代人物形象。北京文學中曾涌現出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茶館》中的王利發、《如意》中的金綺紋,這些都離不開老舍、劉心武等老一輩作家的努力。
對此,青年作家石一楓點出了文學典型的定義——一定是貫入作家的理想和價值觀,貫入一種世界觀,這樣的文學人物才帶有整體性,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他談道,“我們在今天北京這樣一個話語環境、文學環境下寫人物,如何寫出屬于北京的、屬于今天中國的、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冉阿讓,我覺得是很高的挑戰。最后總結來說,對北京文學我有一個感覺,像老舍先生這種北京標桿性的作家,之所以比較偉大,我們說他是偉大的作家,肯定不是因為他寫出了小羊圈胡同,我覺得他還是寫出了《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樣的作品,他關注這個國家最關注和迫切痛感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文學、北京人物,我們同時要看到它是中國的文學和中國的人物。”
作家徐則臣表示,“立足于既有北京的寫作和觀察,又要放眼到大的時代、大的背景下來看。在今天整個中國范圍內,或者全球化的范圍內,我們如何看待北京,如何來書寫北京,書寫人跟北京的關系,以及北京跟這個國家、跟這個時代、跟全球各個國家、各個城市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