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鐘金萬:問渠哪得清如許 ——記時代楷模黃大發的鑿渠人生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鐘金萬  2018年08月17日16:45

    2017年4、5月份,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獲得兩項殊榮。一項是中央宣傳部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另一項是中共貴州省委授予他“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此前,《人民日報》以“一個人、一輩子、一道渠”為題報道了他無怨無悔的鑿渠人生。

    黃大發用36年時間殫精竭慮帶領300多村民開鑿的“生命之渠”,村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這條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經過大土灣巖、擦耳巖、灰洞巖三處各長400余米、高300余米的懸崖峭壁,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自2015年6月黨中央發出脫貧攻堅號召以來,一批批到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參觀的干部和觀光的游客,在體驗了“大發渠”雄奇、險峻、秀美之后,有的把它譽為“天渠”,有的把它喻為“萬米蒼龍”。

    5月中旬,我慕名采訪了82歲的黃大發老支書。他精神矍鑠,雙目炯炯有神,聽力跟五六十歲的人差不多。那天,我一眼就在20多人的會議室認出了黃大發。為什么呢?第一,他襯衣上的扣子一一扣著,個子不高卻像個軍人;第二,見我在會議室門口探望,他立即站起來跟我打招呼,問我從哪里來,有什么事;第三,他正在講話,就叫村委會沈主任出來接待我,說他講完話馬上過去……

    這就是那個用畢生心血和汗水開鑿了萬米“天渠”的老共產黨員黃大發同志,這就是那個矢志不渝、立場堅定、一心向黨,受到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稱贊的“民間英雄”,這就是那個帶領村民開山劈石、克難攻堅、奔向小康的“時代楷模”……

    1935年11月,黃大發出生在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原草王壩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他9歲喪母,12歲喪父。黃大發跟著舅公一家,卻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苦命人。那年月,不僅舅公一家窮,整個團結村草王壩的家家戶戶都窮,窮得衣裳褲子都沒得穿。黃大發沒有進過一天學堂,斗大的字認不了一筐。黃大發只斷斷續續聽過老人們背誦的半本《三字經》,可傳統的道德觀卻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

    黃大發14歲那年,遵義人民迎來了解放。遵義解放那天,窮苦百姓比過春節不知高興多少倍,他跟隨載歌載舞、有說有笑、憧憬著更加美好未來的人群,歡慶這改天換地的愉快節日。黃大發回憶說:“真的是改天換地呀!那時候,天上的太陽都是紅彤彤的。”

    成年后,黃大發跟其他青年一樣很快成家立業。但與其他青年相比,這個曾經的孤兒卻養成了愛家庭、愛組織、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作為一名公社社員,黃大發在勞動中盡情揮灑著自己的汗水,盡情享受著勞動的喜悅和收獲,也盡情享受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尊重。野彪公社(今平正仡佬族鄉)黨委領導對黃大發的關心和愛護,更讓他意氣風發,如虎添翼……

    在集體勞動中,黃大發很快脫穎而出,迅速成長為一名樂于助人的社員,成長為一名見義勇為的急先鋒。“哪里有困難,他就沖向哪里!”時任野彪公社黨委書記蔡銀成這樣評價黃大發。

    1959年春天,蔡銀成書記見草王壩大隊干部青黃不接,就極力推薦黃大發擔任大隊長。蔡書記為什么如此看重黃大發這個24歲的年輕人呢?原來,他在一年多的觀察中發現:公社組織的每一次集體活動,勞動最積極的是青年黃大發,站崗放哨最認真的是青年黃大發,誰有困難需要幫助第一個跳出來的也是青年黃大發。

    1959年11月,在野彪公社黨委書記蔡銀成、社長袁正倫的見證下,黃大發莊嚴地舉起右手,緊握拳頭,面向鮮紅的黨旗,一字一頓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承認黨綱黨章,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隨時準備犧牲個人一切,為全人類徹底解放奮斗終生。”

    宣誓結束,蔡銀成書記快步走到黃大發面前,雙手拍著黃大發的雙肩,語重心長地說:“大發同志,好好干!”這天,黃大發剛滿24歲。

    蔡書記知道:黃大發幾乎一字不識,他的入黨申請書是他自己想好了,找先生寫下來的。蔡書記還知道:黃大發能把入黨誓詞念得那么流暢,那么響亮,私下不曉得請人教他背了多少遍呢。蔡書記想,像黃大發這樣的黨員,完全可以委以重任。

    蔡書記既是黃大發的入黨介紹人,也是他擔任草王壩大隊長的推薦人。蔡書記對青年黃大發的關心和培養獨具慧眼,“一箭穿心”。后來幾十年的工作證明,蔡書記沒有看錯人,黃大發是好樣的!

