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達斡爾族通史》《達斡爾族文學作品選》出版 展現達斡爾族的豐富歷史和文學成就
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祖國北疆的開拓者和保衛者之一,現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人口約13萬人。達斡爾族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8月15日,全國惟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迎來60周年旗慶。在這樣特殊的時間節點,達斡爾族知識界集中發力,在近期推出《中國達斡爾族通史》《達斡爾族文學作品選》等著作,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為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立60周年獻上珍貴的禮物。
《中國達斡爾族通史》展現歷史文化發展概貌
8月22日,我國首部記述達斡爾族歷史的通史著作《中國達斡爾族通史》首發式在京舉行。《中國達斡爾族通史》主編、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孟志東,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滕紹箴,《中國達斡爾族通史》編委會主任斯熱文,遼寧民族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昕陽,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項目處處長吳穎麗,以及達斡爾族各界人士100余人參加首發式。
《中國達斡爾族通史》由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獲得2018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金資助。全書分為上、中、下3冊,共5編25章,系統地記錄了達斡爾族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演變過程。從縱向看,全書從達斡爾族先民契丹人入手,溯本求源,揭示了達斡爾族與契丹人的淵源關系,并對達斡爾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社會發展的脈絡進行了清晰翔實的描述。從橫向看,該書對達斡爾族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族源、姓氏、社會組織構架、婚姻家庭、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節日習俗,以及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體育、服飾等文化活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展現了達斡爾族歷史文化發展的概貌。
在首發式上,孟志東表示,達斡爾族的族源問題有不同的說法,編委會經過充分討論,達成采納契丹說的共識,并在“緒論”中提出了各方面的論據。既然達斡爾族是古代契丹的后裔,這部《通史》的內容就應該包括“祖先史”及其“后裔史”兩大部分。書名中加上“中國”二字,是因為歷史上的達斡爾先民中,有部分人群遷徙境外其他國家生活的情況。由于編委會沒有機會到俄羅斯和羅馬尼亞進行實地考察,不掌握有關異國他鄉達斡爾人的社會歷史情況,故將原擬《達斡爾族通史》書名,更改為《中國達斡爾族通史》。
據介紹,該書從醞釀、組織到編寫、統稿,共進行了6年時間,共有全國各地26位達斡爾族學者參與編寫工作。其中,有三位編委抱病參與編寫,在完成初稿時就去世了。為了一部通史,達斡爾族知識界團結合作,一起探討書籍的撰寫、修改和定稿工作。大家在首發式上表示,《中國達斡爾族通史》從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視角,對達斡爾族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全面的論述。該書的順利出版,為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立60周年大慶獻上了厚禮。
《達斡爾族文學作品選》呈現40年文學整體風貌
由莫旗文聯編輯、孟大偉主編的《達斡爾族文學作品選》日前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作品選共收錄了改革開放至2017年底之間,全國各地60位達斡爾族作家的129篇作品。這本作品選的問世,給讀者提供了得以了解達斡爾民族文學整體風貌的機會。
據介紹,達斡爾族有獨立的語言,但沒有共同使用的文字,勤勞智慧的達斡爾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文學,擁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達斡爾族人民生活在農業文化、漁獵文化、草原文化交叉的地帶,其文化的多元性使達斡爾民族文化獨具特色。在清代,已經開始出現一定數量的書面文學和一批以滿文寫作的作家,代表人物有敖拉·昌興、欽同普、瑪瑪格奇等。新中國成立,掀開了達斡爾族文學的新篇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涌現出一大批以漢文、蒙古文等文字創作的作家,代表人物有索依爾、孟和博彥、巴圖寶音、烏云巴圖、哈斯巴圖爾等。70年代,又出現了額爾敦扎布、巴雅爾、李陀、門德蘇榮、娜日斯等作家。八九十年代,蘇華、阿鳳、薩娜、孟暉、蘇勇、蘇莉等數量眾多的達斡爾族作家走進人們的視野。進入21世紀,又有晶達、鄂阿娜、娜恩達拉等多位青年作家走進文學領域。
在《達斡爾族文學作品選》中,編者主要聚焦那些在改革開放以來活躍在創作現場的作家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達斡爾民族廣闊的社會生活,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和文學風貌。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達斡爾族作家與本民族文化有著血肉聯系,飽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民族精神特質已印刻在他們的意識深處,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民族情感使得他們能夠很自然地彰顯文學的民族性。他們需要面對使用非母語創作的困境,但他們勇于超越自我,在文字駕馭、技法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他們在增強民族意識的同時增強現代意識,不斷開闊眼界,把民族性和時代性、民族化和現代化、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很好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