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掃描: 我們應該有書寫本世紀經典的理想
切磋交流
“青春讓人想到春天,想到朝氣蓬勃,想到明天。青春蘊涵著希望,蘊涵著一切皆有可能,蘊涵著燦爛的未來。”在9月20日至21日在京舉辦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這樣熱情洋溢地贊美青春。316名從17歲到40歲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作家匯聚一堂,群英薈萃,俊彩星馳。青年作家們總結交流文學創作成果和經驗,共話文學創作的甘苦,探討創作的新途徑,令人感受到他們青春的朝氣和熱情,開闊的思路和視野,勇于擔當的情懷和自信。
寫出準確回應當下時代質地的作品
文學如何書寫我們的時代?青年作家們有自己的思考。我們正處在一個急劇變動、迅猛發展的時代,多元并存的文化觀和價值觀豐富著我們的認知視野,同時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拉扯著我們,“80后”評論家楊慶祥說:“究竟什么才是我們這個世紀的重心?經過長久的思考,我的回答是‘人民’!這是一個人民的世紀。這是我們寫作的生命之源和精神之源。寫作者的力量只可能來自于我們腳下的大地和我們身邊的人民?!?/p>
“90后”作家王蘇辛說,我們這一代人,在互聯網的影響中建立和重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各種領域的信息形成各種復雜的聲音,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世界,作家需要不斷傾聽,又要用自己的肉身,用自己的精神意識,不斷將這么多元的訊息一次次消化,直到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文學藍本,將它回饋給這個時代,回饋給這個世界。
感受多維的信息時代,并寫出它的變化,不再只是看到一個地方,而是看到整個人類的發展方向,看向宇宙。而寫作最大的意義,是對那些尚未被發現的人類經驗,進行一次徹徹底底的發現。只有具備這樣的前瞻性,才能真的寫出準確回應當下時代質地的作品。我們應該有書寫我們這個世紀經典的理想。
自由撰稿人馬伯庸談到,自己是寫歷史小說的,寫歷史小說不光寫古代的人和事,還要有對當下時代的應和。優秀歷史小說《金甌缺》就貫穿時代性的思考。寫歷史小說要把當下時代要解決的問題放到歷史中去,要了解當下讀者關心什么,通過歷史故事反映當今時代精神,能與現代讀者產生共鳴。
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認為,報告文學是時代最忠實的記錄者。報告文學作家除了要有獨到的發現,不畏艱難困苦的勇氣,挖掘出事物本質的決心,更要挖掘鮮為人知的,向上向美向善的獨特故事。報告文學作家對時代、對國家、對人民要有情懷與擔當,做人民心聲的傳遞者。
作家林遙在撰寫《中國武俠小說史》時體會到,與前輩作家相比,當今的青年作家對家國情懷和民族擔當少了體悟,主要是由于自身閱歷不足。作家不僅要書寫自己,而且要善于書寫他人,需要長期不間斷地體驗生活,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其中,不能與時代脫節。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得主肖江虹認為,身處巨變的時代,文學在書寫斷裂、沖突中尋求和解,人和過去的和解,人和自己的和解,人和這個世界的和解。在和解中找到詩意和向前的力量。“以前我的寫作,都在寫對抗,城和鄉的對抗,文明和非文明的對抗,寫了很多劍拔弩張的對抗。如今我特別清晰地認識到,文學最終的指向不是對抗而是和解……我記錄那些消逝和即將消逝的風物,不是吟唱挽歌,而是想努力把曾經打動我們的鄉村詩意記錄下來,讓讀者能看到祖先們在遙遠的過去曾經擁有的偉大的想象力和誠摯的包容心?!?/p>
在科幻作家飛氘看來,科幻小說雖然是幻想,但與現實也有關聯,其內在精神反映當下的期待、焦慮、擔憂、理想等等,如科幻電視劇《黑鏡》就有很強的現實色彩。自己在創作中比較關注人類精神生活豐富的可能性,關注未來有什么超越現實的更美好的生活可能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可能,想象在現實中無法進入的東西。
“80后”作家孫頻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時代里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時代性,而追究時代性,就不能沒有歷史感,因為正是歷史才造就了時代,而所有在歲月長河中能被我們薪火相傳,能滋養作家心性與才華的一定是那些歷史中最厚重最深沉最不會被歲月湮滅的星光,它們將如蒼穹中的北斗七星一樣高懸于人世之上,永遠指引著我們這些寫作者的精神歸屬。
以文學照亮現實生活
文學不僅反映生活,也要照亮生活,以多樣的創作手法表達對現實的理解。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石一楓認為,人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在一天的時間里可能會有靈魂出竅的瞬間,雖然時間很少,大約只有一分鐘,但這是更有價值的一分鐘。前面的那些時間是路,這一分鐘是燈,照亮了路,照亮了生活,對生活有反思,哪怕是批判性的反思,這是小說創作的根與魂,照亮了個人生活和群體生活,使人不至于迷失在現實生活中。
網絡作家蝴蝶藍談到,過去自己的作品單純寫玩游戲,以娛樂為主?,F在自己有了孩子,開始思考玩游戲對青少年的影響,這是過去沒涉及的角度,對玩游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寫作找到了新的切入點,通過大眾化的事物展現自己的思考,給人以啟迪,寫作走向現實主義。
“80后”作家甫躍輝體會到,小說反映現實與散文不同,散文寫現實比較直接,小說要綜合很多人物寫人物,有更多作家的理解在里面。小說反映現實要對現實有精準的認知,可以通過隱喻等現代主義手法表達對現實的觀察和看法,既是現實主義的,也有現代主義在里面。作家本身就在生活之中,要保持對生活的敏感,寫真正與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
