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鯨碧海看吾曹
2013年5月,在第七屆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之前舉辦的“青年創作系列研討會”上,楊慶祥、金理、黃平等六位“80后”批評家代表結合自己的批評實踐闡述了批評如何建設性地面對文學和時代,并討論了當下青年創作的現狀與前景。這場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等舉辦的“80后批評家研討會”及時回應了此前媒體提出的“青年評論家為何難‘冒頭’”“‘80后’為什么出不了文學評論家”的疑問。“80后批評家”作為一個群體,和新世紀之初登場的“70后”文學批評家們一起,再次向公眾宣示:他們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文學批評力量。
青年評論人才如井噴涌現
“青年”批評家的命名,以及“70后”“80后”的代際區別,絕非簡單的生理年齡劃分,而帶有強烈的社會文化意味。“青年”往往同“先鋒銳氣”“生機勃勃”“挑戰權威”等印象緊密聯系在一起,與“老年”“中年”的“閱歷豐富”“老成持重”甚至“故步自封”形成鮮明的對比。由于主體時時處于一種變動、成長的狀態,其新鮮感和異質性常常被社會寄予美好的期望,但同時也潛伏著極大的“不成熟”成分。可以說,不只是針對“70后”和“80后”,任何一代“青年批評家”在登上文壇之初,身上都同時擔負著前輩人的期望和質疑。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并真正獲得肯定,一則需要“青年批評家”自身提高專業素養,積極參與文學批評實踐,在文學現場中與批評對象展開充分的對話交流和互動,在共時性和歷時性交錯的坐標系中構建清晰的文學圖景,將自己的理論積淀、閱讀感受和人生經驗內化在批評文字中,盡快形成個性鮮明而成熟的批評風格,再則也需要文學創作界、評論界予以足夠的寬容和耐心,并為青年批評家的成長提供充分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近些年來,在各級作協、文聯的積極扶持和培養下,在各大高校的重視和配合下,特別是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制度的帶動下,青年文學理論評論人才如井噴般涌現。自2011年至今,中國現代文學館已經先后聘任了七屆、共69位“70后”和“80后”青年批評家為“客座研究員”。因每屆名額有限,雖不能說“天下英才盡入彀中”,但入圍者均為一時之選,基本上代表了當下青年理論評論人才的最高水平。以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為主體,青年批評家積極介入文學現場,在國內外重大文學論壇或研討活動上屢屢發聲,充分展示了青年一代的學養、視野和銳氣;尤其是在全球化、商業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及時跟進研究網絡文學、科幻小說、青春寫作、“非虛構”等最前沿、最具活力的文學創作熱點,在對同代青年作家的研究及引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發揮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代際優勢,與不斷升級換代的新媒體密切結合,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技術手段探索嶄新的文學批評表現形式。各地作協也紛紛探索以“簽約評論家”等形式來培養青年理論批評隊伍。2015年4月山東作協簽約以“70后”為主的第一批文學評論家,被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評價為“具有重要示范意義”;此后湖北、廣東、山西等省級作協設立了簽約評論家制度。江蘇作協除專門召開“江蘇青年批評家研討會”、組織“文學新秀雙月談”和全國范圍的“青年批評家論壇”外,還在2017年底開創性地設立《揚子江評論》年度文學排行榜,由來自全國各地的38位青年批評家和6位著名文學期刊主編一起擔任提名評委,有效擴大了青年批評家的影響力。
最大特點在高學歷
制度的扶持和保障固然重要,但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和成熟,歸根結底還要靠自身文學批評成績的提高。盡管業內權威的“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規定授予45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但2012年前后有關“‘80后’為什么出不了文學評論家”的疑問,正是針對當時還沒有“80后”批評家獲此獎項的情況而提出的,并進而引發了各方對青年文學評論家生存狀態的關注。僅僅一年之后,“80后”批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楊慶祥便以《歷史重建及歷史敘事的困境——基于〈天香〉〈古爐〉〈四書〉的觀察》一文獲獎,此后又有黃平、岳雯、金理、楊曉帆、叢治辰等“80后”青年才俊先后折桂。