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書法讓我愉快
孟浩然《過故人莊》 (書法) 李剛田
“傳統文人有兩種內涵:一是指其學識胸懷,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學而思、思而學;二是指其風骨情操,這一點最重要,也是當下書法界失落最多、亟待喚回的一種傳統文化精神??鬃铀f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而今只剩下了‘藝’ ,這是最值得反思的。 ”書法家李剛田曾說。
單純才能深刻
當今社會喜歡用年代來為某一代人貼上一個整體標簽,已經年過七旬的李剛田,像多數“40后”一樣已經退休在家,但是他又和人們印象中“40后”退休后便在公園打太極、散步等悠閑的老人不一樣,他每天仍很忙碌——著書、臨池、刻印,還要參加許多專業活動,給學生上課等,日復一日,好不忙活?!霸跁I域忙活一輩子了,退休在家,書法篆刻也還是占據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李剛田說,晚上9點前入睡,早上4點起床,每天規律、單純而又充實。
對于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李剛田,有人說他像一個老農民一樣——很老實,且沒才氣。對此李剛田不無調侃地笑言:“他們只說對了一半,我不是老實而無才的那一類,我是老實而頑固的那一族,我是‘愿帶著花崗巖腦袋去見上帝’的人。所以盡管‘沒有才氣’ ,我還是要‘頑固’下去,將書法篆刻革命進行到底。 ”在李剛田看來,“沒有才氣”也是一種境界,這樣會比較單純,單純才能深刻。
自童蒙時期描紅開始,李剛田習書至今已經超過一個花甲的年歲。對于李剛田而言,多年堅持習書并不是意志力在起作用,或者是刻意克制自己,而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書法使我感到愉快,書法篆刻的世界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進入到里面以后,時光不覺就流走了。若是在一個行當里前行時,感覺自己是一個苦行僧,那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質量也就沒有了。 ”李剛田說,他很幸運,自己的愛好和社會事業是一體的。所以李剛田并不用頭懸梁錐刺股,也不需要用自強不息這些教化口號來激勵自己,由著自己對書法單純的喜歡本性即走到了現在?!爱斠粋€人找到自己的一片土地時,他可以自由地發展,并不受制于人,這個時候才能最大地發揮自己,才會有愉快的過程,并產生愉快的結果。 ”李剛田說。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日將月就,不停地去做一件事,“做上幾十年,自然會受到社會的認可,也會感覺很充實” 。
李剛田坦言,他喜歡在自己腳下挖一口深井,朝著一個方向不斷鉆研下去,就會發現越鉆越有興趣。年輕時,李剛田也有過狂妄的一面,自己認為很有才,能目空一切,想要超越古人。后來對書法了解越多李剛田才越知道難點在哪,越知道天高地厚,到老了反而開始有點束手束腳起來,發覺自己還很淺薄。李剛田在書法道路上有一個參照系,一個以古人為參照的視角,“前賢是值得敬畏的,我們自己的精力有限,畢生的努力會被各種機遇和天分所限制,但是看到古人所創下的一座座高山,你才會有自己的動力,而感到自己需要不斷進步。 ”李剛田說。
根植傳統之上的創新求變
這個時代是一個提倡創新的時代,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生命動力,但是李剛田說:“我不喜歡把創新兩個字掛在嘴邊,并不是不需要創新,但是對書法來說,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藝術。沒有前提的創新,千奇百怪的書法形態都會出來,就會遠離中國人的審美,遠離中華美學精神。 ”所以,創新需要在植根傳統基礎上,是一種不自覺的、水到渠成的創新,“需要的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而不是刻意的設計。 ”李剛田說。
正如中國書協提出的“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十六字創作理念,是充滿辯證關系的,每四個字有獨立的內涵,十六個字相互之間又互為支撐、互為因果而不可分割。李剛田認為,植根傳統不是簡單的對傳承樣式的模仿與回歸,而是要植根在深厚的、源遠流長的傳統之中,而生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樹,開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花,這里對傳統的承傳是以創新為指向的。而植根傳統四個字又是鼓勵創新的定語,在植根傳統的基礎上適時新變,順勢生變,自然求變,而不是沒有前提的去割斷歷史而自作倉頡、天馬行空。
