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與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會聯合考古取得階段性成果 北宋晚期外銷瓷見證中斯交流
陳杰介紹考古成果。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8月6日至9月14日,上海博物館(簡稱“上博”)與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會聯合考古隊,對斯里蘭卡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賈夫納進行全面調查與重點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記者從昨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此次在阿萊皮蒂出土的北宋晚期外銷瓷組合,對研究當時的貿易航線、轉運網絡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對凱茨堡遺址小面積試掘
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介紹,本次工作時間為40天,主要對北方港口城市賈夫納及周邊進行全面調查,對阿萊皮蒂、凱茨堡遺址進行發掘。阿萊皮蒂遺址共發掘92.4平方米,遺址出土陶瓷器總計650多片,來自中國的瓷片超過600片。中國陶瓷的年代在11世紀后半至12世紀初期,相當于北宋后期。這些瓷器主要產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廣東及福建地區,目前可辨識的器物以廣州西村、潮州窯為大宗,器形有碗、盤、盆、碟、壺等,另有部分青釉罐、盆。數量較多的還有一類青白瓷唇口碗,可能為福建產品。此外還發現有9片耀州窯青瓷碗殘片,根據碗底的不同,至少屬于三件器物。另有少量精美的刻劃花青白瓷,產地尚不明朗,需進一步調查研究。
北宋后期,廣州是當時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而臨近廣州港的西村、潮州等窯亦借此發展成重要的外銷瓷窯。目前在海外發現的北宋晚期外銷瓷材料非常少,阿萊皮蒂出土的外銷瓷組合是非常重要的材料。
此次還對賈夫納地區進行較全面的調查,共調查了20余個遺址點,對各個遺址點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在部分遺址點發現來自中國的元代樞府瓷、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等遺物。據當地文獻記載,凱茨堡遺址可能是整個斯里蘭卡較早的港口。在調查的基礎上,考古隊對凱茨堡遺址進行了小面積試掘,建立了年代標尺。
帶來一連串人文外交成果
賈夫納是離斯里蘭卡首都最遠的地方,九年前還處于戰亂狀態,很多建筑物上都有彈孔,還有一些古代遺跡被戰火炸毀尚未修復。凱茨堡很熱,烈日當空,考古隊只好臨時搭帳篷遮陽。考古調查比發掘工作更辛苦,很多地方非常荒僻,考古隊員中午吃不上飯,只能爬上椰子樹摘椰子吃,或者吃棕櫚樹的果實充饑。
陳杰坦言,8月考古隊出征時對于能否有成果沒有任何心理預期。“好在運氣還不錯,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好的遺存。”在斯里蘭卡工作期間,上博考古隊還做了兩場講座,對斯方考古隊員進行全站儀、航空攝影、多視角三維重建等硬件與軟件的使用培訓及中國陶瓷介紹。
當地時間9月10日,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率代表團抵達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與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會主席簽署合作備忘錄。他說,此次和斯里蘭卡簽署的合作備忘錄以考古為中介,拓展到博物館工作的多個方面,包括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等。
本次中斯聯合考古項目,是上博在海外的首個合作考古項目,也是上博邁出絲路考古的第一步。在斯里蘭卡的發掘中發現雙方交流與貿易的重要材料,為認識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文化交流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