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數學施趣味魔法——李毓佩數學科普創作專訪
2018年5月的一天,當我撥通李毓佩先生家中的電話預約這次訪談時,電話那頭傳來的依然是洪亮、熱情的聲音,他爽快地答應了我的請求。這份熱情、堅定,一如兩年前我第一次采訪他時留下的印象,一如他對數學科普創作的一生鐘情。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對李毓佩先生和他的作品開始長時間的關注。
不管是讀李毓佩先生的書還是與他當面交談,都是十分愉快的體驗。在聆聽與發問之間,你會明白他走上科普創作道路的偶然與必然,會讀懂他為孩子們寫數學科普故事的熱情與快樂,會領略到他對科普創作的自信與堅守,也會感受到他對數學科普創作后繼乏人的深切擔憂。李毓佩先生是深深地愛數學、愛孩子、愛科普、愛創作的。
創作的準備:教與學之間
記者:您對數學的興趣是怎樣萌生和培養起來的?在這方面比較顯著地影響過您的老師或書籍有哪些?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李毓佩:我上男四中后才發現對數學特別喜歡。我的化學、物理、數學老師都是全國特級教師,講課水平非常高。尤其是化學老師講課非常幽默,整堂課逗你玩兒,但是通過樂、玩,把知識都融進去了。他上課是最后掏出來課本,告訴你今天講了哪兒,作業是哪兒。我碰到這三位好老師,終生難忘。他們不但自己的水平高,講的東西也不限于課本的一點知識,而是能把它延展出去,讓學生的思維發散開,這些都給我很大啟發。其實我初中時候語文好,作文經常被當作范文朗讀。但是到男四中以后,由于受到三位老師的影響,我開始喜歡數理化。
記者:您的寫作能力是怎樣培養起來的?
李毓佩:這跟看書多了有直接關系,不然沒有那么些詞匯和構思。小時候我家境困難,為了改善生活,我提出來在我們院里開一個小兒書鋪。我負責采購小人書。各類武俠小說,如《三俠五義》等我都買了,并先睹為快。我同時還當新開路小學圖書館館長,可以把書拿回家看。這當中我就看了很多書,這段經歷也讓我知道小孩喜歡看什么。小時候讀書多,日后我寫作編多少個故事都不重樣。另外,“文化大革命”期間我讀了很多書,手抄積累了好幾本材料。我后來能連著一本接一本寫,跟那時候積累的材料有關系。我覺得寫科普作品比寫文學作品、哲學作品都難,難在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你非得跟著你要講的這門學科和知識去寫才行。例如,數學公式多、枯燥,很多女孩子不愛學,所以我就認為在創作中要把數學弄得熱熱鬧鬧的才行,男孩子女孩子都喜歡。實踐表明這樣的創作是成功的。另外,恐怕跟天賦有點關系,我創作當中有一些可樂的故事和情節不用去硬想,下筆就水到渠成。我寫作都是一稿清,不寫第二遍,也少有出錯。
記者:您1960年畢業于北京師專數理系,這一階段的數理專業學習給您以后的科普創作打下了怎樣的基礎?
李毓佩:我在男四中6個班300人中學習還是拔尖的,高考分數上清華、北大都夠了,但是因為我有高血壓,體檢不合格,不能上大學,我非常傷心。我想當工人,后經學校動員,去剛成立的北京師范專科學院讀書了。在校期間,我自學了微積分和解析幾何,還經常給同學們講課、輔導。后來因為講課好,我還被工廠請去講課,在那里學習兩年以后,因為成績好留校了。留校以后,學校培養我到北師大數學系學習兩年。但是,我剛去北師大學習一年多師專就解散了,以后就把我分配到北京電視大學,在電視大學教中專數學,還在電視上講課。后來,電大又解散了,我被下放勞動,在房山種了兩年半棉花。70年代以后調到白家莊中學教學。總體來看,我一直在數學的學習之中。
記者:在師專、電大、中學的教學經歷給您日后的科普創作打下怎樣的基礎?
李毓佩:我這個人不愿意墨守成規,總想搞一點新鮮感。我在那時候的教學中就發現,定義、定理、概念經常是說來就來了。我覺得這不是辦法,因此,我當時講課都要講這些概念是怎么來的,比如講“冪”這個概念,就從最早生活中的見方桌布講起,把概念引出來。這種講法很受歡迎,所以我就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材料。后來,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中日交流活動請我去講數學概念引進。因為教過中學,我對孩子的思維方法比較清楚,自己跟他們往往有共鳴,因此我相信我所講的東西也是孩子所喜歡的。這些經歷對我后來的寫作都有幫助。
記者:中外的數學教育家、科普作家及科普作品是否對您的數學科普創作產生過影響?
