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圓
又到中秋佳節,全國城鄉各地紛紛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濃厚的節日氛圍在身邊漫延。
這種氣氛從古流傳到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古往今來,一輪明月是中華民族思鄉念家的情感紐帶。在傳統農耕社會,中秋之時,也是豐收之季,滿月升起,闔家共聚,往往在那個時刻,時間的節律、自然的景觀、生活的歡愉融為一體,使人找到天地間、家庭里、人生中的那個原點。即使歲月變遷,每當對著一輪圓月也會想起童年,想起故鄉和親人,于是找到情感寄托和對美好的定義與追求。這樣一種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團圓意識,也成為烙在心底的民族文化印記。
應該說,團圓意識與中華民族安土重遷的傳統有關,人們希望生活安定,風調雨順,物產豐裕,人丁興旺,不僅民俗節日里,正月十五食湯圓,八月十五賞圓月,寄予了對圓滿的追求。文學藝術作品也往往講求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從原始先民的彩陶紋飾、玉璧造型到民間美術的團花剪紙、生活營造中的水井、鍋碗瓢盆多取圓的造型,及至福建圍屋的圓樓、圓寨等民居營造更展示了生生不息的家族團聚之根脈。
“圓則合,合則圓”,圓形的造型觀念、團圓的意識里包含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今天乃至未來也仍然是我們民族一種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一種傳統文明的存在。正如古人基于對月亮朔望圓缺的洞悉與體會,形成了生命不息的精神追求、對世事循環流轉的把握和對美好圓滿的期待,其中洋溢著積極樂觀的精神朝氣,團圓意識里包含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認同感和創造力,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花好月圓人團圓是一種生活愿景,也是一種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集體觀念責任感的體現。人生的價值不只是個體的圓滿自足,而是親人、親友及社會群體的和睦圓滿。正是在這種充滿了集體感、責任感的團圓意識感召下,無論個體境遇如何,只有親人團圓、社會和諧、天倫之樂才是理想生活,所以團圓是全民族的團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闊大氣象里包含家國情懷和民族凝聚的心理結構。
回想兒時中秋,常聽母親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學畫時也畫嫦娥奔月,待讀到李商隱“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也詫異這團圓節里關于分離的傳說。如今想來也釋然。嫦娥登月更多是人們關于飛天的夢想吧。如今我們的登月衛星以“嫦娥”命名,可去亦可返,嫦娥也可以回家團圓了。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家國維系的情感紐帶。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