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一種亟待關注的文學品格
在進入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大面積覆蓋的時候,對本土性的倡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本土性是一種比現代性更重要、也更切時的文學品格。至少,本土性可以與現代性同時并存。它能夠照亮被現代性遮蔽的許多地方,更切應中國新文學的歷史環境和現實處境。
現代性質疑與本土性出發
至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性就成為中國文學發展最基本的方向和準則。無論是在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中,現代性都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理論術語,無論人們評價一個時期的文學成就,還是具體分析一個作家和一部作品,都以是否符合現代性方向作為幾乎惟一的尺度和標準。
但是,近年來,文學界表現出對現代性方向的批判性反思。這與西方后現代文學思潮的巨大影響有關,也是社會文化多方位檢討和深入認識現代性的結果。這些反思主要體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其一,現代性是否適合作為文學評價的標準?文學不同于科學技術,也不同于一般文化意識形態,它的標準具有跨時代性甚至永恒性。古典文學的品質并不一定遜色于現代和當代文學,現代作品的藝術魅力也不一定就能夠達到前人水準。以“現代性”為惟一原則來評價文學,很可能會遮蔽文學創作的豐富和多元個性。在中國新文學歷史中,舊體詩詞和“通俗文學”就曾經被完全排斥在外。但近年來,人們對這種排斥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其二,現有的文學現代性標準背后是否有西方中心的價值理念存在?現代性標準完全是以現代西方文化為準繩建立的。這當然有其合理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文化理念和制度等方面,但是,這一理念是否絕對合理?是否一切文化發展都應該以西方為目標和模板?特別是思想和審美特性都非常崇尚個性和獨特性的文學創作,一味以西方文學為準繩是否會影響文學創造品質的降低?
在這個背景上,文學本土性的價值逐漸被許多人所認識。如果說在冷戰時期或者說在改革開放之前,提倡本土化是一種保守和封閉,那么,在進入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大面積覆蓋的時候,對本土性的倡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本土性是一種比現代性更重要、也更切時的文學品格。至少,本土性可以與現代性同時并存。它能夠照亮被現代性遮蔽的許多地方,更切應中國新文學的歷史環境和現實處境。
何謂文學本土性?
本土性思想最基本的前提關系到對文學本質的基本認識。也就是說,它認為文學應該立足于本土社會和文化環境,其基本意義也在于此。一方面,只有立足于深邃而廣袤的本土生活,文學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創新意識和深度意識;另一方面,與之相應,文學的基本功能在于為本土社會服務。即使一個作家的創作完全局限于本土社會范圍之內,不能為更廣泛的大眾所認識,但只要它能夠為本土大眾所認可,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依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具體說,文學本土性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其一,與民族文化傳統之間的深刻關聯。任何文學都與其獨特的民族生活、文化有直接而深刻的聯系,優秀的文學則是與它聯系緊密,并借助它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視世界和敘述世界的方式。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深邃的民族文化傳統之中,文學才能擁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并具備其獨特價值。所以,與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關聯是文學本土性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其二,對本土生活的深刻反映。在一般情況下,作家都是以本土生活為書寫對象。但是否能夠深入到生活之中,表達出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處境,是對文學本土性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因為雖然同處全球化時代,有共同的人類命運擔憂,但在更多情況下,由于歷史、文化和現實多方面的差異,每個民族國家的人所感受到的現代焦慮、困境是不一樣的。如中國人在現代化面前就會有更多的鄉村生活方式眷戀和走出鄉村的兩難困境,即所謂“文化鄉愁”和“現實”之間的迷茫。相比之下,如族別問題、宗教問題、性別問題等,又是另外許多國家的現代性困境之所在。所以,真正進入生活本質,把握生活深層次的復雜問題,是文學本土性的重要追求。
其三,為本土大眾所接受,成為社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一種文學來說,最基本的讀者是本土大眾,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文學被本民族大眾所接受,成為現實文化的一部分,進而影響社會文化的面貌和發展,是文學值得重視的目標。就作家個體來說,當然可能存在因創作風格等原因而導致其與大眾接受之間的差異,所以不能簡單以大眾接受為評價標準,但是,為一個時期文學的整體則不可忽略大眾接受,在啟迪、批判與引導中促進社會文化向美向善發展。
其四,融匯外來文學(文化)的因素。本土化不是封閉、孤立的,需要開放性地學習外國文學和文化經驗,予以交流和融合。但需要明確的是,外來文學和文化需要與本土生活和文化結合起來,融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否則就難以扎根深入。所以,在融匯外文學和文化的過程中,始終不能失去自我,應該保持自己的主體性位置。
本土性與中國新文學
就中國文學而言,從最基本層面說,走出古典時代,經歷現代更新,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所以,不能簡單以本土性代替現代性,但在當前中國文學中,也許更應該強調的是本土性。因為長期以來對現代性無批判的、片面而極端的強調,新文學已經被嚴重沾染上現代性問題的困境。對于當前文學來說,加強本土意識,強化自我主體性和本土性,是其發展的重要前提。
五四文學是中國新文學的前驅,它引進和學習西方文學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但真正有效而徹底的現代轉型,需要在學理層面與中國傳統文化關聯、融合,以及將西方文化和文學觀念進行真正的中國本土化,在批判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與西方文明的基礎上,形成真正獨特的個性——審視世界的方式、表達的方式,并形成獨特的思想和審美特色。這些工作不能寄希望于五四一代作家完成,而是需要后來者的不斷繼承和開拓。
遺憾的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學的發展主要朝著跟隨西方文學的方向,卻沒有表現出獨立的創造性,沒有呈現出有個性的本土特征。特別是近年來,在“世界文學”的大潮流下,已經嚴重走向誤區,西方文學成為占據絕對引導地位的范本和目標。對于絕大多數作家來說,最大的榮耀是受到西方文化的認可,是作品被翻譯成英語等西方語言,至于作品在本民族大眾中有無影響,以及有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都無足輕重。與之相應的是在寫作內容上。很少有作家真正深入書寫現實生活,以真誠之心去關懷和關注大眾,揭示社會的矛盾復雜,以及普通民眾的希冀、痛苦和無奈。對于很多文學作品來說,所寫的內容雖然是中國人和中國生活,但實際上寫的是作家們的自我想象,是西方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社會。
這樣的文學觀念實際上是對“世界文學”有意無意的誤解。因為越是在世界性的背景下,文學本土性的價值意義才更需要凸顯:豐富的民族和文化個性,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學個性,正是對同質和單一現代性的抵制,也是生活和文學多樣性、豐富性的體現。
在這一前提,需要特別提倡文學的本土性,而以下兩方面的落實也許是最重要的。其一,就是真正確立為民族大眾寫作的原則。作為一時期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大眾生活,表達其希望和追求,揭示其苦痛和矛盾,是文學無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文學最基本的創作原則。如此,作家才可能以平等關愛的心態對待大眾,以引領和促進的立場對待民族傳統審美習慣,使文學生長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其二,以更冷靜客觀的立場對待傳統文化,從以往對傳統的簡單否定轉為繼承與批判相統一,同時努力將西方文學的方法進行“中國化”,將其思想內涵融入中國的本土現實生活中,完成現代與本土的真正融合。
最后還需要明確的是,提倡文學本土性,并不是排斥現代性。在大的方向上,本土性與現代性并不對立,而是有強烈的一致性。只是本土性更強調自身的獨立,更強調傳統和多樣性。此外,文學本土性的內涵主要局限在文學范圍之內,思想文化層面的本土性問題更復雜,需要進一步考量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