    當上草王壩大隊長那年,黃大發就令人刮目相看了。那一年,他充分發動社員群眾,按時完成了公社下達的5萬斤糧食入倉任務。當時,能完成這個任務的,別說在野彪公社,就是在整個楓香區,也只有草王壩一個大隊。那一年,黃大發受到了縣委政府的表彰。

    當天晚上,黃大發跟蔡書記談起了他的感受。他說:“自己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完全應該,也是組織對干部最起碼的要求。沒想到縣委政府這么隆重表彰我,激勵我,比娶媳婦兒還高興。”

    團結村草王壩一直缺水,石漠化非常嚴重,十年九旱,村民只能種植耐旱作物玉米、紅苕、洋芋維持生計。有人用“屙屎不生蛆”五個字來形容草王壩。草王壩人的諺語似乎更為精準:“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由于土地貧瘠,解放前的草王壩連一個地主、富農都沒有。

    “沒有水,日子不好過啊,哪個姑娘愿意嫁到草王壩來嗎?”黃大發回憶說,“我小時候浪費水,被爹媽揍過,更別說吃大米飯哪!”

    說起大米飯,草王壩人尤其辛酸。“草王壩是空名,包谷沙沙骾死人;要想吃碗大米飯,只有三十晚夕才得行。”這首民謠如泣如訴,如怨如悔……

    舊社會草王壩貧窮,包谷沙骾得死人。如今是新社會了,草王壩可不能再窮了。自黃大發當上大隊長后,特別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就一直在想:草王壩啥時才能喝上清涼水,吃上白米飯哪……

    1963年秋天,機會終于來了。全國掀起學習“紅旗渠”大搞水利建設新熱潮。

    原來,林縣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為了改變缺水造成的窮困,林縣人民從1960年2月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于1969年7月竣工,耗時近10年。“紅旗渠”舉世聞名,被中外人士譽為“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周恩來總理在上世紀70年代曾十分自豪地向國際友人介紹:“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的事跡讓黃大發心潮澎湃,他從“紅旗渠”看到了草王壩的希望。同時,黃大發向野彪公社黨委建議,在健康、草王壩、勝利三村開鑿一條遵義人的“紅旗渠”。不久,建議得到采納,取名“紅旗水利”,公社黨委還任命他為常務副指揮長。

    經堪查,野彪村馬家河水源富足,到草王壩只有7000多米。如果修渠成功,草王壩、勝利、健康三村的干旱難題將迎刃而解。但這條水渠要繞三重大山、過三道懸崖、穿三道絕壁才能到達草王壩。

    草王壩的男女老少總是一代一代地不分晝夜排隊等水,等著望天水從石縫里一滴一滴滲入枯井,然后舀在桶里挑回家去。等一挑水,得一個多小時。挑回去的水,先泡包沙和洗菜,連洗菜水也舍不得給牲口喝。要等它澄清亮了,晚上用來洗臉洗腳,更別說洗澡了。

    沒有水,自然種不上水稻;要吃白米飯,簡直是癡心妄想!

    俗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沒有大米飯吃,沒有光鮮的衣裳穿,只有傻子才嫁到草王壩去。如此一來,草王壩的光棍越來越多。到了天旱年辰,連清涼水也沒得喝,光棍們也萌生了外“嫁”的念頭。

    為了改變草王壩“滴水貴如油”“靠天吃飯”的歷史,黃大發把“紅旗水利”看得比命還重要。這道渠就是他的人生夢想啊!

