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敘事的理想呈現
新時期以來的鄉土中國敘事轉眼之間已走過了近40年的路程,作為新時期以來中國鄉土變革歷史的同行者和見證者,它一直追求一種積極參與生活的品格,并取得了斐然成績。鄉土中國敘事對生活的參與,不僅是通過對現實的書寫而實現,也是通過對理想的呈現而實現的。
激流勇進時的抒發和守望
所謂理想,顧名思義,就是對生活的合理想象和希望,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文學表現現實和傳達理想的雙重屬性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只有雙方的相輔相成才能鍛造出足夠的文學深度。閱讀新時期之初的鄉土敘事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還不是它們對現實生活內容的具體再現,而是其中蘊含的強大的理想品格。以這一時期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平凡的世界》《浮躁》等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為例,它們雖說都描寫了大量的現實生活,但作品最終要達到的藝術效果并不是要停留在對歷史進程中的一些矛盾的揭示上,而是傳達對開放、發展、繁榮、富足等理想觀念的呼喚。這也是新時期社會文明所能派生的善與美的最高內涵。
這一時期的鄉土文學之所以會呈現出上述面貌,與這一歷史階段突飛猛進的時代精神有關。眾所周知,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新時期的序幕被正式拉開。眾多鄉土作家在親歷了之前的曲折歲月之后,逐漸凝聚成心理共識。過去的坎坷不僅沒有讓他們的心從此沉淪,反而使他們強烈地感到新時代春天氣息的可貴,并激發了一種面向未來的向往與信任,體現在作品的主題上便是對理想的真誠抒發和守望。即便在激流勇進的途中遭遇到一些激流險灘,作家們同樣是本著對現代理性和文明愿景的信任,對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問題的反思和批判有了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鋒芒。可以說,理想情懷的深度介入不僅使得這一時期的鄉土中國敘事同正在變革的現實的對話具有了熾熱的溫度和力度,也使其獲得了一種超越性價值。
理想衰退中的惆悵與迷惘
20世紀末,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轉型,鄉土農村逐漸受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浪潮的影響,原有的鄉土社會的生存方式日漸式微。該如何高屋建瓴地把握和呈現這種變化,對作家來說實在是難度極高的挑戰。再加上資本、權力、消費等多種因素的滲透和后現代文化的沖擊,許多作家陷入了嚴重的創作危機,那種發自靈魂深處并植根于現代文明土壤上的對未來的憧憬日漸淡薄。
20世紀末以來鄉土中國敘事理想衰退的表征不一而足。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一,是對正在發生的鄉土社會的裂變進行消極被動的挽歌式呈現。面對原有的鄉土社會生存方式的危機,一些作家不是積極探索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愿景,在敘述過程中只滿足于灰色的情緒呈現。挽歌的盡頭,不是對新生的憧憬,而是無盡的惆悵和迷惘。
理想衰退的表征之二,是對鄉土社會變革的荒誕化概括。一些鄉土作家基于當下所面臨問題的復雜和艱巨,放棄了自己深入歷史內部觀察和思索其內在規律的責任,直接運用一種悲觀絕望的觀念姿態進行荒誕化概括。作品看似一針見血,實則是作者相當偏頗和輕率地放棄了深入其中全面認真把握其內在肌理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悲觀絕望心態一種不負責任的宣泄。鄉土中國的發展道路上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深入其中進行熱情和理性的對話,作者這樣的簡單化處理,只能把人們的心態引向偏狹和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