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棲居與“生活美學”的出場
1990年代以來,文化的整體趨向已從過去的精英文化范式,轉向了一種更為通俗化、娛樂化、更貼近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范式。這種大眾文化形態與傳媒、消費、時尚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生活伴隨性,它可能是一種娛樂、一種展演,甚至是一種消費行為,比如影視欣賞、藝術鑒賞、時尚消費、演藝活動等等。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人們越來越把日常生活看作自身的發源地和目的地,以“生活世界”為主要追求,迎向“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美好生活”。“生活世界”是胡塞爾后期現象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主要針對的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在胡塞爾看來,生活世界是一個“真正人性”的世界,它突出日常生活的本體性地位,重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體驗。“生活世界”的理念對日常生活本體性意義的肯定,使大眾的休閑、消遣和娛樂得到了正名,它規避了教條化、工具化的約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閑的完全放松和喜劇式開懷一笑的快樂體驗,影視劇、微博、微信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應該看到,“生活世界”在匡正功利主義、工具理性之偏,把人們從 “異化”、粗鄙狀態中拯救出來,回歸詩意棲居的生存態度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生活美學的出場,反映出大眾文化從早期對精英文化的一味“反叛”“對立”狀態,找到了“生活”這個落腳點,走向了更具有實踐和建設意義的“詩意棲居”的安頓之所。生活美學的崛起,應和著當代人的美好生活訴求,把過去士大夫式、精英式的優雅品位,與大眾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了。過去,審美活動是少數人的專利,孤燈黃紙,吟詩唱和,多么與眾不同,是文人圈超塵脫俗的精神壯舉;今天,審美變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抖音”,個個都拿照相機,藝術審美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且實質地回歸了大眾生活。
生活美學打破了審美的“兩個世界”分割的圍墻。它把士大夫與老百姓、美與生活、藝術和自然、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裂狀態,重新溝通、融會,營造出一種“美即生活”的生存態度。一方面,它從傳統審美的精英“儀式化”狀態,拉回到生活體驗的日常狀態;從“獨樂樂”的精神獨享轉變為“眾樂樂”的人人分享,等等。另一個方面是,美已經不再呈一種客體“觀賞”狀態,而是一種主體“享受”的狀態,并與文化消費和文化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成了一種消費美學、休閑美學、創意美學、體驗美學和實踐美學,滲透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學的觀念,溝通了精英和民間兩個場域,統合了人的自在性和創造性,積聚著自然法則和詩意棲居的生態精神。它隱含的價值觀,打破了由于歷史、文化差異造成的階層區隔和“兩極分化”的對立狀態,建構出一種彌合文化裂縫的“混合場”和協調機制,包括現代與后現代、科技與人文、自然與創造、主體與客體、物質與精神、靈與肉、理性與感性、傳播與接受、文化與消費等等。同時,生活美學也從傳統各派價值理論的 “交叉”點中,引申形成出一套“以生活為中心”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論價值指向,如:物我同在、靈肉同感、涵性養情、消費理性、詩意生存等等。
期待“生活美學”在保留審美“在世性”的同時,也呼喚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真正實現人的“詩意的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