李毓佩:我在中學到大學主要讀蘇聯作家伊林等人的科普作品,物理、化學方面的都看,后來也看了不少美國作品。我看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給中青年人看的,當時能夠拿到手的大概都看過了。我覺得他們寫的題材比較新,有一些問題挖掘得比較深。但是我覺得人家的終究是人家的,學是可以的,但不是你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應該創作自己的作品。
走上創作之路:偶然與必然
記者:您從1977年開始科普創作,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動筆寫科普作品?
李毓佩:“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孩子們可看的書非常少,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計劃編一套少年百科全書,涵蓋天、地、生、數、理、化。因為我經常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發表文章,別人知道我很能寫,編輯文贊揚就找到了我。葉至善先生還專門對我進行了半天的考察,我順利通過。然后我就寫出了第一本書——《奇妙的曲線》。就這樣,一本接一本,關于方程的、集合的都有。后來,《我們愛科學》的鄭延慧找到我,約我寫點有意思的連載,于是我開始給報紙雜志寫連載。我曾經一連氣給《少年科學畫報》寫了12年,給南方的《小獼猴》寫了15年。
記者:您的創作靈感來自哪里?
李毓佩:我那時候的工作和家庭負擔都很重,非常忙。我哪有工夫專門尋找靈感?我騎車到學校要一個小時左右,這一路上就是琢磨。我都是在騎車上班下班的路上考慮問題。對我來說,只要題目有了,想內容一點都不難。
創作特色與技巧——趣味故事、數字擬人與科學史話
記者:您的作品中數學故事占很大比例,選擇講故事的方法來進行創作,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李毓佩:我喜歡故事,小時候愛聽爺爺講故事,也愛聽評書廣播,所以聽了各種各樣的故事。我有一個概念,就是說,我喜歡的,我相信小讀者也喜歡,我樂了的,他也一定能樂。我是從他們那個歲數走來的,自己喜歡什么都知道,所以我是按照這個想法去創作的。我比較受歡迎的故事作品是《數學西游記》《荒島歷險》和《X探長》。這X本身就是方程的一個未知數,為什么叫探長呢?因為解方程跟偵探是一回事,一開始誰是壞蛋不知道,先設定他是X,然后順著解方程抓壞蛋,那就是邏輯推理了。實際上是在拿偵探比喻解方程的整個思路。
記者: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數字,別具一格,您是怎樣想到這樣創作的?
李毓佩:我在《少年科學畫報》上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小數點大鬧整數王國》。當時我想,為什么這些數字不能擬人化呢,貓、狗都能擬人化,數字就不能嗎?從那開始我就引進零國王、1司令、2司令,后來這些數字還打起來了,主要就是有理數、無理數之戰。
記者:您在中學教學時以及在科普作品當中,非常注意引用數學史上的內容,請您談一談這方面的創作想法?
李毓佩:因為我愛看書,發現幾個特別有意思的數學史故事,就覺得應該怎么把它們用上。我覺得數學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趣味性、干、難。其實數學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惜教科書里不講,更多是定義、定理。所以我想,要想使我的課豐富、有人喜歡聽,就可以用上數學史的材料。于是我想一切辦法發掘各種材料,把數學史當中一些沒有解決或者已經解決的問題引進來給孩子們講,引入我的作品當中去,作為情節的一部分。我覺得給孩子們講點這些東西不算提前,這能讓孩子在聽故事中對數學有個印象。我們就怕孩子腦子里面對講的知識一點印象都沒有,有印象以后再接觸它的時候就有興趣了。
數學科普的理念——踮著腳尖夠得著,拒絕低俗
記者:作家與讀者的交流是常有的。通常您和讀者之間交流什么話題?您的數學科普理念是什么?
李毓佩:有時候學校請我去講座,孩子們可以提問,有時候他們提的問題挺深的。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提到,所謂的質數是有限個還是無限個的問題。一個這么點兒的小孩就能想到這個問題,挺深的。因此我覺得,有一些數學問題別怕孩子不懂。葉至善先生跟我講,你不要指望你寫這個數學科普人人都看得懂,他能看懂一部分就行;但是你要把這個東西往后移,別上來就吊他,他夠不著就不看了,原則是踮著腳尖能夠得著就行。這就是科普作品的前期預熱作用。不踮腳尖去夠不是科普,那是教材。
記者:您的很多數學故事依據不同學段進行了結集,那么,是否在您創作之初就將知識的難度跟學生的年級、學段有意地設計和結合起來了?
