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笙:擁抱自然 細心體察 ——2016年中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總結
綠笙深入金絲灣森林公園采訪
因為從事新聞媒體的工作,多年來我接觸了許多自然環境因人類無節制索取遭到破壞的事件,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令人堪憂,此外,更有全國范圍內屢屢發生生態環境惡化的相關報道。我開始將目光投向與我們人類生活最為緊密的一種鳥類——家燕,這種最受人類歡迎的鳥在城市化的今天何去何從?因此,我萌發了創作一部鳥類長篇小說的想法。
在小說里,這些可愛的鳥類:家燕、蝙蝠、杜鵑、麻雀、啄木鳥等不再是頭腦簡單的動物,牽強地傳達作家生硬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成為在自然界中與人一樣有著尊嚴和智慧的生靈,它們和人類一樣都是地球這個家園不可或缺的一員。當我將這些鳥類與人放在同一個層次來思考自然界和諧共處等問題時,一個前所未有的觀照動物視角打開了。我要在小說中融入了對整個自然界生命形態的思考,通過“童話”的方式,進入將成為我們未來社會主人的青少年們的心,使他們在享受想象力擴張快感的同時,潛意識里埋下關愛生命、呵護自然的種子。這也應是一部可以讓成年人閱讀的小說,發生在小說中的動物故事融入了這個社會很多現代的元素。當我們在向自然無盡索取時,自然的和諧被破壞,反過來必定對人類進行懲罰。因此,小說中有關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應有較強的警示意義。
其實,在萌發這種創作沖動之后,我已有意識地深入一些原始森林,關注鳥類的生存狀況。2016年6月28日,當我這部以鳥類為主角的兒童文學有幸被列入“中作協2016年作家定點深入生活項目”時,馬上著手聯系定點深入生活的單位,向他們闡釋定點深入生活的意圖和目的,并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熱情支持。
經過一段時間的知識準備后,8月27日,我來到定點深入生活單位的三明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在三元區旅游局局長饒悌亮陪同下,深入森林公園了解動物的種類、生活習性及生存狀況。
經饒悌亮先生介紹,我了解到100多年前,英國有個姓格的林業專家在三明發現這片栲樹林,回國后專門撰文介紹,因此人們將這種栲樹命名為格氏栲,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區之一。保護區內伴生有樟、楠、檫、建柏、黃杞、黃楮、山肉桂等多種樹木,還有水鹿、飛鼠、黑熊、穿山甲和白鷴、足雞等飛禽走獸。還有麥冬、砂仁、金線蓮、七葉一枝花等中草藥材上百種;林中還棲息著小鹿、黑熊、果子貍、飛鼠、白鷴、長尾雉、足雞等珍禽異獸。
隨后,我邊聽饒悌亮先生介紹邊深入森林公園,在栲林深處幸運地發現正在覓食的野生鳥類:白鷴,栲樹上方有成群的麻雀嬉鬧。巧合的是,這天正好有一個民間組織的“森林之友暨森林公園志愿者保護活動”。于是,我隨機全程參與這次活動,傾聽志愿者們對森林公園保護的建議,在與志愿者中的鳥類專家座談時了解到更細致的森林公園鳥類生存情況。專家指出,雖然在森林公園內已杜絕了捕食野生鳥類的行為,但在森林公園保護范圍之外,種種捕食鳥類的行為還是屢禁不止,特別是與森林公園相鄰的明溪縣有幾個區域是野生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有不少捕獵者向這些候鳥下手,使這些野生動物成為他們的獵物。
在與這些森林公園保護志愿者的交談中,我創作這部鳥類長篇小說的愿望更強烈了,希望以“童話”的方式喚醒更多的人關注和保護野生鳥類。
從格氏栲森公園回來后,整理了采訪的資料,我擬定以格氏栲森林公園為小說的一個重要場景,希望以此間接地強化對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的保護。
與此同時,出于對我們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的城市化進程的擔憂,我還探訪了行政村南坑及所轄的自然村豐樹坑。我發現與全國大多數的村莊一樣,南坑村的年輕人幾乎都進入城市生活,包括60后的中年人,只有在農忙季節,這些50多歲的中年人才回村充當干農活的主角,比方說山上的閩筍從開挖到制作的整個過程,以及農田從插秧到收割入倉。相反,更年輕一輩的如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大多從事農活。由于勞力有限,村中的農田大量拋荒,許多農戶已不種稻子。這些中年人在干完季節性的農活后也進城打工,絕大多數時間,村里留守的除了少數婦女就是七十歲左右的老人。
在南坑村下轄的原本有20幾戶的自然村豐樹坑,幾乎所有的田地都已拋荒,現在只剩下一戶人家的一對老夫妻堅守著,他們的子女全都在城里打工,或買房或租房,一年里只有春節回來幾天。
顯而易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南坑村正一步步走向消亡。
最能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原生地——村莊的現狀,讓我更想通過“家燕”及眾多鳥類的視角,來觀照和思考這種現象:城市化對人類文化的遺忘。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更可取的方式來獲得現代文明?通過深入生活,我擬將南坑村作為小說中鳥類故事展開的一個主要場景。
2016年9月,我在梅列區林業局常章生書記陪同下,來到定點深入生活的金絲灣森林公園,并聽取了公園具體管理者——梅列區林業局陳大國有林場書記李鵬程的詳細介紹。我了解到金絲灣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高達3000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96科320屬500余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有國家珍貴樹種紅豆杉、香花木、白桂木等,有眾多名貴的中藥材和天然食用菌類。還有獼猴群、金絲雀、白鷴、家燕、松鼠、穿山甲、麻雀、杜鵑等動物。
當我們深入森林公園時,不時可見鳥兒從頭頂飛過,古藤上松鼠探頭探腦,清澈的溪流在山澗間流淌,從高處飛瀉而下的瀑布生成的負氧離子撲面而來。李鵬程先生不時地給我講解各種野生植物的樹種和習性。
更令人可喜的是,為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生長狀況。1991年,金絲灣森林公園的管理者有意識地在林下套種了珍貴的樹種——閩楠,25年后的今天,這些楠木長勢喜人,已形成蔚為壯觀的楠木林,給森林公園增加了一個新的物種。
通過對金絲灣森林公園的詳細深入調研,我擬定將其作為小說中一個重要的場景。
隨后,我還就近來到與金絲灣森林公園鄰近的大佑山觀察野生鳥類生存狀況,了解了大佑山的歷史和傳說。在大佑山頂的鐵瓦寺遺跡,我突發靈感,當即決定將這有著悠久歷史傳說的大佑山作為一種特殊鳥類的棲息之所。
這一段時間,為了使小說的故事和主題更豐滿些,我不僅多次深入定點生活單位的三元格氏栲國家森林公園和梅列金絲灣森林公園,而且還深入三明區域內的自然護區。如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和永安上坪天斗巖自然保護區、明溪君子峰自然保護區,探尋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情況。此外,為了在小說中融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還先后幾次到三明最偏遠的建寧縣探察民俗風情,比方說上坪文化古村、中畬村過半年習俗和大嶺村糯糍節。
總之,有目的的定點深入生活,讓我原先心中有關這部鳥類長篇小說的構思找到了更鮮活的契入點。在一次次深入生活和查找相關資料的知識儲備中,我邊深入生活邊創作,現在我已完成了長篇兒童文學《飛吧,翅膀》的初稿,接下來將慢慢消化深入生活的感受,將小說修改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