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權與海權的上下兩千年(“一帶一路”文化)
好書有一種魔力,它像恒星一樣吸引你,讓你只能圍繞著它旋轉,無法掙扎擺脫;也可以像銳利的刀鋒,一層層刨開陳腐的思維俗套,讓你大徹大悟。彼得·弗蘭科潘所著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無疑就是這樣。
以往,中國人更多是從東方望向西方,而《絲綢之路》讓我們從西方望向東方。視角的變化,讓一個綿延了兩千年左右的古老傳說,變得豐滿,我們可以發現東西方之間越來越多的理性交匯點。
羅馬人的擴張目標是東方,因為東方尤其是埃及,從托勒密時代開始,尼羅河的洪水就帶來了肥沃的土地和糧食的大豐收。戰爭的勝利,讓屋大維成了羅馬皇帝,尼羅河谷的莊稼收成,導致羅馬的糧價出現急速下跌,家庭購買力急劇上升,緊隨而來的還有城市化,羅馬的地價飆升。羅馬人在地中海的勝利,是海權競爭意義上的大獲全勝。
陸權與海權沖突的歷史就是這樣,財富的積聚總是在大陸完成的,從金銀到食品,從城市繁榮到藝術品,陸上強權總是盡可能地保護財富和權力,而海權的目標則是占領和掠取。我想,這也許是“一帶一路”現在或是將來遭遇到的重大挑戰之一。
難以想象的是,因為絲綢之路,中國曾經在很長時間里擁有美元那樣支配性的國際貨幣——絲綢。當時羅馬帝國年造幣總數的差不多一半,也是年度預算的10%以上,用在了絲綢之路的交易上。當時,絲綢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貨幣,它輕便小巧而容易攜帶,適于遠途運輸,同時又價值不菲。在中國漢代,絲綢與錢幣和糧食一樣,可以用做支付軍餉。就連中亞佛教寺院用于懲戒犯戒僧人的罰金,也是絲綢!彼得·弗蘭科潘的結論是,因為絲綢之路的存在,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已經是事實。
彼得·弗蘭科潘的筆法不羈而稍顯野性,他論證的“二戰”和披露的史實,具有清晰的地緣邏輯,與擅講故事的歷史學家非常不同。
二戰前的德國,“地理位置不利于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東方。在解決波蘭問題上,他之所以與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打通屬于他自己的絲綢之路了”。他告訴將軍們,按照目前的經濟狀況,德國只能生存短短幾年。成敗的關鍵是那些具體的戰利品:糧食、牲畜、煤炭、鉛和鋅,擁有這些,“德國人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
農業一直是德國的軟肋。啟動戰爭機器后,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它的農業生產進一步惡化。為了獲得糧食和大豆等農產品,希特勒甚至冒著得罪日本的危險,向中國出口軍用物資。最后,希特勒宣布他找到了答案:“我們需要烏克蘭,這樣就沒有人能夠讓我們像在上一次戰爭中那樣挨餓了。”
當時的西方國家對納粹德國的崛起是警惕的,英國和美國所采取的“所有策略的核心都是切斷德國的供應鏈”,這是一場典型的海權對陸權之間的大國沖突。海權國家擁有海上優勢,控制著世界范圍的資源供應。他們的擔心僅僅是德國在印度和中亞地區動手,粉碎他們在海上的生命線,因為當時印度所有的防空力量,僅僅是一座“八門3英寸高射炮的炮臺”。
作為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的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的主任,彼得·弗蘭科潘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更多地表現為一位地緣政治學者。他寫道,阿富汗問題、伊朗問題和伊拉克問題,在決策者、政客、外交官和將軍的頭腦中,都是各自獨立的,彼此之間似乎沒有什么緊密的關聯。然而,只需后退一步,我們就能獲得更寶貴的洞察力和更卓越的眼光,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這片處于混亂之中的廣大區域。
他的答案,顯然是新絲綢之路。
他認為,中亞國家擁有寶貴的資源,從石油天然氣到金礦,還有銅、鈹、鏑、鋰等貴金屬,這個地區還有用于開發核能及制造核彈頭的基本物質——鈾和钚。甚至烏克蘭肥沃的黑土壤,都是一種商品,每年有價值近10億美元的土壤被挖出來作為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賣掉。
彼得·弗蘭科潘注意到絲綢之路古商道上的這些國家,中亞5國,還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并不成熟但不斷進行的現代化努力:哈薩克斯坦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新建了一個首都阿斯塔納,其中就有一個福斯特(北京首都機場的設計者)設計的和平宮。塔吉克斯坦正在修建中亞地區最大的劇院,位于該地區最大的圖書館、最大的博物館以及最大的茶館旁邊。在阿塞拜疆,一座極具世界現代化水平的新機場拔地而起。
當然,彼得·弗蘭科潘的眼睛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他注意并且這樣描繪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中國政府正在精心打造著一個將城市、港口和海洋連接在一起的資源網絡。”從中國到了歐洲,整個旅程縮短到16天,遠遠快于從中國的太平洋港口出發的海運航線,“每天都有5個航班將商人和游客從中國送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
現在,絲綢之路古商道已重新成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競爭熱土。英國情報部門用輕描淡寫的傳統英國風格警告說:2040年前,世界都處于“轉型期”。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用某種更直接的方式表達了同樣的意思:“100年來,美國一直十分重視與西歐國家之間的特殊關系,但現在是時候看看別的地方了。”在這里,一連串區域協議在各國政客的努力下迅速達成了,而上合組織的影響力也正日益增加,甚至土耳其總理都公開在宣稱,土耳其可能放棄加入歐盟,而將目光投向東方。他認為上海合作組織“更出色、更強大,而且我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
這里成為世界的十字路口,而且更重要的是,世界正在由海權競爭,重新轉向陸權競爭,因為絲綢之路正在古老的商道上復興。
在世界地緣政治領域,有兩種人值得重視,一是歷史學家,二是閑人,如果還有第三種人,那就是這兩種人結合在一起的一種人。在歷史的拐點上,他們大多扮演著預言家的驚人角色。最早向世界介紹瓜達爾港戰略地位的羅伯特·卡普蘭,其實在美國只是一位有影響力的雜志寫手。因為他們更有激情,更有視野,而且沒有學院派的思想藩籬和邊界。所以,閱讀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的著作,也許并不僅僅出于你的興趣和知識,它所引發的思考,可能攸關你的命運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