    愿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殘酷無情。“紅旗水利”起起散散建設11年,始終沒能把馬家河水引到草王壩。那時的建設大軍,沒有一個懂得水利技術,用的全是土辦法。測量靠樹起的竹竿,兩邊的人用眼睛去瞄,竹竿上沒有標準尺寸,怎么測量得準呢?溝渠砌好了,沒有水泥,溝壁上的縫隙只能用黃泥巴去糊,雨水一沖、黃泥巴無影無蹤。連黃大發這個常務副指揮長,也不知道什么叫導洪渠,什么叫分流渠,什么叫開鑿技術……由于缺乏技術、水泥等條件物資,干部群眾吃盡苦頭,卻始終未能喝上馬家河水。

    “往事不堪回首,修渠吃盡苦頭;干部覺得臊臉,群眾埋怨老天。” 黃大發后來回憶起這段往事,總這樣說:“只有熱情和干勁,既沒有必要的物資,也沒有相應的技術,跟蠻干沒啥兩樣。”

    “好了傷疤忘了痛”是一種背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也是懦夫心態。

    1959年冬天,糧食入庫后,草王壩大隊留下的糧食不夠吃。群眾餓,黃大發也餓。群眾餓得直哼唧,有的連路也走不動了,趴在地上就死去。這時,黃大發再也看不下去了……

    這天下午,鄉親們看著黃大發咬著牙,獨自把一頭耕牛牽到大隊食堂。社員們知道黃大隊長要殺耕牛救人了,可是耕牛是集體財產,殺耕牛就是破壞生產,誰也承擔不起這個責任。因此,沒有一個人敢去幫黃大發一把。

    沒有人搭手,餓得腳手軟的黃大發只有自己動手……只見黃大發對著耕牛脖子,東刺一下,西割一刀……也不知道黃大發割了多少下,刺了多少刀……只見黃大發渾身上下全是血……最后一刀割下牛頭,黃大發才長長舒了一口氣……耕牛死了,黃大發也筋疲力盡……黃大發休息了一會兒,跟幾個煮飯的社員說:“牛已經殺了,跟你們沒關系,責任我來負,你們趕快把牛皮剮了,抓緊煮給大家吃吧。”可是,社員們都餓得沒了力氣,怎么剮得下牛皮呢?他們只好舀起鍋里的開水來燙。

    聽說食堂殺了耕牛要吃牛肉,全村的男女老幼全擁到食堂。這時,鍋里的水沸騰了,大塊大塊的牛肉翻卷著……牛肉的香味撲鼻而來,草王壩彌漫著久違的馨香……

    面對飄香的牛肉,黃大發看見有人偷偷抓起牛肉快速往嘴里塞,人群開始騷動。此時,黃大發猛地想起某地暴飲暴食脹死人的事,突地一個激靈,他倏地一下使出渾身力氣,快速登上一張大方桌,拼命站了起來,拍著胸脯喊道:“大家不要急,不要偷偷的拿,我保證每個人都吃到牛肉……”憑著對黃大發的信任,騷動的人群慢慢平靜下來,拿起的牛肉也放回了鍋里。黃大發又繼續說:“下面,請大家排好隊,黨員全部過來幫到分肉。”

    黨員分完牛肉,黃大發開始吃自己的……看到鄉親們提著吃剩的牛肉回家,黃大發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牽牛前,黃大發已經想好了,殺牛救命自己愿意承擔一切責任。“命都沒了,還談什么呢?”那時,黃大發在心里這樣說。此時,看到奄奄一息的鄉親已經緩過勁來,黃大發怎能不高興呢?

    深夜,黃大發躺在床上,腦際浮起一絲似有若無的隱憂……

    黃大發殺牛,讓草王壩人第一次吃到了溫馨的燙皮牛肉,也讓他們看到了黃大發的為人與擔當。這次殺牛,給黃大發烙上了兩個一:第一次親手殺牛,最后一次吃牛肉。

    后來,區委調查組到草王壩調查黃大發殺牛這事,黃大發在群眾會上作檢討發言。黃大發說:“我殺牛是錯誤的,可那是救命啊!”調查組跟社員們一樣默默地聽著黃大發發自肺腑的一字一句,整個會場寂然無聲……黃大發殺牛的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紅旗水利”失敗,大多數村民說:“修不成渠,吃不上白米飯,這是我們的命,草王壩人就這個賤命!”黃大發聽到這些話,心理很不是滋味。他既于心不忍,又不愿放棄自己的夢想。之后,黃大發一方面隨時隨地安撫村民,另一方面四處尋求鑿渠“良方”。

