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與當代美術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及與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對于包括美術在內的中國文藝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性質的準確定位與闡述。從美術創作的角度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對于指導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創作思想的凝練與升華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是對人類優秀藝術創作思想與實踐精神的凝練與升華。
古今中外,許多流傳千古的美術作品,無不對民眾的生存境遇充滿真切關懷,“悲天憫人”是傳統現實主義藝術最重要的內涵之一。法國18世紀的啟蒙主義思想家、現實主義美學奠基者狄德羅認為,藝術的最高原則是表現現實人生和偉大思想。他說,畫家在畫室門上應寫上:“不幸的人們在這里可以找到為他們一灑同情之淚的眼睛。”關注現實人生,表現人生的悲喜與人性的善惡,確是現實主義藝術也是一切偉大文藝作品最重要的品質。
無疑,謳歌主流價值觀,抒寫對民眾的關切之情,關注民眾的生存境遇,表達超越小我的家國情懷,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深厚而鮮亮的底色。回顧中國美術史,那些不朽之作,動人之處就在于以生動新穎的藝術語言,表達對生命的贊美、對美好人性的謳歌、對他人命運的關懷,以及對人生理想的抒發。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系列藝術經典,如董希文的《春到西藏》、李煥民的《初踏黃金路》、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國》、劉文西的《祖孫四代》、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盧沉的《機車大夫》、羅中立的《父親》等等,無不洋溢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性之美。
一代代美術家,以扎根人民為創作圭臬,以關懷現實之心錘煉筆墨,傳承中國優秀藝術傳統,提升了藝術和人生境界。
文藝傳統的總結與弘揚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是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美術偉大實踐和革命文藝傳統的深刻總結與進一步弘揚。
“五四”以后,中國美術開啟了由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型。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之路上,一批仁人志士呼吁并引領藝術從超然遁世轉向現實關懷,從遣性怡情轉向為人生而藝術,從筆情墨趣的把玩轉向為民族而抒寫。特別是在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美術工作者轉換藝術觀念,將個人的藝術興趣和追求,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維系在一起,走出“象牙塔”,用畫筆刻刀去表現火熱的救亡圖存運動,將藝術變為了“投槍”和“匕首”,在為抗戰、為民族而藝術中成就了時代的藝術和藝術的人生。
可以說,用藝術的方式表現人民的疾苦,反映人民的心聲,關注人民的民運,高揚民族集體的奮爭精神、自強意識,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美術最重要的精神特質。這一特質,決定了中國現代美術在價值取向上有別于極力彰顯自我的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更多的是呈現百年來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進行的不懈抗爭,進而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那些歷經時代變遷、時光洗禮銘刻在觀眾心中的經典之作,折射出時代變革精神,充滿對現實的熾熱情感和人文關懷。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是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精髓最精辟的闡述與最全面的承揚,彰顯出中國現代美術精神,并指導著中國現代美術發展,成為中國現代美術最重要的創作根基。
時代命題的關切與回應
“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術的本質特征。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講話中曾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藝術總是在傳承與創新中拓展前行的道路。今天,中國當代美術創作的語境發生很大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文化需求,已成為新時代給藝術家提出的新課題。中國當代美術創作,不僅要承揚優秀的創作傳統,還要在關注新時代火熱的現實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需求中,進一步為時代而歌、為祖國抒懷。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年的拼搏,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事業全面發展。全球化視閾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日益凸顯。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展現的外交智慧等,讓世界看到一個日益開放、自信的中國。中國當代美術與審美文化,既反映這種變化,也是一個轉型主體,其存在格局、生產與消費狀態以及價值取向都發生顯著變化。
我們看到,20世紀后半葉以來,依托信息技術革命,西方發達國家先后進入后工業社會,這是一個以資本拜物教為特征的消費社會和由現代媒介制造的“景觀社會”。對于“景觀”,不管是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讓·鮑德里亞,還是美國學者佛爾茨和貝斯特等,都用他們的話語作過相同或者相近的表述。在西方當代藝術思潮影響下,中國當代美術界也一度出現重世俗感觀欲望宣泄和熱衷制造具有市場價值的視覺符號等現象,文化意義、人文品格、現實關懷、社會擔當在這種狂歡式的宣泄中被消解。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的重要論述,及時、客觀、準確地指出了問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創作環境指明了方向。
當今中國正發生巨大變革,人們的觀念沖突、心靈憧憬與現實規約力之間的張力,比任何一個時期都突顯,為實現中國夢的實踐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壯闊。在這個時代藝術如何作為?藝術家如何作為?是每一位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藝術家應該思考與回答的問題。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藝術。著重個體心緒、情感、趣味表達的藝術,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都有其位置;執著于形而上精神追求或超越意識表現的藝術,也有重要價值。但是,新時代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宏闊的藝術視野和觸動心靈的萬千氣象,用飽含激情的筆去表達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審美理想,去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實感,去表現人間真情和美好人性;用藝術的方式描繪波瀾壯闊的變革與發展的時代畫卷,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大國形象,是時代對藝術家的呼吁,也是觀眾的期待。
中國當代美術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思想引領下,不僅可以避免重蹈西方現當代藝術的覆轍,而且必然以現實性、人民性與時代性的品質與精神特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使藝術家、藝術作品和民眾形成良好互動,使藝術作品的價值得以最充分的彰顯。也因為具有這種品質與精神特征,中國當代美術必將在世界藝壇獨樹一幟,為人類藝術的健康發展提供參照系,注入正能量。
(作者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