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新弟:山鄉舊貌換新顏
在馬鞍山腳下的小峽谷中,海拔2700多米,屬高寒山區的美麗山鄉——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這里有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競相綻放的萬畝洋芋花、鑲嵌在云霧山中的村寨……所到之處皆是水泥路平整而寬敞,一直通往大山深處。汩汩流淌的甘甜山泉從村落穿山而過,匯入高原湖泊海西海波光粼粼的清澈明鏡里,掩映在風光旖旎的波光山色中。絢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共同繪制了一幅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相處的絢麗畫卷。
福和村下轄8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有279戶1443人。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為主。種植主要有馬鈴薯、玉米、大白蕓豆及中藥材等,養殖主要有黃牛、豬、羊、馬等。昔日,這里地域偏僻、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出行困難、信息不暢、基礎設施滯后、產業發展單一等眾多問題成為嚴重制約當地發展和群眾生活瓶頸。是全縣17個貧困村之一。如今,這一切伴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正悄悄發生著變化。
車子離開國道214線,沿著蜿蜒平整的水泥路駛進福和村,站在村口俯瞰整個村莊,一排排精致的房屋依山勢次第散開,掩映在綠蔭叢中,山間云霧繚繞,靜謐和諧,仿佛世外桃源……一棟棟新建成的水泥樓房映入眼簾,干凈整潔的水泥道路縱橫交錯,牛欄里的黃牛正吃著青草,禽舍里的雞鴨鵝歡騰嬉戲,村民們臉上掛著幸福的喜悅……這是福和村幸福新生活的一個縮影。為了不讓一個群眾在危舊房、土坯房里奔小康,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換新顏……采取傳統農業增收模式鞏固提升傳統產業、互助社帶動模式助力產業發展、“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金互促”模式著力增加貧困戶收入、“互聯網+農戶”的網絡扶貧模式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勞務輸出模式組織村民外出務工增收致富……帶動著廣大貧困戶共同致富奔小康。
易地搬遷的福和北村七八組,34戶19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88人),家家戶戶按照白族民居風格建起敢新房,敞亮的客廳里,沙發、茶幾、電視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現在的清水,喝水有保障、用電不用愁、水泥路鋪進村。以前,可是人背馬馱、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吃水靠挑,電視經常飄雪花的落后貧困村啊!”對曾經住在山鄉、基礎設施滯后、道路狹窄、群眾生產生活極其不便的山鄉貧困群眾而言,就如同做夢。然而,這一切卻真實地發生了。村民羅仕春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了。“原來我們村子能住上磚房的人家很少,現在可好了,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和城里一樣的大磚房,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新房子漂亮舒適,水、電、路、集中養殖小區一應俱全,政府的移民工作細致到家,真是想到咱農民的心坎上了。”一棟棟新房依山就勢,裝點著夜色,格外靜謐。
針對福和西村不僅新建了西村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對進村公路加寬、硬化,實施墻體粉刷、白族風格彩畫、鵝卵石花臺、擋土墻及空閑地綠化硬化,還修繕加固西村古戲臺、保護村內的古樹,實施西村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村子里安裝太陽能路燈,既解決全村人的晚間行路安全,又美化村容村貌。
“山鄉要脫貧,離不開產業發展。”福和村把產業發展作為全村脫貧致富引擎來抓,緊緊圍繞馬鈴薯、重樓附子當歸中藥材等,以及生態養殖等當地特色優勢產業,順應市場需求,抓住關鍵環節,擴規提質增效,推動特色產業由數量增長向結構優化、質量提升轉變,把“小產品”變成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不斷推進富民強村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做到短期能脫貧,長期能致富,使整個村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由窮變富的美麗“蝶變”。“一直以來,我們村太窮了,走到哪都被人笑話。現在好了,交通便利了,農用車也能派上用場,山貨也能拉出去買了,家家戶戶都謀劃著發展產業,多掙點錢呢!”說起村子里的變化,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感慨萬千。
“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村民羅仕春激動說,現在他們家不僅摘掉了窮帽子,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發展起了產業。他說,村里如今也是大變樣,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自來水接進了屋子里,村里還建起了村民議事中心、文化活動室、閱覽室……還有文化活動廣場呢,每天晚上大家都要聚在一起,談談心、跳跳舞……
更讓人欣喜的是,曾經的貧困戶也與時俱進,迸發出不同以往的能量。他們在產業扶貧的引領下,用勤勞的雙手,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及生產方式,山也不再是那座山,田也不再是那個田,生活更不是以前那個生活……“面朝黃土背朝天”再也不是山民生活的全部寫照。
“扶貧政策好, 確確實實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 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村民羅樹寶看到眼的一切變化。水、電、路、通訊、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深入實施交通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建設、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等,實施了進村主干道工程、村內道路硬化、文化活動中心、美化亮化綠化、農田水利建設及七八小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現房前屋后庭院化、村落民居整潔化、產業發展特色化、公共服務體系化、基層治理法制化、新風培育常態化……
路修了、橋暢了、水通了……看到日子一天天地有著新變化,改變實實在在地發生在身邊,村民們想要發展的念頭也越來越強,干勁也越來越足。修新房住新家,發展有產業,出門有水泥路,夜行有路燈,閱讀有書籍、娛樂有場所……昔日面貌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