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魯公聯與對聯起源
多寶塔碑(局部) 顏真卿/書
顏魯公即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他有一副對聯掛在探春房內?!都t樓夢》第40回說探春房內西墻當中掛著一副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聯曰:“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意為:天性悠閑散淡好比煙靄云霞一樣;居住在清泉山石旁過著無拘無束的山野生活。這副聯語是對古代隱士浪跡山林悠閑情趣的精彩寫照,內容有可能本于田游巖故事。據《新唐書·田游巖傳》載:田游巖“入箕山居許由洞旁,自號‘由東鄰’,頻召不出”。高宗親至其門,“謂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者?!睆奶酱悍恐虚熇曙L格和米芾《煙雨圖》及這副對聯看,探春具有封建士大夫“風雅清高”情趣。《紅樓夢》第37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探春在招寶玉結詩社帖中,言及寶玉曾以“真卿墨跡見賜”,并有“竊同叨棲處于泉石之間”語,所指“真卿墨跡”當指這副顏魯公聯。這副對聯的旨趣與探春招帖緊密關聯,是探春命運和結局的自況。據《癸酉本石頭記后28回》中的第108回《情榜》考語:“賈探春——才志聰敏,生不逢時,遠嫁難歸。后海寇敗退,不肯服從污流,逃至山野,終身與泉石為伴,可嘆可敬?!北砻魈酱哼h嫁后沒有回來,成了一個與山野泉石為伴的“隱士”。而據現今120回本《紅樓夢》,探春雖遠嫁海疆,但在寶玉出家后,隨統制大人回京省親,眾人“見探春出跳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鮮明”云云,顯然與曹雪芹原意不符。
但這副寓探春命運和結局的顏魯公聯是否真是“真卿墨跡”?唐代的顏真卿是否寫過此聯?目前尚查無實據。中國楹聯界的主流觀點是:顏真卿時代(709-789年)還沒有懸掛對聯風習,對聯發源于五代,廣泛運用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清代楹聯學家梁章鉅《楹聯叢話》引《蜀梼杌》所載,五代后蜀主孟昶(919-965年)于歸宋前之歲余日,題桃符板于寢門曰:“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后世楹聯之始。裴國昌主編《中國風俗對聯辭典》中吳調公序也持此說。那么,這副顏魯公聯“真跡”豈非贗鼎?其實事情并沒有如此簡單。《紅樓夢》第5回寫秦可卿屋內壁上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兩邊也有一副對聯:“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笔恰八螌W士秦太虛寫的”。這副聯與屋內其他陳設器物一樣,都是為表現秦可卿居室的香艷環境,其實暗寓“酒色”二字:微寒為何“鎖夢”——不成夢,因青春寂寥,沒有男女美色的陪伴,故輾轉難眠,無法入夢;“香氣籠人”的是什么香——酒香,不成夢就喝酒解悶,喝了很多酒,以致酒氣熏人。所以,此聯暗寓秦氏在寧府這個臭水潭中腐化墮落——“養小叔子”賈薔,與公公賈珍“爬灰”。聯的作者“秦太虛”即秦觀,一字太虛,乃“蘇門四學士”之一。宋代雖然已廣泛運用對聯,但這副聯也不見于秦觀的作品《淮海集》。如果說這副聯是曹雪芹假托,倒有點道理。因為:秦觀姓“秦”,和秦可卿同姓,與“情”諧音;秦觀字太虛,突出虛幻,寓真假有無之義,與《紅樓夢》旨義吻合;又因秦觀的詩詞多寫男女情愛,風格纖弱靡麗,把這副香艷的對聯假托秦觀所寫正相合適。但“顏魯公聯”不同,顏真卿既沒有歸隱成為隱士,也沒有什么隱士情結,曹雪芹何以要假托他之名,而不假托別人?如唐朝的柳公權,有“柳字一字值千金”之說。他如褚遂良、孫過庭、懷素等,或宋朝的“蘇黃米蔡”,要說假托都可以。更有一層:探春房內米芾的《煙雨圖》卻是實有,至今還在。秦可卿房內唐伯虎《海棠春睡圖》今雖不見,但《紅樓夢》第26回中被薛蟠看成“庚黃”的唐寅——唐伯虎所畫的春宮圖存世的不在少數,只是不知薛蟠看到的哪一幅。由此可見,唐伯虎《海棠春睡圖》也有可能是真的,只是現在不見下落。同理,探春房內米芾的《煙雨圖》既然是真有,那么掛在畫兩邊的顏魯公聯為什么不能是真有?現在“查無實據”并不能斷定當時沒有,只能說明我們現在看不到而已。因此我想,不管顏魯公聯是真有還是實無,純粹只是曹雪芹的假托,但作者在這里要向讀者表明的或許還是唐代就有對聯的意思。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之首,請他來寫一副對聯掛在探春房內,不是最具權威和吸引力嗎?
