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評論:《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獲獎感言
陳思和
40年前,中國經歷了一次偉大轉折,它是以全國恢復高考制度為先聲的。我是直接的受益者。由此,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求學、任教、寫作,幾乎大半生都在校園里度過。我在課堂上講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陪伴我豐富而孤寂歲月的,是魯迅、胡適、巴金、胡風、茅盾、老舍、曹禺、沈從文、蕭紅、艾青、賈植芳等現代作家的書,他們是我的研究對象,也是我的人生道路上的榜樣和前輩。我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幻覺:我所研究的誦讀的講述的作家和作品,匯集成一條洶涌的精神大河,浩浩蕩蕩的水勢會淹沒我,然后又把我裹挾著往前,我和我的同行們、學生們、所有的文學從業者和讀者、愛好者,都會感受到這樣的精神洗禮。
真正的治學之旅,與人生之旅一樣,迷茫困頓總與努力追求相伴隨,其中甘苦難以道盡。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文壇和理論界,要營造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要善待和尊重文藝理論工作者的精神勞動,要允許理論工作者在探索中發生錯誤和偏頗,要讓精神園地在真正的學術爭鳴中創造出萬紫千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