    1990年6—9月,103天的干旱肆虐遵義縣。108天的嚴重旱情再次給草王壩人提了一個醒:赤日炎炎,莊稼枯焦,饑渴難忍,村民天天爭水打架……

    這年秋天,黃大發到區里開“三干會”。聚餐時,一個中年干部當著眾人的面心血來潮般譏諷黃大發。那干部譏笑著這樣問:“黃支書,包沙飯好吃還是白米飯好吃呀?”黃大發羞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找條地縫鉆下去。后來,回憶起這事,黃大發說:“說實話,當時我很氣憤,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人家說的是實話。現在,我還很感謝他呢!”

    “為什么呢?”我問黃大發。

    “1990年的嚴峻旱情教育了村民,那個干部又用挖苦的方式教育了我,苦熬苦等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最后還是一個‘苦’ 字幺臺。不修通水渠,我們的日子沒法過下去。”黃大發回答道。

    黃大發當了40多年村干部,對宣傳發動工作十分重視。他說:“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法寶,五個指拇不可能一樣齊,凡事要耐心說服,要讓落后的人慢慢轉變。”

    此時此刻,村民徐國太講的一個故事剎那間飄來腦際。修渠期間,大土灣有個村民兇巴巴地吼著要黃大發馬上賠他青苗款。黃大發告訴他說,今天先丈量面積,秋后統一賠償。頓時,那個村民耍起橫來,說,你黃大發搞秋后算賬,我不賣你的賬。不一會兒,那個村民又惡狠狠地說:今天不賠不行,不賠,我的鐮刀要吃你的肉。黃大發回答道:你殺了我,我就安生了,一了百了,什么事都可以不管了,可是鄉政府、派出所,還有草王壩的群眾,他們會找你的……我走了,你慢慢的想啊。就這樣,一觸即發的矛盾化于無形。

    眾所周知,水利局的修渠補助只有6萬元錢、38萬斤玉米,這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籌集資金,黃支書除了召開群眾會,還一家一戶上門做思想工作。

    黃大發的舅舅徐洪潘在群眾會上當著眾人的面“亮”黃大發,說:“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了,舅舅拿手板心煎蛋給你吃。”黃支書回答道:“舅舅,你別老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過去修渠是失敗了,那是缺乏技術造成的。只要我們把集資款交上去,技術員跟施工隊馬上就進場,水利局的補助已到了財政所。”

    沒幾天,徐洪潘見“大發渠”動工了,就請人把他的集資款送到了黃大發手上。

    老百姓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支部書記黃大發深諳其中之道。他說:“如果黨員思想落后,群眾就不會齊心。”

    “絕壁鑿崖,村民不敢去的地方,黃支書總是搶先上。”村民徐國太說。

    徐國太還告訴我:“‘大發渠’遇到的第一件難事,是在300多米高的擦耳巖上測量。那種測量需要身體和心理承受力都很強的小伙子,腰間拴著纜繩,從山頂一尺一尺向下滑,然后懸在絕壁上搞測量。那活兒令人心驚肉跳,肉跳心驚啊!當時,沒有一個小伙子敢下去,黃大發說‘我先來’……小伙子們見黃大發系上纜繩,慢慢向懸崖一寸一寸滑下去……他們才一個一個滑了下去。”

    面對懸崖峭壁,黃大發決定拿生命換河水。他說:“毛主席教導我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萬難,才能爭取勝利。黃繼光敢拿胸膛去堵住敵人的機關槍,我怎么就不能拿老命去換河水呢?”

