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華:用影像銘刻國家記憶
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石少華攝
為紀念攝影家石少華誕辰100周年,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韶影華章——石少華攝影回顧展”日前開幕。此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
展覽通過戰爭年代的新聞攝影,新中國成立后的紀實、藝術攝影等多角度呈現石少華60年的攝影歷程與成就。石少華不僅擅長新聞攝影,同時在人像、風光、舞臺攝影等方面都有深厚的功底。他的作品表現形式新穎多樣,具有真實、自然、生動、質樸的特色。
“解放十年前后,山河萬里金甌,工農服務上鏡頭,留下革命春秋。”郭沫若的這首詩展現了石少華不平凡的一生。
石少華的攝影創作成熟于硝云彈雨的烽火歲月,他將手中的相機當作武器,以拍攝的新聞圖片作為載體,為救亡圖存吶喊抗爭。他是中國杰出的攝影藝術家,和沙飛、吳印咸并稱為解放區三大攝影家。從事攝影工作60載,石少華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敵后根據地攝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在革命戰爭年代,他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照片,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反映了解放區軍民英勇戰斗的光輝事跡。主要代表作有《毛主席和小八路》《毛主席與楊家嶺農民談話》及《白洋淀上的雁翎隊》《地道戰》等系列作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少華長期主持新聞攝影工作,后來又成為全國攝影界的主要負責人。他先后參與籌建了新聞總署新聞攝影局、中國圖片社、新華社攝影部、中國照片檔案館和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前身——中國攝影學會,為中國攝影事業做出重要貢獻。這一時期,他的工農兵人物、工農業生產、城市景觀等系列作品具有社會主義的符號特征。烙印在一代人文化記憶中的革命樣板戲,也有不少經典劇照出自石少華的鏡頭中,成為永恒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