“我也不喜歡把‘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掛在嘴上。這句話出自清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 ,原意大概是說創作者跳不出時代大風氣的影響。而今人把這六個字作為創新的口號提出,在作品中每每表現出鼓努為力、刻意張揚而失去了本真自然。 ”李剛田說,我們看時去不遠的民國時期書法,當時的書法家并沒有去想“筆墨當隨時代” ,而數十年過去了,今天再去回視民國書法,其時代風格是非常鮮明的——既體現出儒家中和審美觀的支撐,又能在晚清以來碑帖兩派的融合中生出新意,同時在筆下毫端又使人自然體味出文人雅意乃至讀書人的風骨節操,集體無意識自然而然形成一個時代的風氣,而且越是拉開時間距離,在前后對比之中,這種時代特征越顯鮮明。
在李剛田看來,我們大可不必高喊“筆墨當隨時代”這個口號,時風如春風潤物,是無痕無聲的;時風如月華普照,“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是無處不在的。展覽時代的書法創作從理念到技法與形式的深刻新變,在自然塑造著這個時代的新風,同時也在悄然無聲地改變著每一個書法人的創作理念乃至筆墨表現。每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處在所處時代的模鑄之中,與這個時代同頻共振既是主觀的追求,又在客觀規律的規定性之中。我們看民國書法作如是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當前只不過是沒有拉開時間距離而“不識廬山真面目”而已。
從“被動”到“主動”發生的美感
古代印章是實用印章,從戰國印、秦印到漢印,再到后來唐宋官印,都是以實用為第一目的。時代變遷中,書法由案頭走向展廳的同時,篆刻亦由最初的實用功能而變成了一門藝術?!肮庞≈谱魇浅鲇趯嵱媚康模涿栏惺潜粍拥厣l于實用之物的制作中。 ”李剛田說,如今淡化了印章最初的實用功能,其“被動生發的美感”轉化為主動追求的篆刻美,從而為篆刻家拓展出廣闊的藝術創作的新天地。
“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古代印章,我們往往感到古印中的時代局限性。比如,出于實用,以及當時獨尊儒術的理念影響下,漢印追求平穩,追求中和之美。但是今天的篆刻創作,只有中和之美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包含對立統一關系在內的美。所以在當下的篆刻創作中就需要有一些新意在里面,這種新意是一種必然的藝術規律。當今篆刻創作需要跳出古人實用立場,站在藝術立場、時代立場,以及自我立場之上。 ”李剛田說,而對于這三個立場,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以這三個立場去關注古人的時候,就會產生新意。
而對于篆刻本身而言,又有一個篆刻立場?!拔覀儾荒馨炎套兂衫L畫、變成工藝,但我們可以吸收美術的東西,借工藝技巧作為支撐。但是最終,刻出來的作品要有印的味道,要有篆刻特殊的審美感覺、有‘印味兒’ 。 ”李剛田說,日本篆刻形式上走得很超前,特別注意章法的一種黑白對比關系與明快爽健的刀痕,但是他們的印刻出來,怎么都覺得像個木戳子,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我們所追求的金石氣,而金石氣是篆刻的靈魂,日本書法家還沒有站在這個角度理解篆刻,而更多的是站在形式構成的角度去理解。篆刻必須要刻出它的金石氣,這是數千年來的積淀,這就是傳統內在的精神。
李剛田說,當今篆刻要在形式上有新變,要符合這個時代的審美,從實用物制作到藝術創作,從文人的書齋里走向社會公眾,形式上必然要有變化。但是,有變化并非是將原來的東西全盤否定,篆刻亦有它不能變的東西,就是美學精神,這是延續下來的傳統,植根傳統又直面當代,不能割斷歷史而另起爐灶。
幾年前在北京書法同道上巳雅集時,李剛田即席吟詩:“又逢上巳好晴天,翰墨優游聚眾賢?;浠ㄩ_誰是主?人憂人喜我能安。詩懷老近兒童意,老筆年來游戲間。春雨春風春爛漫,蘋花不采五湖寬。 ”只有心底寧靜,遠離世俗的功利欲望,才能進入“五湖寬”的境界之中。
李剛田篆刻作品
無所不能有所不為
更上一層樓
心畫
日利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