    我曾經問過黃大發:“聽說在鑿渠期間,你說過一句話‘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怎么會說這么一句話呢?”他說:“為了喝上清涼水,到處是懸巖陡坎,不把大家的勁鼓起來,渠就鑿不成。”

    是呀,修渠要經過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還有10多處峻嶺,光測量就進行了3個多月……面對如此眾多的困難和問題,如果黃大發不把他的信仰轉化為意志、志氣以及“我先上”的勇氣與毅力,不僅測量工作會停下來,鑿渠也不可能繼續下去……今天,黃大發的話“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一直在鼓舞著團結村的干部群眾。瞧,團結村的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戰斗正在進行最后沖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草王壩窮,窮就窮在沒有水源。黃大發認識到了,草王壩的群眾也認識到了。可是,認識終歸只是認識,就像一粒種子長期待在倉庫里,永遠也不會生根發芽,更不可能改變世界。

    1966年春,黃大發當選為草王壩大隊黨支部書記。早在那時,黃大發已經把“讀書、勞動、圓夢”作為他的人生追求了。俗話說:“人不學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銹。”可黃大發畢竟沒有文化基礎,他只能根據各級領導的講話精神去琢磨草王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路子。那時,黃大發一直想當然地認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些話,是毛澤東主席專門跟草王壩人說的。

    1974年冬,修修補補11年的“紅旗水利”宣告失敗。失敗給一般人留下的是永遠的傷痛,給黃大發烙下的卻是刻骨銘心的教訓。黃大發在總結“大發渠”經驗時曾這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紅旗水利’是‘大發渠’的媽呀!”

    1989年的一天,黃支書對村支兩委干部說:“愚公移山,他動員他家的子子孫孫,最后感動了老天爺,就派神仙背走了太行山和王屋山;我黃大發代領20多個黨員,還有1200多個群眾,難道就不能引來馬家河水?更何況還有各級黨委政府在關心我們支持我們呢!”講到這里,黃大發見大家都在認真地聽著他的講話,又繼續說:“現在國家越來越好,政策也越來越寬,水泥隨時可以買到,水利局在區里也有了延伸機構,我已經跟鄉里區里寫了申請書,我要到水利站去當‘學徒’,去學測量技術,去學導洪技術,去學分流技術,去學開鑿技術……”

    嘩——,全場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這一年,黃大發的申請得到上級黨委的批準,他將到水利站跟班學習3年。這一年黃大發已經54歲了。

    學習期間,黃大發不識字,他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他就纏著技術員指著圖紙一條曲線一條曲線地講解。聽說哪里有水利工程在施工,不管路程有多遠他也要跑到現場去……

    1991年冬,黃大發用3個多月時間重新勘察、測繪和規劃了水渠線路。為了盡快立項,黃大發身著單薄衣裳,穿著破膠鞋,冒著鵝毛大雪,用兩天時間走了200多公里趕到縣水利局,把草王壩村支兩委撰寫的申請書和他規劃的修渠資料,親自交到水利局黃著文副局長手上。

    1992年1月16日這天,隨著轟的一聲炮響,“大發渠”正式開工了。

    這天,技術員施工員全部進場,投工投勞的村民也上了工地。黃大發回憶說:“群眾可以自帶干糧,可技術員施工員的吃喝問題必須安排好,施工需要的炸材、石粉和水泥也必須一一解決。”黃大發知道:光靠水利局的補助,要鑿出9400米渠道遠遠不夠,不僅要精打細算,還得組織村民集資投勞。

    當時,草王壩沒有公路,渠道經過的地方有3重大山、9座懸崖、10多處峻嶺,令人望而卻步。這些,黃支書卻不能卻步。水利局文件下達后,黃大發經過一個晚上的精心謀劃,一個指揮部的輪廓浮現心頭。第二天,經他提名由村民選舉的“大發渠”指揮部成立。指揮部成員有村主任徐國太負責催人上工,村委會計楊春友負責財務、后勤、水泥、炸材等,村委副主任張元華負責爆破作業,徐開臣負責裝箱盒子澆筑溝渠,王正明負責物資轉運,夏時剛負責督促村民上工,徐洪倫負責背炸藥守炸藥……

    指揮部成員都有一種艱苦創業的精神,一種克己奉公的品質。他們除了和其他村民一樣,按田土面積承擔各家各戶的鑿渠任務,還要按照指揮部的分工承擔起某一方面的責任,包括催人上工、物資轉運、開山炸石、安全檢查和質量抽查等工作。他們每人還主動交納了100元鑿渠責任金。遵義歷來有“打工下力,幫忙圖吃”的老話,如今卻被他們徹底顛覆了。