李毓佩:難易程度肯定要考慮。我要看雜志是面對誰的。中年級和高年級是不一樣的。數學跟別的不一樣,沒學就是沒學,一年差一年,這個是要考慮的。但是有一條,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大概讀者,不會被各年級的知識點界限所束縛。一個故事可能四年級孩子要看,但里面含著五年級的知識,可是,不用這個知識我沒辦法寫,那我就放著。后來有人總結說,我的作品是看懂的看總結,看不懂的看故事。
記者:當下,科普為了追求趣味性而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常有,甚至用語低俗,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李毓佩:我反對這樣做,以這些東西來取悅小孩沒有什么好處。小學生還沒有成才,你說什么他聽什么,不能灌輸一些不正確的東西,包括低俗的語言都不能,這方面我很慎重。
創作路上的困惑、堅持
記者:有人認為做科普沒有搞科研那么高級。在您從事科普的初期是否聽到過這樣的聲音,是否有過困惑?您是怎樣堅持過來的?
李毓佩:當時做科普出了名的人,就葉永烈一個人還行,再找不到第二個。我寫科普是有人看不起,身邊就有這樣的人。舉個例子,當時我出了本數學科普小冊子,我們系有人說,“李毓佩就寫這個?我不愛寫,要寫我一晚上能寫4本”。結果他一輩子一本也沒有寫出來。但是,在我評教授的時候,因為我這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得到特批,所以還是有人肯定我的工作的。我相信數學是多方面的,“搞科研”叫數學,數學教學和數學教學理論研究也叫數學。因此,我堅持下來了,后來把科普創作能得到的獎項都得了。
記者:2009年,您的作品《李毓佩數學故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項榮譽對您和您的創作而言意味著什么?
李毓佩:有信心了。原來有人說我一個大學教授不好好做研究,寫的東西就是哄孩子的。現在來講,我覺得我寫的東西不是無所謂的,國家都很重視,不能說是小兒科了,我的底氣就足了。
創作回望與人才之憂
記者: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您在不同時期是否有不同的創作習慣和特點?
李毓佩:是有不同階段的。我從科學小品開始寫起,小品文以事論事,自己編的東西不多,相對比較初級。我后來發現寫科學小品不解渴,約束我。要想數學有意思,要靠我編,不能靠知識本身有多少,所以我又想到怎么樣加強故事性。后來我開始寫故事,從小品文到故事是一個深化過程,作者越來越成為故事主宰,而不是知識主宰。然后我又逐漸把故事的題材多樣化了。
記者:您怎么看待數學著作里面插畫的作用?
李毓佩:插圖作用是非常大的,現在我一直苦于沒有好插圖,找不到好的插畫師。好的插畫師必須能夠理解數學,然后進行再創作,能夠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插畫與故事應該結合,故事的文字充滿想象力,插畫也應該充滿想象力。但是,現在找這樣的人很困難,這么多年我也只遇到少數幾位。
記者:您認為數學科普創作怎么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李毓佩:我很希望我的東西能變成動畫。我曾經和廣東一家動漫公司有一個合作,但是現在來看不行。一方面我的作品不符合動畫片的情節,即便請了香港、臺灣的人來設計制作。但是我一看是怎么體現數學呢,變成了在情節中間出題、答題,這是我覺得最不對勁的東西,數學內容沒有融入故事當中,因此我就不看好。另一方面,動畫片的改編過程沒有特別好的體現創作的思想,主要原因在于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美國出的《唐老鴨漫游數學奇境》特別好,我個人感覺是,那個制作團隊的畫手都是數學家。所以說人才特別重要,我們還很缺乏這方面的人才。
李毓佩簡介
李毓佩,生于1938年,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數學科普作家,1977年開始從事數學科普創作,40年來為少年兒童創作科普作品百余部,塑造了一系列廣為讀者喜愛的數字形象。他獲得過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的各級獎項,與談祥柏、張景中一同被譽為“中國數學科普三駕馬車”。他曾在首都師范大學開設“數學科普學”課程,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他既是一位好老師,又是一位創作成果豐沛的作家,可謂桃李天下,著述等身。
致謝:
本采訪為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開展的數學科普創作名家研究的部分工作。感謝孟凡剛博士的錄音、錄像工作和姚利芬博士在文獻搜集方面給予的幫助。
采訪者簡介
張志敏,文學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普創作、科普活動與科普評估。
顏實,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編審,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普出版、科普創作與科技傳播等。
本文轉載自《科普創作》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