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非遺魅力 弘揚傳統文化 七月七 各地民俗添新意
8月17日,在廣東廣州舉行的七夕乞巧游園活動上,市民觀看漢服展演。 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
8月17日,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的少女在“七夕取水節”上取水。 高東風攝(人民視覺)
8月17日,一名女孩在河北滄州文廟舉辦的“迎佳節巧女繡‘書繡’”活動上學習“書繡”。 傅新春攝(人民視覺)
本報北京8月17日電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連日來,不少地方利用具有地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相關活動,展示非遺魅力的同時,傳承七夕文化。
山東省沂源縣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核心傳承地之一。2007年,沂源縣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稱號。為了展示好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沂源連續舉辦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今年已經是第十一屆。從16日情侶節開幕起,沂源牛郎織女景區連續舉辦了“大雁”愛情郵票首發式、“愛的祈福”七夕廟會等系列主題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游覽。
“結婚30年來,我們感情一直很好,感謝妻子對我的支持。”當地居民江照云與妻子劉忠香這樣的“老夫老妻”,與許多年輕情侶一樣,也來到景區游玩,共同感受節日氣氛。
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第十屆隴南乞巧女兒節于近日舉行,西和乞巧節作為當地的傳統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中華女性傳統美德和可貴的人文精神。據了解,西和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傳于甘肅隴南西和縣、禮縣一帶的秦人遺風。西和乞巧(七夕)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西和的乞巧活動從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7個環節,姑娘們以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美滿婚配、生活幸福。
17日的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上,手工制作的飾品和刺繡,鵲橋、明月、喜鵲等元素構成的剪紙,配上“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等詩句,吸引不少市民駐足。本次活動有洮硯、定西剪紙等17個國家和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400余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類作品。
廣東省廣州市乞巧文化節也于13日在廣東省演藝中心開幕。本屆文化節持續6天,亮點紛呈。“代代乞巧傳芳華”賽巧會、“七夕”大型女子成年及笄禮、趕巧集、乞巧文化攝影展等,陸續在正佳廣場、廣州塔等地上演,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和珠村小學乞巧傳承基地還定時對外免費開放,市民跟隨由小學生擔任的解說員,一起觀賞“小手巧作”,感受孩子們對本地文化的熱愛。
地處粵北山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也在歡度七月初七。17日,廣東“氧吧之城,印象連山”壯家戲水節開幕,吸引各地游客紛紛來到連山嬉水狂歡,不少人雖然全身濕透,但仍然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此外,主辦方還舉辦了民間藝術表演、壯家七夕嘉年華、文藝晚會等活動,并安排了民族特色美食展銷,讓各路游客共慶佳節的同時也有美食相伴。
(綜合本報記者肖家鑫、銀燕、賀林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