    為了背炸材、水泥和石粉上山,為了完成各家各戶承包的鑿渠任務,黃大發和指揮部成員每天帶領300多村民上工。每天,天不亮出門,深夜才歸家。冬去春來,餐風宿露……那天,天降大雨,工地急需炸藥,他走了30多公里的山路背回炸藥。在山路上,他不知摔了多少跟斗,連腳板皮也磨破了,鮮血淋漓……每天,天剛一刷白粉亮,300多村民就帶著包沙飯和搭配著的酸菜冷洋芋扎進深山……黃大發一家承包的渠道既遠又險,一家人長期早出晚歸,他20歲的四女兒和13歲的大孫子因患突發性疾病不幸去世……埋葬了四女兒和大孫子,黃大發抹干眼淚,又帶著一家人去了工地,全家人一天也沒有休息……施工隊在前面鑿壁打槽,村民就在后面挑土方砌堡坎,他們早出晚歸,不分天晴下雨,更沒有節假日……黃大發為了防止材料丟失,經常在工地上和衣而眠,思考著第二天或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勤挖苦鑿,一條長7200米、高50厘米、寬40厘米的渠道——“大發渠”跨越3村10余村民組,在1994年7月1日這天正式通水了。

    這一天,草王壩殺豬宰羊,興奮不已,比過年不知高興多少倍。在慶祝大會上,黃大發講著講著就哭了,其他村民也跟著哭了——草王壩人夢寐以求的水渠終于鑿通了。最后,黃大發揚起笑臉,十分高興地說:“這是我們草王壩人獻給黨的生日禮物,一份十分特殊的禮物——草王壩人喝上清涼水了!”那一天,草王壩人無比高興,跟四十多年前遵義迎來解放那天一樣高興。黃大發后來回憶說:“這也是一次改天換地呀,連太陽都是紅彤彤的。”

    1995年端午節這天,全長2200米的兩條支渠也投入了使用。至此,團結村草王壩數百年來“滴水貴如油”“靠天吃飯”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村民群眾翹首以盼的富足水源——馬家河水嘩嘩流進草王壩干涸的土地,也流進1200多村民的心田。

    1995年端午節,汩汩的清水流進健康,流進勝利,流進草王壩,野彪鄉三個村幾千名群眾迎來了“人定勝天”的勝利與喜悅。人們吃著粽子粑,喝著雄黃酒,憧憬著稻花飄香的美好未來……

    黃大發吃完粽子,迅速冷靜下來,他自己跟自己說:“我鑿渠引水、造田吃飯的任務才完成了一個呢,下一步該怎么辦?”

    當時,貴州省正在掀起“坡改梯”建設熱潮。黃大發以他支部書記的敏銳,覺得這是草王壩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必須牢牢抓住。這一年,黃大發召集村支兩委一班人經過反復磋商,一致決定再搞一場坡改梯運動,把草王壩的坡土變成梯田。兩天后,黃大發向鄉黨委政府提出草王壩“坡改梯”三年計劃。隨后,黃大發在群眾大會上說:“馬家河水引來了,土變田的機會也來了,這就是全省正在開展的‘坡改梯’熱潮。機遇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必將悔恨終身。”同時,他喊出“要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干”的雄壯口號。

    這時,鄉黨委早已通過“大發渠”看到了黃大發支書和草王壩人的沖天干勁與不屈不撓的精神,決定用三年時間來滿足草王壩450畝“坡改梯”愿望。計劃得到批準,黃大發迅速買來二錘、鋼釬、炸藥等物資工具,率領村民向崇山峻嶺開戰了。

    1997年端午節,團結村草王壩的水田從原來220畝增加到730畝,水稻產量由6萬斤增長到100萬斤。這年秋天,黃大發對村民高興地說:“我們引來了水,又造出了幾百畝稻田,現在種一年夠吃三年哪。”接著,黃大發幽默地問:“大家吃上白米飯,腰桿挺起來了,今后還有哪樣打算呢?”幾個村民說:“我們聽你的噻。”頓時,黃大發不高興了。他鄭重地說:“聽黨的話才行,我又不是神仙,只有把黨中央的指引同草王壩的實際結合起來,進行無縫對接,草王壩才能發展,才有希望,我想聽聽你們的意見呢!”