而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等權威刊物的年度優秀論文獲獎名單中,“70后”“80后”批評家也占了很大比重。青年作者成為時下評論刊物的重要作者群,《小說評論》《名作欣賞》等刊物為青年批評家設置了專欄,中國現代文學館則和《文藝報》合作設立了每月一期的“青年批評家專刊”,均成為青年一代展示自我才華的園地。文學評論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借出版叢書來培養、推介文學批評新人的優良傳統也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揚。中國現代文學館主編的“青年批評家叢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0后”批評家文叢和“70后”批評家文叢、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身份共同體·70后作家大系文學評論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新“火鳳凰新批評文叢”,以及每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中的理論批評部分,都是歷年文學理論評論類著作出版的重頭戲。此外,青年批評家還是《中國當代文學年鑒》等文學類工具書的重要作者群;而被納入“上海藍皮書”的《上海文學發展報告2015》更是直接以“青年批評家崛起”為副題,彰顯出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對于文學發展的重大意義。
相較于文學批評前輩,“70后”“80后”青年批評家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高學歷。僅以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為例,大多數成員都擁有文學博士學位,且集中畢業于北大、北師大、人大、復旦、華東師大、南大等著名高校,有博士后經歷或海外訪學經歷者亦不在少數,這意味著他們大都有較高的學術起點、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豐富的學術資源。但高校教師的職業、現行的學術考評機制和日常生活的壓力又將青年學者限制在“學術論文制造者”的身份上,以至于部分年輕人的文學批評文章在學科思維的束縛下淪為理論的附庸,或者故作老成、枯燥晦澀,看不出個性,朝氣和銳氣更無從談起。長此以往,導致“學院派批評”向僵化的方向滑落。另一方面,許多年輕的評論寫作者急于獲得權威的認可而選擇那些成名已久、已經被“經典化”的作家作品,寧愿去攀高枝或炒冷飯,卻無暇甚至不屑關注同代人的文學創作。對此,著名批評家陳思和有深刻認識。他曾指出,“做批評是一定要面對當下”“一定要聯系現實,文學批評如果老是關注過去的東西,這個批評永遠沒有力量”(《做同代人的批評家》)。這是前輩的經驗之談,值得每一位有抱負的青年批評家警醒和借鑒。
積極文學生態賦予開闊視野
此外還有兩點值得一提。其一,當下文學批評資源和人才較多地集聚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一線城市,固然反映出資源分配不平衡的現實,但是從另一角度考慮,一線城市積極的文學生態和比較寬松的環境,也賦予了他們相對開闊的視野。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近年來,北大、人大、北師大等高校的文學專業研究生(其中不少是“90后”)通過組織“聯合文學課堂”、創辦“同代人·讀立批評”微信公眾號,以及參與各種線下文學活動,已經成為當前文學批評領域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并由此給文學批評界帶來了活力。其二,“70后”“80后”青年批評家中有越來越多的成員開始投身(或重拾)文學創作,例如李云雷、房偉、項靜、李德南寫小說,木葉、張定浩、楊慶祥寫詩,張莉、黃德海寫隨筆,白惠元寫劇本;至于梁鴻,則幾乎以《中國在梁莊》和《出梁莊記》在國內掀起了持續近十年的“非虛構”寫作熱潮。評論家轉向創作絕非“不務正業”,而是可以在此過程中更為深刻地理解創作,并推己及人地理解同時代的作家和作品。有趣的是,不少青年作家也開始嘗試以讀書專欄、書評、創作談、印象記等“非典型”的形式來參與文學批評(例如弋舟、李浩、周李立等)。這兩種趨勢相得益彰,或許預示著“文學”及“文學批評”的新變正在醞釀之中。
“在未來的中國文學史上,這一代青年批評家的崛起具有怎樣的意義?”1986年,在一篇題為《青年批評家的崛起》的文章開頭,學者樊星如是發問。30多年過去,文章中重點論及的青年批評家,例如南帆、陳思和、吳亮、許子東等,都早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上最為響亮的名字。今天,在“70后”逐漸挑起文學批評的大梁、“80后”文學批評亦風頭正勁之際,30多年前的問題依然適用。當下的“青年批評家”群體能否像他們的前輩一樣給出一個自信而肯定的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