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錯用網文更錯在工作態度
近日有媒體報道,陜西省渭南市博物館三樓歷史人文主題館內近現代時期關于胡景翼的介紹展示中,有一篇《討陳檄文》。該文全篇錯用了2010年的一篇同名文章,是關于國美商業紛爭的內容。隨后,該館工作人員承認錯用文章,并表示會盡快更換。
胡景翼是陜西富平人,民國初期革命將領,曾參與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作為知名歷史人物,其資料卻被嚴謹、專業的博物館張冠李戴,令人汗顏。此事雖系個例,卻讓人懷疑當地博物館的專業水準和服務公眾的態度。
保存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素材,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現代博物館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來館參觀的社會公眾。博物館里的解說系統,包括館藏文物、人物介紹、人員解說、說明牌等,是連接文化遺產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是參觀者得以了解歷史文物、人物,進而實現與歷史對話的最直觀、最簡易的途徑。因此,博物館里的介紹資料與文物資料一樣,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渭南市博物館胡景翼的介紹中,一篇本應體現出歷史氣韻的《討陳檄文》卻出現如此荒唐的錯誤,著實令人氣憤。我國博物館管理辦法中規定,博物館舉辦陳列展覽,應當遵循以下原則:為公眾提供文字說明和講解服務;陳列展覽的對外宣傳活動及時、準確,形式新穎。渭南市博物館對胡景翼的介紹,顯然沒有達到基本要求,更談不上傳達歷史人物所蘊含的情懷和精神了。
當前,隨著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社會公眾,包括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感受文物氣韻,接受歷史熏陶,許多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人文教育基地。如果博物館里總是出現類似這樣的錯誤,其對公眾、孩子們的危害之大,用“誤人子弟”來形容也不為過。
包括《討陳檄文》在內的人物介紹,看似只是配合圖片等資料進行擴展閱讀的輔助內容,卻能反映博物館管理細節,反映博物館從收藏到研究等方面的專業水平,反映博物館對待公眾的態度。這種錯謬文章,不但會誤導社會公眾,也會傷害到博物館自身的信譽和功能價值。
眼下,渭南市博物館承認了錯用文章,并表示將重新制作并盡快更換。這個改正行為是正確的,也是其需要補的基本功課。不追究無以警示。此外,除此文外,該博物館還有必要進一步對全館相關展陳內容進行檢查,看看是否還存在其他錯謬。茲事體大,不能再讓這些內容誤導公眾。
(作者:柯銳,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