    國慶節這天,黃大發下隊,聽見徐國前對徐國太說:“哥哎,這幾年家里的谷子都堆不下了,要是能修條路把谷子拉出去賣多好啊!”徐國太回答道:“誰說不是呢?可這么大的坡坎,沒有幾十百把萬肯定修不下來?”此時,黃大發正好經過這里,聽到了二人的談話。他搭話道:“引水那么難的事都整通了,還有什么難得倒我們呢?”言畢,三人爽朗地笑了。

    第二天早上,黃大發又聽到王正明說:“幺爸,到橋擋頭去盤包肥料要一早上,背一背谷子去打(米)也要一早上,沒有路多不方便哪。”

    這天夜里,黃大發剛躺上床,腦子里倏地飄來一條標語:“要得富,先修路。”原來,這是一條懸掛在鄉政府大樓上的標語。頓時,黃大發的思緒迅速活躍起來:“是呀,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只要不瞎指揮,做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群眾就會甩開膀子跟著干,哪怕是沖鋒陷陣,他們也在所不辭。‘大發渠’如此,‘坡改梯’也是如此。”想著想著,黃大發如有所悟:“要喝清涼水,敢拿命來敚”、“要吃白米飯,大家拼命干”之所以能在草王壩響徹云霄,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不是我黃大發的聲音多么洪亮,是我喊出了村民的心里話。

    這一夜,黃大發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琢磨,怎樣才能帶領草王壩村民修出一條公路來呢?常言道:“氣力是個怪,今天使了明天在。”老百姓也說:人就是這么一種怪物,“越耍越懶,越吃越饞”“水停百日也生蛆”……想到這里,黃大發慢慢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黃大發召集7個組長、20個黨員開會,討論草王壩公路修建問題。黃大發開門見山說:“如今水稻年年豐收,吃又吃不完,堆在家里也不是個辦法,要把谷子拉出去換成錢,才能買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搞擴大再生產……”說到這里,有幾個村民早按耐不住他們激動的心情,爭先恐后說:“黃支書,你就下命令吧,我們聽你的,修路是大好事,要錢出錢,要力出力!”

    就這樣,村民的修路愿望變成了黃大發和村支兩委的行動方向……

    路通了,村民又有了新的希望。有的說,一家人要一個女勞力專門搒(用碓磕)米吃,太辛苦了。有的說,要是村里有臺打米機多好啊,到別的村去打要走那么遠的山路,太費力太不劃算了。有的說,娃兒些讀書娃兒才著孽喲,都快成四眼狗(罵人話,指近視眼)了。

    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黃支書耳朵里。一天,黃大發對支委會的幾個黨員說:“既然群眾有這種積極性,我們一定要抓住國家‘農改’(農村電網改造)機會,把電拉通。”

    第二天早晨,黃大發去了鄉政府和電灌站。他向領導們說:“拉電這事,除了國家的投入,缺哪樣我們草王壩就補哪樣,砍線路、抬電桿、拉電線,能干的我們都干,絕不拉稀擺帶。”

    這些年,團結村草王壩的發展令人驚喜。黃大發的擔當,草王壩村民的干勁,不要說在平正鄉,就是在遵義市也如雷貫耳。因此,農網改造順利實施。

    如今,黃大發率領村民做的三件事——引水、修路和拉電,一件一件都成了事實。那么,村民們怎樣評價黃大發支書呢?

    “黃大發是一個說得到做得到的人,他吐的唾沫也能釘釘子。”民主小學(原草王壩小學)退休教師楊持祿這樣評價黃大發。

    58歲的村民唐恩良回憶起當年拉電時的情境,說:“那年,為了迅速砍出一條線路,黃大發總是沖在最前面,衣服褲子都遭刺網網抓爛了。”

    “只要是黃支書看準的事情,他一定要干到底。”這是“大發渠”指揮部成員徐國太對我說的一句話。徐國太回憶起當年“大發渠”開鑿經過,這樣說:“黃支書不止一次說過,我們這輩子鑿不出水渠,我們受苦不說,后代子孫還要跟著受苦。”

    1995年端午節,團結村引來了馬家河水,“干燒”的草王壩迅速變成了魚米之鄉,稻田養魚面積越來越大。徐國太說:他稻田里的魚每年能收2000多斤,既改善了生活,也增加了收入。

    養牛大戶唐恩舉說:“我過去只敢喂一兩頭牛,主要是沒有水。‘大發渠’通了,每年都喂十多頭。水是人的命,也是牲口的命呢!”

