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人民同行才有前途
在劇院里欣賞交響樂時必須保持安靜,這是世界通行的規則,中國樂迷對此也并不陌生。但是近日在國家大劇院的一場交響音樂會上,聽眾們隨著樂聲吟唱,卻并未引來詬病,反而為之感動。這是為什么呢?原來,7月18日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奏返場曲《我的祖國》,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全場聽眾立刻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伴著樂聲大合唱。英國藝術家們對此雖然感到驚訝卻報以理解的微笑——是的,誰沒有祖國,誰不熱愛自己的祖國呢?當一首歌曲引發萬眾合唱,它所蘊含的力量必定是磅礴而深厚的。
在所有歌唱祖國的歌曲中,喬羽作詞、劉熾作曲的這首《我的祖國》膾炙人口,其歌詞之雋永、旋律之優美、意境之高超、情感之真摯,都是同類作品難以比肩的,也因此,盡管歌曲誕生的那個年代早已遠去,但這首歌依然傳唱不衰,成為最受群眾喜愛的歌曲之一。
歌唱祖國是個異常宏大的主題,但喬羽的詞卻從小處寫起,貼近群眾最親切最質樸的情感。喬羽曾回憶,歌詞寫好后,導演找他,問是否能把“一條大河波浪寬”,改成“萬里長江波浪寬”。喬羽說,不能改。他說:“這首歌是寫家鄉、寫祖國的,人們都會懷念故鄉的小河,哪怕他家門前流過的是一條小水溝,但在他的眼里卻永遠是一條大河。這樣,‘我家就在岸上住’才使人感到親切。如果開頭用‘萬里長江’,就會失去很多人。在長江邊上住的能有多少人?畢竟是少數啊。”
喬羽先生的這段話看似平凡無奇,其實蘊藏著深刻的創作真諦——藝術以動人為高,而空話、大話、套話、假話是不可能打動人的。今天我們不少主旋律作品,什么都好,主題端正、導向正確、制作用心,但就是傳唱不開,為什么?原因不是別的,就在于缺少打動人心的品質。歌詞看似寫得很有氣魄,但究其實質又太虛;語言看似非常華麗,但情感卻不夠真摯。而《我的祖國》,語言的樸素與情感的樸素相統一,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平淡從容之中撼動人心,如石入潭中,漣漪一圈圈放大,情難自已。
一個作家對人民對國家對家鄉對家人是不是有真感情,往往決定了作品的境界。人們能夠感受到《我的祖國》中的感情是真實而真摯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靈體驗,這是這首歌能代代相傳的根本原因。感情這東西是做不了偽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玩不得半點花活兒。今天的很多作品也許技巧很好,但離群眾的生活太遠,難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有些藝術家的作品玄而又玄,仿佛非常高級,但就是乏人問津,曲高和寡,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說時間是作品的試金石,那么人民就是作品的評判者,不論創作者如何判斷,也不論批評家如何評價,一部作品的命運最終是由人民決定的。人民喜愛的、認同的作品,就會傳播開來,不脛而走;反之,則被淘汰而消逝于歷史長河。文藝家應該認識到,背對著人民的人,人民也必以背相對;只有與人民同行同心,才是藝術創作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