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喚醒千年神采
    來源:光明日報 | 黃山  2018年09月30日08:16

    永樂宮壁畫·局部

    克孜爾石窟壁畫(臨摹)

    敦煌壁畫(臨摹)

    中國壁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特色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中國美術發展歷程的一條重要脈絡。古絲綢之路孕育了中國傳統壁畫,形成了“一帶一路”沿線壁畫藝術的交流與繁榮。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鼓舞下,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與新疆龜茲研究院合作,于2015年舉辦了首屆“絲綢之路傳統壁畫藝術研討會”,吹響了“一帶一路”壁畫研究的時代號角。隨后,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于2016年在四川美術學院聯合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壁畫論壇”。近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壁畫論壇——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暨作品展”再次來到四川美術學院,匯集了敦煌研究院、龜茲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江蘇理工學院劉海粟藝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的壁畫復制與修復作品200件,全面呈現了中國傳統壁畫復制與修復研究的最新成果。

    此次展覽中既有董希文、吳冠中、劉文西、黃永玉、范金鰲、林凡、段文杰、杜顯清等老一輩名家的臨摹作品,也有一大批中青年藝術家復制與修復的精品力作。作品中既能看到以“客觀臨摹”“整理臨摹”“復原臨摹”為基本程式的傳統方法,也有運用當代最新科技成果進行“創新臨摹”“探索臨摹”的有效嘗試。展覽以全新的視覺呈現和多途徑的傳播方式,讓千年壁畫走出洞窟和寺廟,走入展廳,走入大眾,實現藝術服務社會的理想,激活了傳統壁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

    此次論壇暨展覽以“扎根中國大地”“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弘揚中國精神”為宗旨,探討傳統壁畫復制、修復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交流最新成果與經驗,搭建研究機構與藝術院校的交流平臺,共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傳統壁畫藝術的大繁榮大發展。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肇始于20世紀40年代。1941年5月,正值抗戰時期,為了探索中國畫的藝術源流,從古代壁畫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繼承和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成都南虹藝術專科學校(四川美術學院前身)任教的張大千和妻子楊宛君、次子張心智以及學生一行數十人,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歷時兩年零七個月,張大千完成了對309個洞窟的編號,成為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他臨摹敦煌壁畫共276件,為保存文化遺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張大千對敦煌石窟藝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開畫界學習敦煌壁畫之先河,將博大精深的東方藝術與敦煌石窟壁畫介紹到全世界,對推動中國藝術在世界范圍的認識和普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張大千敦煌摹品中留存的“白畫”,對于壁畫粉本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據張心智回憶:“他還到青海西寧邀請藏族畫師赴敦煌協助臨摹工作。為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和對摹品負責,張大千在每幅畫上都注明了畫家的名字。所以在他的許多臨摹壁畫作品中都標有‘番僧某某同畫’字樣。”

    “敦煌學”的發展和興起,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喚醒和激發了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并由此而及,成為許多畫家前赴后繼學習研究壁畫藝術的精神源頭。以張大千、段文杰、史葦湘、歐陽琳、李其瓊等為代表的畫家,在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歷程中,披肝瀝膽,潛心研究,大力宣傳,使得敦煌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逐漸建立起完整、科學的體系。

    環顧展廳,董希文復制的敦煌壁畫莫高窟《北周第428窟降變》引人關注。此作復制于1944年,作品用筆兼具大寫意的神韻和工筆畫的精謹細膩。董希文強調對原作精神的絕對忠實,臨摹時力求達到原作最初的色彩狀態。這充分展現出他對敦煌壁畫色彩的獨到理解和深刻領悟,以及為敦煌壁畫的色彩研究作出的開拓性探索。更為可貴的是,傳統壁畫的博大精深,滋養著董希文對中華民族特色美術孜孜以求的心田,極大地增強和堅定了他探索油畫民族化的信心與決心,這與他后來成為“油畫中國風”的倡導者與踐行者密不可分。

    根植傳統 激活創新

    今天,在國家戰略引領和國力強大的支撐下,更多的研究機構和藝術院校投入到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中,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和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與應用,不僅使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迎來了空前的興盛狀態,更催生了大批敢于嘗試、積極探索的壁畫新生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首都機場壁畫為代表的優秀作品,照亮了當代壁畫發展的嶄新局面。張仃等人的《哪吒鬧海》,袁運生的《潑水節——生命的贊歌》,李化吉、權正環的《白蛇傳》,祝大年的《森林之歌》,張國藩的《民間舞蹈》,袁運甫的《巴山蜀水》,肖惠祥的《科學的春天》等優秀作品,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壁畫創作的經典和標桿。從這一時期至現在的近40年間,不斷涌現出壁畫創作的佳品。其中,侯一民、鄧澍的《百花齊放》,劉秉江的《創造·收獲·歡樂》,唐小禾、程犁的《楚樂》,孫景波的《蒙古民族英雄》,王穎生的《蒙古草原的希望》,唐暉的《世界歷史巨人》,李林琢的《茶韻圖》,孫韜的《北海攬勝》等作品,成為中國壁畫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象征。

    進入21世紀,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使公共領域不斷拓展,人民大眾審美需求的提高,為當代壁畫創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當代壁畫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傳承中華美學特質,展現中華審美風范,致力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今天的傳統壁畫復制與修復研究中,專業機構和藝術院校普遍運用當代科技最新成果,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當代科研體系。由于壁畫文物修復的不可逆轉性,計算機模擬修復和復制數據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數據采集技術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從現場考察、數據采集、數據處理、信息存儲到網絡應用等操作規程,建立了相應的規范標準及技術參數指標,從而為傳統壁畫的復制與修復研究提供了更為科學的畫理依據。而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則極大地拓展了壁畫復制與修復研究領域的空間和維度。如新型航空蜂窩板的使用,便具有板面大、強度高、重量輕、平整度好和安裝簡便等優點,為復制作品的后續固存、安裝運輸和展陳提供了方便。由于有了高清的壁畫軟件處理數據,研究者獲得了比過去在壁畫現場都更為清晰的圖像信息,使得壁畫在細節的描繪和設色上更加精準,實現了壁畫的真實還原。

    保護理念的不斷更新與科技手段的有效支撐,也使傳統壁畫由“看守式”保護、“搶救性”保護逐漸向“預防性”保護發展,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壁畫保護的有效性。如2014年發掘的唐代韓休墓墓室壁畫,就運用了高科技手段,將《樂舞圖》《山水圖》《朱雀圖》整體搬遷,其余均以傳統方法揭取回館,避免了盜墓者的人為破壞和因墓室長年潮濕而造成的自然損毀。更大范圍、更多數量、更為精準地復制和修復傳統壁畫,使其成為傳統壁畫再生的“新固本”,也是“預防性”保護傳統壁畫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壁畫藝術必將迎來更加繁榮興盛的明天。

    (作者:黃山,系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委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偷麻豆| 99re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喷潮|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国产精品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 久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四虎|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午夜精品视频任你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二二区| 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观看片|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