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還是朋友? ——美國動畫電影《鋼鐵巨人》
1999年上映的華納二維動畫電影《鋼鐵巨人》,是一部表現機器人和人類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動畫電影。
在平靜的洛科威小鎮上,一樁接一樁的怪事不斷地發生:農莊被毀、車輛受損,就連為全鎮供電的發電廠也慘遭破壞。淘氣且頗具探險精神的小男孩霍加斯為了揭開重重疑點,走近了森林中的發電站,結果他在這里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秘密……
罪魁禍首是一個從天而降的巨型機器人——鋼鐵巨人。故事發生在1957年,冷戰導致美國政府對近期發生的一連串怪現象提高了警惕。一時間傳言紛擾,有人說這是蘇聯派來的神秘武器,有人說這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前兆……政府立刻派專員對此展開調查,而霍加斯的生活也因此變得一團糟。
一個不同種族的外來客和地球少年之間的友情故事——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讓我們來回憶一下:《E.T.外星人》講述了地球上的一群孩子與走失的小外星人之間的純真友情,而成年人則在故事中扮演了抓捕外星人的反派角色;再來看看頗具年代感的動畫系列片《丹佛爾,最后的恐龍》:這部1988年拍攝的動畫系列片講的是一群加州少年在博物館外撿到一顆恐龍蛋并孵出來一頭藍色盜龍丹佛爾的故事——丹佛爾是孩子們的秘密,成年人則扮演了時刻覬覦丹佛爾并企圖抓住它的反派角色;讓我們再看看中國的兒童系列片《小龍人》——北京四合院內的幾個孩子在故宮玩鬧,不經意間吵醒了大殿中的玉龍,蘇醒的玉龍化身為小龍人,被孩子們藏匿在四合院內,并在神秘指引下開始尋找自己的媽媽。
無論是外星人、恐龍、小龍人還是機器人,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外來客代表著童年生活中的感性、趣味和友誼,而成年人的出現則代表著現實世界中的理性、規則和功利。
除此之外,在《鋼鐵巨人》中還有關于“機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考。在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中,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等設定,不僅在作家自身的作品中有所體現,還影響了許多文藝作品。然而,隨著冷戰的爆發、人工智能的出現,一些文藝作品也被籠罩上一層對科技發展異常恐懼的陰影,一些違反“機器人學三定律”的作品也經常出現。例如,在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就曾出現超級電腦哈爾殺死人類的情節。
動畫《鋼鐵巨人》改編自一部小說。在原著故事中,作家描述了鋼鐵巨人來到地球并幫助人類打敗太空生物的故事。故事傳遞了反戰的意識,而且鋼鐵巨人也符合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但在動畫導演布拉德·伯德制作動畫版《鋼鐵巨人》時,他沒有糾結于“機器人學三定律”,卻著重強調了鋼鐵巨人究竟“是武器還是朋友”這一激烈的內在矛盾。鋼鐵巨人在森林中看到獵人殺死獵物,又發現小男孩手中的玩具槍時,“武器”模式自動啟動;而在看到自己的朋友霍加斯時,他又會切換到“朋友”這一模式。在這部影片中,鋼鐵巨人不斷在“它”與“他”中間切換,仿佛一顆定時炸彈。
這一矛盾令我想到很多文藝作品。種族差異、使命差異與情感融合,始終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深刻話題。近年,暴雪游戲公司為游戲《守望先鋒》制作的宣傳動畫《最后的堡壘》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節:沉睡了若干年的機器人被小黃鳥喚醒,蘇醒的它沿著之前設定的程序穿越森林和池塘,在誤把啄木鳥的聲音當做槍聲后,為殺戮而生的它迅速切換到哨位模式,輕而易舉地就摧毀了森林。在它的芯片中,我們讀取到相關的記憶——作為一種武器,它們在戰爭后被盡數銷毀。而作為一名幸存者呢,這位機器人究竟會選擇按照程序繼續進攻,還是被槍口下的小黃鳥喚醒并回歸安寧?
在《鋼鐵巨人》的小說結尾,機器人成了地球使者;而在動畫中,為了保護小男孩,他帶著人類發射的原子彈飛向天空,與戰爭武器一同化作碎片……
好在這部現實色彩頗為濃厚的動畫片依舊為孩子們保留了一筆暖色——若干年后,一個鋼鐵巨人的零件突然感受到身體的召喚,各個零件神奇地齊聚冰島——在這里,它將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