網絡作家愛潛水的烏賊認為,在網絡化的社會里,自己所經歷的也是現實的反映,通過仔細觀察也能獲得對現實的了解。當今娛樂發達,我們要考慮怎樣讓讀者接受自己觀點,把自己的思考傳達給他們。
作家歐陽娟認識到,作家要找到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故事。自己對民俗文化接觸較多,民間有很多有魅力的東西。過去自己寫作受西方作品影響較大,現在體會到我們基因里的中國元素是從父輩那里傳承下來的,我們要找到自己的來路,寫出精神世界深層次的東西。
作家孟小書認為,小說創作要以人為本,塑造讓人記得住的典型人物,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故事本身上。
王蘇辛指出,作家應該有即時性的捕捉能力,更應該有意識培養自己作品的前瞻性。不止寫出菱形的一個面和兩個面,而是直接就寫出所有面的交疊,整顆菱形的厚度。
作家王威廉說,現實主義天生具有探究時代與現實的精神力量。這種文學與現實、與人生的緊密關系,已經成為文學的核心靈魂。
這個科技迅猛發展的年代,人自身的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我們得想方設法重返人和現實的深層關系,洞穿“物質外殼”的蒙蔽,獲得靈魂的景深,才能有力回應人的危機。
肖江虹說,我理解所謂的文學胸懷,就是作家的筆下不該有假想敵,作家應該寫出萬物平等,寫出屬于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苦痛。
詩人張二棍認為,作家的使命,就是為所有可能存在的讀者,為所有感覺到自己孤單、卑怯的讀者,給他們不斷松綁,讓他們獲得一些物質之外的自由與愛。我們愿意在文字中去恢復那些本該完整存在卻越來越缺失的東西。我們要發掘人性最單純而耀眼的部分,我們要記錄下泱泱眾生,在他們生存中的那些堅強、寬容、救贖、彼此關懷的瞬間,我們要讓大家的生命里擁有各自的尊嚴、勇氣與理想。我們的文學,要翻山越嶺,在億萬大眾中散發光芒四射的大愛,要穿越時空,與未來的人們,建立起心胸寬廣的友誼。這就是寫作的魅力與動力所在。
深入生活中每一寸肌理
生活是文學的源泉。青年作家們意識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既有時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溫度的作品。
來自寧夏西海固的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馬金蓮,用樸實的言語表達她的心聲:“火熱而生動的生活總是在最廣闊的生活當中,在最龐大的人群當中,文學的筆觸始終貼著他們去書寫,是最正確的選擇,也是一個鄉村出來的80后作家必須擔當的責任。我的文字大多從兒童、女性視角入手,展現中國西部寧夏大地上回漢百姓的生活現狀、人生故事和命運狀況。我曾以一個鄉村媳婦的身份在認真地生活,和鄉村里那些小媳婦一樣流汗流淚,上山下田、柴米油鹽、家長里短,認真而虔誠地對待生活和生活贈與的一切考驗。后來進了城,而幼小多病的兒子只能暫時寄養在婆婆家里。這時候我就注意到,像我兒子一樣留在老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竟然日漸變成一種常見現象。每當看到他們膽怯而憂郁的目光,我心里有一種疼痛在撕扯,換了他們是我的孩子,我是他們的父母,我該怎么辦?從此我開始大量關注留守這一特殊群體,有空就往附近村莊跑,利用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了解情況,搜尋故事,捕捉細節,有一種很強烈的責任感在督促我,得寫寫這方面的事情。
我認識到,關注現實,書寫現實,用深情優美的文字謳歌熟悉的家鄉土地和人群,我這樣的寫作方向是有意義的,也是值得繼續堅持的。
心會老,身會老,唯時間不老,唯生活不老,對文學的癡迷和堅守不會老,我會始終以一顆平常樸素的心,扎根泥土,緊貼地面,用文學書寫我們時代的故事?!?/p>
紀紅建為了寫反映扶貧題材的報告文學《鄉村國是》,用了兩年時間,走了14個省39個縣,202個村,與村里的貧困老百姓同吃同住,克服了重重困難。他說,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走入火熱的生活現場,才能發現問題和細節,體會老百姓的心聲,挖掘到鮮活獨特的故事。報告文學作家更需要扎扎實實、默默無聞地行走、記錄、思考和報告,抵達生活和歷史的前沿。行走成了生活常態,既行走在書本中,更行走在現實生活和歷史圖景中。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才能創作出既有時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溫度的作品。
網絡作家唐欣恬提出了兩難的問題,自己從事寫作10年,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走向成熟和積淀。網絡作家對現實題材越來越關注,但所取得的成績要打個問號。過去的生活積累差不多消耗完了,作家隨著年齡的增長,使命感責任感增強,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需要時間,這就需要離開讀者,舍棄原來的一些優勢,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是我們要思考的。
網絡作家攜愛再漂流談到,自己寫職場小說,對情節背景的書寫多是查資料,深入體會少,想象的東西多,不接地氣,希望有更多體驗生活的機會。
孫頻認識到對待文學寫作一定要誠懇。誠懇對待自己的內心,誠懇對待世界,誠懇地寫下每一個字。不討巧,不盲目跟隨風潮,忠實于內心,深入到生活,慢慢思考慢慢閱讀。
“從二十多歲到三十多歲,所見之事之人也漸漸增多,開始更透徹地理解生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世人。漸漸地,我開始從對內心的沉溺與執著中出來,更多地關注時代,關注眾生,開始學會不帶偏見與怨艾地深入生活中每一寸肌理。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體悟到腳踏實地的生活與豐富厚重的經驗對于寫作的滋養和重要,才明白前輩作家們所口口相傳的深入生活到底意義何在。體悟到那些最逼真最有生命力的細節一定都是來自于生活的饋贈,而不是單純靠臆想就可以完成?!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