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云南探索非遺產業化之路—— 讓非遺與產業共舞
    來源:光明日報 | 張勇  2018年09月05日08:06

    來自元陽梯田地區的哈尼族刺繡。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的學生在表演紫陶制作。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精致的土陶青花,絢麗的民族刺繡,一個個令人叫絕的民族民間工藝品近日亮相創意云南2018文化產業博覽會。這些民族民間藝術杰作及其背后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博會上一道引人入勝的風景線。非遺文化如何在發展中傳承?如何在產業化中弘揚?云南許多非遺文化傳承人和有識之士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1、產業化中的非遺傳承

    一個個土黃色的泥坯,在哈尼族和彝族學生靈巧的手中,拉坯、拋光、擦色、刻畫,再安上手柄,很快變成了精美的茶罐和杯子,只待送進窯爐燒制,便可完成土陶作品的制作。在本屆創意云南2018文化產業博覽會現場,來自云南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工藝美術陶藝專業的學生們現場表演了建水紫陶的燒制過程,讓觀眾們贊不絕口:“原來建水紫陶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啊!”

    建水紫陶傳統制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7年,建水縣有紫陶生產銷售從業人員近20000人,實現紫陶文化產業產值12.35億元。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陶習苑管委會主任歐應宏告訴記者:“建水紫陶產業缺少人才,我們就為紫陶產業培養技術型人才,同時也傳承了紫陶非遺文化,現在有800多名學生在我們學校陶藝專業學習,學生是第一個‘產品’,紫陶是第二個產品。”

    有300年歷史的烏銅走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讓這一絕技發揚光大,昆明官渡古鎮65歲的烏銅走銀制作技藝傳承人金永才2010年創辦了烏銅走銀傳習館,先后收徒12人并打破了傳統的傳承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學員傳授烏銅走銀制作工藝,他創立的烏銅走銀文化產業公司去年營業額已達1600萬元。

    建水紫陶、烏銅走銀等民族工藝品的非遺文化,通過產業化發展,不僅有效傳承了非遺文化,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廣泛培養了傳承非遺技藝的人才。

    一陣陣歡快優美的歌聲在本屆博覽會普洱市展區響起,有節奏的吉他聲、手鼓聲讓人們禁不住隨之跳動。這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老達保村民小組的村民們在演唱,不少現場觀眾雖然聽不懂她們演唱的拉祜語,卻能感受到歌聲中優美和快樂的氣氛。

    帶領大家演唱的李娜倮是老達保村村民,也是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公司副董事長,憑著對拉祜族傳統音樂和民歌的摯愛,她帶領村民們譜寫和演唱了一首首拉祜族歌曲。2013年,李娜倮牽頭成立了由農民自發、自創的演藝有限公司——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把村寨做成了企業,村民全部入股,家家戶戶都參與演出或做服務工作,每天至少有數十名游客到村里看演出,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四五千元,實現68戶貧困戶264人脫貧。

    “我們演唱的歌曲主要來自拉祜族世代流傳的民歌調子,我們現在正在學習演唱拉祜族的創世史詩《牧帕密帕》,這是拉祜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希望全世界都了解拉祜族文化。”李娜倮抱著吉他開心地說。

    2、非遺文化如何走向市場

    “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是基本,落腳點是發展;文化是引導,產業是保障。”云南藝術學院原副院長潘紅在本屆博覽會期間舉行的國際刺繡高峰論壇上說。

    在以非遺為代表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文化如何引導?產業如何保障?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探索出自己的模式。學校的陶習苑聘請了4名紫陶非遺傳承人傳授技藝,實行師徒制和前店后廠辦學模式,學生的作品就是產品,去年銷售收入200萬元,學生平均收入近千元。師范學校旁還建起一條學生創業街,24個門店全部由學生經營建水紫陶。“我們培養從非遺傳承到生產、銷售一體化人才,方便學生創業。”歐應宏說。

    “不是所有非遺文化都能產業化,手工藝品、生產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非遺可以產業化發展,對此合虛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作了許多嘗試。”云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王仲德告訴記者。他創辦的昆明市盤龍區合虛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是一家非遺傳承機構,每年對幾個非遺傳承項目和傳承人進行重點的傳承、宣傳和作品展示,有60多位非遺傳承人與傳習館聯系合作,通過傳習館組織傳承人講授培訓、公司帶動農戶生產經營的模式,推動了昆明地區的刺繡、土陶、烏銅走銀、面塑等非遺文化走向市場。

    “對于工藝美術方面的非遺文化,非遺產業化的發展瓶頸在于非遺文化與現代藝術如何相互融合,如何跟得上時代的需求。這需要有一批既懂非遺文化又懂現代藝術的人才,需要在堅持非遺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王仲德說。

    “鼓勵傳統手工藝領域的非遺項目走產業化的道路,但市場銷路不暢和手工藝品難以規模化生產,還制約著云南非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說。

    為貫徹《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由云南省文化廳、大理州政府,中央美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等單位合作共建的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于去年11月成立。工作站下設大理、劍川、鶴慶三個基地,承擔大理州傳統工藝實訓、研習、研究及生產性保護等工作。尹家玉表示,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的設立,對大理周城扎染、劍川木雕、鶴慶白族民間銀器制作技藝等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產業化產生了明顯推動作用。

    国产精品白丝AV在线观看播放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乱码|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88|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app| 国产精品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模特hd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四虎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人成3d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