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到當今22位教師反思繪畫意義 央美雙展呈現油畫本土化之路
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系列展覽中,反映油畫藝術本土化歷程的兩個重要展覽《師嚴道尊——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意義的回歸——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進行時》,上周末起同時在央美美術館開展。前者聚焦董希文創建的央美油畫系第三工作室,回顧油畫中國風的確立過程;后者則是央美在時隔20余年后,第二次集中展出油畫系在職教師的作品。
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復制件)、詹建俊的《柴木錯》、朱乃正的《婦女像》、羅爾純的《紅裙女人像》……瀏覽《師嚴道尊》展覽,眼前的60多幅作品可謂“耳熟能詳”,多為在當代美術史上引起過廣泛關注的名作。“這些都很熟悉,有些還不是畫在布上,而是紙上。”87歲高齡的詹建俊一邊看展一邊回憶道,董希文先生是本土成長起來的油畫家,所以一直強調油畫要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油畫,也的確在記錄新中國的國家、民族大事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革”結束后,詹建俊主持第三工作室時,一直繼承董希文的教學原則,采用嚴寬結合的教學方式,既強調嚴格的造型基礎的重要性,也主張創造自由的學術空氣。
在老先生們的鼓勵下,曾經被認為是“毒草”的現代主義創作悄然扎根在學生們的心中。展覽上最新的作品來自第三工作室曾經的學生、如今架上繪畫領域的代表人物李松松的《野豬》。相比前輩們的作品,他的作品里已經沒有了敘事。厚重的油彩從畫布上“齜”出一排排“牙齒”,3D效果的畫面組合成抽象的野豬形象。這樣的作品,讓參觀展覽的老先生們也頗感興趣。
隔壁的展覽《意義的回歸》,展出央美油畫系22位在任教師的42件(組)作品,也顯現出更多的嘗試。與前輩們面臨的處境不同的是,當今油畫藝術在世界藝壇已被邊緣化,用油畫系老師馬璐的話說:“即便是在境況很好的我國來說,畫油畫也不被認為是什么前衛的事情。”繪畫的意義是什么,這成了現在的老師們要考慮的問題。
不過,策展人王春辰在走訪了19位教師的工作室之后,切身感受到老師們對油畫藝術深深的愛與堅持。“從藝術上看,界限被打破了,教師們的創作各有特點,互相影響。”王春辰說,寫實造型、人物創作依然是教師們的強項,但同時表現性也成為突出的特點,個體情感、個性化表現語言和實驗性探索在創作中得到了強化。展覽上,除了傳統布面油畫,綜合技法創作的《冰之浪》、綜合材料創作的《天·使》等也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力。
“看央美,在某種意義上,是觀看中國;而央美油畫系的創作格局也意味著中國的繪畫現場,昭示了中國文化場域的氣息,展開了想象中國藝術之路的諸多路徑。”王春辰說。據悉,兩個展覽均將展出至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