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中學作文
1905年春天,14歲的胡適在他二哥同學的介紹下進入上海澄衷學堂學習,開啟了他的中學生活。
澄衷學堂是由清末實業家葉澄衷于1900年捐資創辦的國內第一所班級授課制學校,也是滬上聞名的一所中西融合的新式學校。那時的上海風起云涌,新舊激蕩,各種新思想、新思潮一起涌入這個開放之地。少年胡適睜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個變革中的世界,貪孌地吮吸著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
在這里,他遇到了給他帶來思想啟蒙的老師——楊天驥先生。楊天驥思想活躍,目光敏銳。有一次,胡適去看他,他有意在胡適的作文稿本上題了“言論自由”四個字。這意味深長的四個字鑲嵌在少年胡適的心中,成為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
楊天驥先生注重在閱讀指導中給學生洞開一扇新思想之窗,他曾將赫胥黎的《天演論》作為讀本介紹給學生。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屢戰屢敗,書中“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觀點,猶如當頭棒喝,給了少年胡適絕大的刺激與震撼。不僅如此,楊先生還在寫作訓練中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引發學生思考。他曾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為題讓學生作文。且看胡適如何闡發他的滔滔宏論:
物與物并立必相競,不競無以生存也,是曰物競。競矣,優勝矣,劣敗矣,其因雖皆由于人治,而自其表面觀之,一若天之有所愛憎也者,是曰天擇。惟其能競也,斯見擇矣;惟其見擇也,斯永生存矣。于物則然,于人亦然,于國家亦然。橘柚與麥,同一植物也,而何以橘柚不生于北地,麥穗不秀于赤道也?曰:惟不適物競,而不被擇故。馴鹿與犀象,同一動物也,而何以馴鹿獨殖于北極,犀象蕃息于熱帶也?曰:惟適于物競,而為天所擇故。他若黃色蟲之生于沙漠,松柏之冬茂,貓之夜光,莫不各以所長,與他族角逐于天演之中,而終得勝利,遂挺然峙立以生存。嗚呼!生物與天演,其關系固有若是者。
印第安人(美洲土人),人也,亞利安人(歐洲民族),人也,而何以一則蒸蒸日上,而一則澌滅以盡也。曰:惟適于競爭與不適于競爭之故。尼革羅人(非洲土人即黑人),人也,高加索人(即白人),人也,而何以一則且為世界之主人翁,而一則永為他族執廝養役也?曰:惟適于競爭與不適于競爭之故。嗚呼!人種之關系天演,有若是者。
高麗、暹羅、安南、緬甸、印度,皆國也,日本、法蘭西、英吉利,亦國也,而何以一為主國,一為藩屬也?曰惟一能競,而一不能競之故。波蘭、埃及,國也,英、法、俄、德,亦國也,而何以一為原動力,一為被動力也?曰:惟一能競,而一不能競之故。嗚呼!天演之關系于國家,又若此者。
今日之世界,一強權之世界也。人亦有言,天下豈有公理哉!黑鐵耳,赤血耳。又曰:公法者對于平等之國而生者也。嗚呼!吾國民聞之,其有投袂奮興者乎?國魂喪盡兵魂空,兵不能競也;政治學術,西來是效,學不能競也;國債累累,人為債主,而我為借債者,財不能競也;礦產金藏,所在皆有,而不能自辟利源,必假手外人,藝不能競也。以劣敗之地位資格,處天演潮流之中,既不足以赤血黑鐵與他族相角逐,又不能折沖樽俎戰勝廟堂,如是而欲他族不以不平等之國相待不漸漬以底滅亡亦難矣!嗚乎!吾國民其有聞而投袂興奮者乎?
這是迄今為止僅存的一篇胡適早期中學作文,當年楊天驥先生把學生的優秀作文匯集于冊,“與試卷并束而發之,俾他日自鑒其進步之銳鈍也”,后被收藏在學校資料室中。1924年6月16日出版的澄衷中學??吨亲R》曾登載此文,署名“胡洪骍”。
這篇作文頗有當年“時務文體”的特點,亦文亦白,行文自由,鋪排、渲染,筆鋒甚健。
“物與物并立必相競,不競無以生存也,是曰物競。競矣,優勝矣,劣敗矣,其因雖皆由于人治,而自其表面觀之,一若天之有所愛憎也者,是曰天擇”,開篇直奔主旨,氣勢不凡,以明白曉暢之語言闡述何為物競天擇。之后三段運用排比、對比手法,分別從生物、人種、國家三方面,例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普遍意義。論述清晰,逐層深入。且連用三個感嘆句結尾,反復詠嘆,情理并茂。結尾一段竭盡鋪排、渲染之能事,于雄辯的言辭、嚴密的推理中,表露出少年胡適對于中國應如何立足于強權世界的思考,意謂中國須在兵、學、財、藝這四個方面強大起來,方能與列強競爭。識見高遠,已顯端倪。“以劣敗之地位資格,處天演潮流之中,既不足以赤血黑鐵與他族相角逐,又不能折沖樽俎戰勝廟堂,如是而欲他族不以不平等之國相待不漸漬以底滅亡亦難矣!嗚乎!吾國民其有聞而投袂興奮者乎?”針砭時弊,慷慨陳詞,折射出胡適深沉的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從中亦可感受到梁啟超改造國民性思想對其影響之深。全文不足 800字,然引據翔實,嚴謹有序,汪洋恣肆,筆力雄健,有聲震寰宇之力,振聾發聵之功。很難想象,此等雄文,竟然出自14歲少年之手!難怪楊天驥先生讀后喜不自禁地評價他 “富于思考力,善為演繹文,故能推闡無遺”,并“賞制錢二百,以示獎勵”。此文讓少年胡適的思想與才情脫穎而出,從中可以窺得一位卓越學者少年成長的印跡。
胡適后來在《四十自述》一書中,還饒有興味地提及此文“曾在舊課卷內尋出,至今還保存在校內”。遺憾的是,此文原稿可能在戰亂時散軼,已難覓其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