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形象 繼承與創新 ——長篇小說《斷裂》創作談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在他的長篇巨著《悲慘世界》序言里寫到:“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書《悲慘世界》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我是沒有勇氣從如此高的視角來評價自己的作品的,但是致力于寫出能夠吸引讀者的興趣、擁有生命的、對蒙古族有益的東西,實是我的本意。我想一個作品理應將民族文化歷史展現出來,使其傳承千秋萬代。
開頭的好與否,決定著作品的成功與否。“北元時期是蒙古史上最黑暗的歷史。”這是這部長篇小說的開頭。從這個開頭中不僅可以看出這部長篇小說寫的是什么,進而有可能也會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段最黑暗的歷史究竟是個怎樣的歷史呢?其實,北元歷史不是很翔實,文獻里記載的也不多,有的可汗繼位與否也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北元疆域遼闊,從南北長城至貝加爾湖,東西黑龍江至阿爾泰山脈、額爾齊斯河,都是北元的土地。1341年妥懽帖睦爾從大都撤退,到1636年林丹汗去世,北元朝整整延續了295年。這段歷史是蒙古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時期。我們蒙古人不僅要知道這段歷史,也要讓其他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都知道這段歷史,這是作為一個蒙古人的職責所在,于是我就寫了這部長篇小說。
小說必須反映生活,塑造形象。塑造形象需要有符合形象性格的細節描寫,描寫言行,描寫內心活動,甚至需要描寫能夠襯托內心的外在行為。這是塑造形象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后,過去不能想的、不能寫的都敢想敢寫了。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的視野和社會價值觀也都發生了變化,我們身邊發生著許許多多的故事,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信息化時代以后,我們每時每刻都能聽到、看到各類新聞。世界仿佛沒有了所謂的秘密。與此同時,我們的作家們從為民族命運的憂思延伸到了對社會不公、不平現象的揭露,從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關注延伸到了展現民族本質或文化思維等方面。隨著時間的推進,展現為人的命運、民族的未來而深思的作品不斷涌現,文學創作呈現出一個驚濤迭起的趨勢。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蒙古語作品在形象塑造方面也需要不斷突破。過去我們的一些作家,注重思想內容,而忽略了形象塑造。注重故事情節,卻沒有重視形象。人們談論得最多,表揚得也最多的是哪個作品揭示了社會哪方面的問題,作者如何描寫了不能言明的矛盾,作品選擇了怎樣的重大的選題等,而談論哪一作品塑造了哪些成功形象的卻是少之又少。于是,我們寫小說時往往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寫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先構思故事情節,再把形象硬生生套在故事情節里。現在我們都意識到了形象重于故事,只能通過人物形象賦予作品以生命。
德國漢學家顧彬評價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時說:“中國當代小說家,他們不會寫人的內心,他們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他們寫的都是人的表象。”這個觀點值得思考。人的形象不能只局限于善與惡。人的內心世界往往比現實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復雜。我們應當研究人。我創作長篇小說《斷裂》時,為了深入人的隱秘的內心世界,努力刻畫了心理矛盾、潛意識,因為是種嘗試,所以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其實,形象越生動、越深入人心,思想內容就越深刻。
那么,也許有人會問,寫長篇小說故事情節不重要了嗎?我想,故事當然非常重要。可以有沒有故事的短篇小說,也可以有沒有故事的中篇小說,但是長篇小說不能沒有故事。沒有故事的長篇小說,誰還會去讀?故事發生于矛盾,世上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自我相互矛盾的一切事物相輔相成,存在于矛盾之中。我的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脊梁是由北元、后金、北元科爾沁部落等三個元素組成。可想而知,那一時期不可能沒有斗爭和矛盾。這是小說非常貼切的故事和情節布局。如果能夠準確構建并充分發揮好這三方面的矛盾,那么作品的故事必定跌宕起伏,錯綜復雜,內容充盈,鏗鏘有力。
當然,小說作品里占據最重要位置的是形象和故事情節。但是環境描寫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處理不好環境描寫,就會影響作品的質量。作品里不寫環境,不能襯托出生活的氛圍,那么你怎么寫都不能給人以真實的印象。處理好環境描寫,不僅能給人留下真實的印象,一定程度上還能彌補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單一性。
生活的真實才能顯現出審美。我喜歡寫美的東西。只有寫美好的東西,人的智慧之門才會被打開。說起來,農村有農村的景象,城市有城市的環境,到處充滿著生活的氣息。我在長篇小說《斷裂》里描寫了很多關于剪馬鬃、婚禮、戰爭的場面,這皆得益于《靜靜的頓河》。當讀到“麥列霍夫家的院子,就在村子的盡頭。牲口院子的小門朝北,正對著頓河”等環境和生活場景描寫時,仿佛麥列霍夫家的牲口棚浮現在眼前,村子后邊流淌的頓河水聲回響在耳旁。從這里能聞到水的潮濕和牛糞的刺鼻味。清晨和傍晚時分,在那周遭升騰起漫漫的霧靄,依此可以聯想到下雨天牲畜的大糞和泥濘的泥水摻雜在一起,走起路來很費勁的場面。能夠如此精彩地描寫場景的長篇小說很多。大自然的美麗景象能使作品更具審美性。
長篇小說里,景物環境也罷,人物也罷,動物也罷,描寫得生動與否,是至關重要的。描寫生動的作品,讀者越讀越會被吸引,會越發感興趣,那么這意味著你的作品已經成功了。
如何正確解決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是擺在蒙古族作家面前的又一個重要問題。創新關乎到作者改變世界觀、提升寫作方法、創新表達方式等諸多方面。俗話說得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認為,舊的事物不一定都會消亡,但是沒用的東西必將會被淘汰,有用的東西會變為寶留下來。同樣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有用的,好的才能成為寶,壞的終究會淪為廢棄物。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發揚優秀傳統。完全否定傳統,或者堅決不接受創新,都是不對的。有時不違背或者不否定傳統,也就無法創新。有時與傳統完全背道而馳而栽大跟頭。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我在這部長篇小說里,既注重對傳統的繼承,也試圖進行創新。我們蒙古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僅有民間文學傳統、史詩傳統、薩滿文化傳統,還有書面文學的傳統。因漢族儒家思想和藏傳佛教的影響,科爾沁是個多元文化的大倉庫。我們從這豐富多樣的文化里汲取營養,豐富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大家閱讀這部作品,就會了解到蒙古族歷史文化、科爾沁婚禮習俗、原始游牧方式、狩獵生活等元素。同時,我在小說中努力將西方文化精神融入于故事當中,將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一些手法運用到作品當中,嘗試為作品增添新的韻味。其中包括潛意識、夢境、征兆、幻覺及象征、魔幻等表達方式。
我在修改這部小說時,開頭部分重寫了三次,結尾部分作了兩次修改。刪減了兩個章節,又增寫了兩個章節。有些章節的一半內容是重新寫的,有些章節里作了刪減和補充。修改作品,不是每句話都是隨隨便便地閃現在你的頭腦里的,這需要你冥思苦想好幾天,這樣的句子才會使你的作品更加嚴謹。寫完作品,起碼要反反復復做好幾次修改,再與初稿作對比看看,你就會發現你付出的汗水所換來的成果。一個人想要寫出對大家有益的作品,一定要像修煉佛經似的刻苦鉆研,這就是我寫長篇小說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