唐代是否真有對聯?若僅從對聯的句式、句法說起,首聯的出現確實早在唐初就有,如唐太宗題晉祠對句:“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如果把它制成聯板掛起來,不就是一副楹聯嗎?現在完全有證據證明,對聯在民間的興起和運用并非宋代才有,在晚唐、在福建就可以找到實例。據嘉慶版《福鼎縣志》載:林嵩未第時曾在福鼎濱海漁村——禮岙結草堂苦讀經書,并在草堂懸聯抒懷詠志,聯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時把海濤清肺腑;士君子豈依籬下,敢將臺閣占山顛?!北磉_了林嵩身處海隅,不隨流俗、不甘下流的坦蕩襟懷和有志廟堂的高遠志向。據乾隆版《福寧府志》載,林嵩(848-946年),字雄飛,唐長溪赤岸(今霞浦松港赤岸)人,于唐昭宗李曄大順(890-891年)年間登進士第,官侍御史,是繼“開閩進士第一人”薛令之后福建最負盛名的科舉及第者。林嵩著有詩一卷,今存《贈天臺王處士》一首:“深隱天臺不記秋,琴臺長別一何愁。茶煙巖外云初起,新月潭心釣未收。映宇異花叢發好,穿松孤鶴一聲幽。赤城不掩高宗夢,寧久懸冠枕瀑流。”相比孟昶的春聯,林嵩的對聯最少要早七八十年。但這還不是最早的。
有史志記載、比林嵩更早的對聯是唐乾符(874-879年)年間陳蓬的兩副對聯。據《八閩通志》卷十二載:“松山在州東南,瀕海。唐乾符中,白水仙陳蓬居于此?!庇謸断计挚h志》載,陳蓬家于后崎,“曾題所居兩聯,云:‘竹籬疏見浦;茅屋漏通星?!^磊落高低結;竹戶玲瓏左右開?!鼻耙桓甭撘鉃椋洪T前竹做的籬笆稀疏得能看見河流入海之處;茅草蓋的屋頂疏漏得能看見天上的星光。后一副聯意為:光滑的石頭或高或低地砌成墻體;竹編的鏤空房門一左一右向兩邊打開?!队罉反蟮洹肪砣甙僖度街尽罚灿蓄愃朴涊d,唯后一聯文字略異,作:“石階犖確高低踏;竹戶彭亨左右開?!甭撝小盃未_”亦作犖硞、犖埆、犖嶨,指怪石嶙峋貌;“彭亨”,指鼓脹、脹大貌。聯意為:雜石砌的臺階高低不平腳踏在上面感覺不爽,竹編的門扉鼓脹龐大向左右兩邊開啟。兩副對聯都表達了一介寒儒陳蓬不以居處的粗疏簡陋而清苦自甘的坦蕩胸襟。在霞浦民間,還傳有陳蓬與林嵩作對聯的故事:一次,林嵩擬作《玄宗自民間召李白入翰林賦》,將腹稿告訴陳蓬,陳蓬聽后即作一聯:“時時花落瑣窗,猶操鳳詔;往往燭殘鑾殿,尚對龍顏。”聯意為:常常花謝了落在雕窗上,手里還拿著皇帝詔書來征召入宮;時常蠟燭燃盡夜深了,還在金鑾殿上與皇帝對話。你林嵩要作賦,我陳蓬就作對聯,對象都是李白的大才。林嵩對陳蓬的敏捷才情極口贊佩??傊?,成書于宋代《三山志》中所記載的陳蓬的兩副對聯,比人們所認為的五代蜀主孟昶的“第一聯”早了將近一百年。但我相信,陳蓬的這兩副對聯也絕對不是迄今為止有史籍記載的“中國第一聯”,一定還有更多更早的唐代對聯只是有待發掘而已。因為偏處海隅的福鼎、霞浦,乃至整個福建,在唐代屬文化不大發達地區,尚有懸聯詠志習俗,更何況其他文化發達地區!
(作者:林如求,系作家、編審,原《福建文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