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藝術大會交流會舉辦
8月19日,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藝術大會交流大會在此舉行。
來自五大洲的近兩百名青少年兒童戲劇領域的藝術家、專家、教育工作者以及院團代表,將在8月19日至21日的三個上午,在此以“構想未來”為主題,探討國際青少年戲劇的發展與未來。
這是一個嚴肅的主題。但主持人德國執委斯達芬和美國執委厄爾如同兩位相聲演員,將主旨發言前的暖場活動搞得紅紅火火,熱鬧非凡。
先是問參會者來自哪個洲,之后又以職業之分讓人們分別站起來,于是,人們知道了那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的洲別、職業及身份,最好笑的竟然還有兩位足球運動員。最后,以年限劃分,從事兒童劇職業5年、15年、20年、30年、40年,最終有一位外國女性從業達50年,引來全場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
然后讓人們把自己從事兒童劇職業的5個理由寫在一張紙上,與鄰座和會場內不相識的人交流。
于是,人們以微笑打破了隔閡,陌生人一瞬間便儼然成為熟識的好朋友。
在這種熱烈的氛圍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第一個上臺作了題為《回顧既往,構想未來》的主題發言。尹院長回顧了中國兒藝近年來創作及國際交流情況,對于未來的兒童劇發展,提出如下構想:在保持各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鼓勵創新發展;充分保障兒童青少年享有文化藝術的權益;鞏固和深化現有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實現交流渠道和資源共享;鼓勵創作和演出版權互惠互讓;聯合制作更多的劇目;讓各國兒童戲劇教育經驗實現交流互鑒。
北美代表、加拿大的瑞徹爾則認為對下一代的項目展望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在信息便捷的當下,孩子們并不是從我們手中了解世界的,我們無法告訴他們未來是怎樣的。“但對我來說戲劇就是開啟了一段對話,能夠讓青少年參與到這個對話當中,來講一講青少年是怎么認為這個未來的,而且他們在這個未來中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歐洲代表達利亞認為現在的演劇方式是在臺上灌輸,生硬、僵化地教導孩子們,毀掉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應更多地讓孩子們參與、互動,樹立新的戲劇教育方式,要讓觀眾成為藝術的一種伙伴。
非洲代表普拉提杰介紹了早期南非的戲劇,希望能跨越語言壁壘,與更多的劇院進行交流,創排更多更好的戲劇作品。
之后,與會者進行了分組討論。
據悉,藝術大會包括戲劇展演、交流大會、下一代培訓及工作坊等內容。交流大會是其中專門探討兒童戲劇理念與形式的專業環節,與會者就青少年兒童戲劇的理念與形式、歷史與未來發展等進行發言并探討。交流大會期間,所有與會代表就戲劇表演、文化政策、技術創新、兒童主題、合作與創作以及發展空間等主題參加6個小組的討論。各國代表將利用交流大會的各個互動環節,充分溝通,分享經驗,彼此啟發,進一步促進中外兒童戲劇國際交流互鑒,碰撞兒童戲劇未來發展新思路,促進世界范圍兒童戲劇藝術作品整體水平的提升。
藝術交流大會結束后,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執委將對交流大會的內容進行總結,經與中國中心討論磋商后,經執委會研究,最終形成《北京宣言》。《北京宣言》將作為本屆藝術大會的主要成果之一,在藝術大會閉幕期間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