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探尋江南非遺,“二十四節氣雅集”上海長寧啟動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彼未鲹嶂菰娙酥x逸筆下的《秋分詞》,道盡江南人心中秋景。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恰與傳統佳節中秋相先后,因此秋意格外濃郁。
秋分時節,包括古樂演奏、朵云軒木版水印、桂花花露等非遺展示的 “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系列活動”在上海長寧區正式啟動并舉辦首季節氣雅集。
此次活動由上海長寧區文化局創建并主辦,長寧文化藝術中心、上海平閣文化藝術承辦,旨在帶領公眾體驗節氣之美,探尋江南文化。
西晉詩人張翰寫過一首詩《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洗鱸魚肥”,詩歌里提到的吳江又叫吳淞江,今天它的名字叫蘇州河”。在首季節氣雅集活動現場,以《一年好景君須記——古典詩詞中的季節之美》等作品走紅的詩詞達人“大詩兄”楊金志,將古典詩詞中的秋分、中秋娓娓道來,帶領聽眾在文學中看見秋天。
海上雅樂創始人、揚琴演奏家王瓏演繹江南民樂中的秋音
而伴隨著“秋風起,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的歌聲與古琴樂,海上雅樂創始人、古琴揚琴演奏家王瓏手揮五弦,邊彈邊唱,演繹根據唐代大詩人李白《秋風詞》譜寫的古琴曲,帶領人們用耳朵聆聽節氣的聲音。
中國傳統香學研究專家、長寧區非遺傳人吳清帶來了演繹“二十四香箋中的秋分之香”的講座,并為在場觀眾熏一爐秋分之香。
此外,長寧區活動中心大廳中,節氣導師們帶領公眾以“匠作”的方式,動手體驗秋分節氣。節氣導師孫雪婷以手工蒸制的方式,教會人們制作秋分“桂花花露”,可飲用養生,亦可美容養顏。
“香露”制作體驗
畢業于中國美院的90后青年版畫家王盈,為長寧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活動創作了一組節氣仙子的動漫形象。在木板上,身穿漢服裾裙、梳著漢代發髻的節氣小仙女,身邊的提籃中放著祈福的月餅,獨坐桂花樹下,手拂古琴琴弦。“我的大學校園在杭州西湖對面。西湖一年四季的美與二十四節氣的變遷,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在我看來,傳統的木刻水印濕版上,有著江南的雨,和二十四節氣的變遷。很開心我能用自己的創作,為傳統文化增添新鮮表達。”王盈說。
秋分的歷史有悠久?在首季秋分雅集上,專家如此解讀: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139年,也就是2157年前,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這部書籍中,就已經系統記載了24節氣。而秋分是最早被中國人確立下來的重要節氣,它出現在中國上古書記《尚書》之中,也就是說至少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上古的中國人,把秋分這一天稱為“宵中”。
2016年11月,“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人類文化共同財富。在中國漫長的農耕社會,二十四節氣逐漸成為古代中國人的“文化時鐘”,隨著時間積累,歷經千百年而形成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詩詞歌賦道衣食住行,包羅萬象。節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不過,在當下時代都市生活中,人們漸漸與自然隔膜,與二十四節氣疏離。而隱匿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傳統“雅文化”內核之中的二十四節氣,對于當代中國人已成為一組看不明白的文化密碼。
活動現場,朵云軒木版水印體驗
正在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上海長寧區,長期以來以公共文化活動傳承弘揚二十四節氣文化,已形成深厚底蘊,而此次以創新方式打造“節氣中國 詩意江南”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創新活動,融合了“雅”與“俗”,既有詩詞歌賦又有節氣民俗、食物養生;既有人文講座的淵博風雅,又有“匠心手作”的百姓創作。
“澎湃新聞”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活動當天,不少市民來到場館,停留在朵云軒中秋信箋木版水印和卡通版畫創作體驗區,觀看,參與了兩種版畫的體驗區的藝術之旅;同時,亦有不少市民圍繞在節氣“香露”制作體驗區,體驗著“香露”芳香。
長寧區文化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周薇告訴“澎湃新聞”,“這次活動的初衷是希望非遺、傳統文化可以真正的走入社區,來到百姓身邊,讓大家體驗傳統文化之美”
“活動計劃每月舉辦一次,根據不同節氣策劃主題,體驗的內容也會大不相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