    如今,像徐國太、唐恩舉一樣安居樂業的村民笑逐顏開,像黃原偉這樣的90后,也把回鄉創業看作“報效桑梓·圓我美夢”人生樂事。像黃原偉一樣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已經有20多人了,他們正在運用大數據,全力奔小康哩。

    采訪黃大發回來,許多朋友這樣問我:“別說那些天南海北的,說說‘大發渠’給團結村帶來的變化吧。”于是,我把收集到的幾樁事情告訴了他們。

    村民龐開貴患有慢性哮喘病,父母請媒婆給他說親。他老婆周霞問媒婆說,他家有白米飯吃沒有?媒婆說,種一年夠吃三年呢,就是開貴有點齁。周霞爽快地回答道,只要有大米飯吃,齁,我也不怕。

    俗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不能保證,怎么能安居樂業呢?一個朋友議論道。

    我又說,當年,草王壩吃不上大米飯,徐權仲煮熟的鴨子也飛了。原來,徐權仲費盡老力找來的婆娘,住了幾個月跑了。另一個朋友開口接著評價道:天天吃包谷沙,澡也沒法洗,媳婦能不跑嗎?我繼續說:后來徐權仲的婆娘聽說草王壩引來了馬家河水,種上了水稻,種一年可以吃幾年,又跑回來了。又一個朋友接茬道:只要沒有結婚,肯定會回來。我回答他說:這我沒有問,只知道徐權仲老婆回來給生了個大胖兒子,一家人高興得不得了。

    嘩——,幾個朋友頓時鼓起掌來。我知道,他們在為“大發渠”帶來的喜悅鼓掌!

    不一會兒,朋友們讓我繼續講下去。我接著道: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亮處走”,徐權仲老婆是這樣,唐仕大的老婆更為典型。

    “為哪樣咹?”一個女朋友問。

    我回答道:原來唐仕大老婆的后家(娘家)有大米飯吃,她很想回去,她爹媽都同意了,哥嫂卻堅決反對。她哥嫂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米湯”,怎么能回來呢?這時一個朋友打斷我的話評價道,遵義就這風俗。我繼續說:“大發渠”修好了,草王壩也吃上了白米飯,唐仕大女人的哥嫂卻要接她回去,好一起伺候年邁的父母……這時,又一個朋友再次打斷我的話。她說,難道她的父母都生病了?我回答她道,這些細節我沒有問。這時,另一個朋友催促道:老鐘,別管她的,接著說。我繼續說道,唐仕大女人是這樣回答她哥嫂的,她說如今草王壩實現了“三通”(通水、通路、通電),又在搞新農村建設,我吃起草王壩的白米飯比哪的都香……

    好!這個回答好。這時,朋友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接著是一陣熱烈的掌聲。掌聲平息下來,我向朋友們發表了我的感慨:俗話說“鳥不離森林,人往利邊行”,不管村民所舉的這些例子有什么社會背景和道德關照,拔除窮根解決溫飽卻是第一位的。說到這里,我見朋友們默默地聽著,又繼續說:如今,團結村草王壩引來了富足的水源,拔除了幾百年來的窮根,正在奔向小康,真是可喜可賀呀!這是黨支部書記黃大發帶領村民苦干實干的結果,也是遵義市各級黨委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英明決策的偉大勝利。

    黃大發兒時父母雙亡,一字不識,沒有文化,他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

    在擔任村干部40多年的日子里,黃大發做了不少實事,也吃了不少苦頭。給上級領導寫報告,給兄弟單位去信函,給村民發通知,黃大發都不會。他必須依靠村小學楊持祿老師。修“大發渠”要記賬算賬,他必須依靠村民徐國太……這樣,工作起來極不方便,也給別人增加不少麻煩。于是,黃大發下決心讓孩子們有書讀有學上。

    回憶起走過的崢嶸歲月,黃大發說:“在鄉里領了東西,我連簽個名都不會,既臊臉,也給自己和別人增加不少麻煩。特別是開會,領導講話,我記不下來,只能變成符號記,鋤頭畫成7,鋼釬畫成1,犁牛畫成8 ……我開會跟上課一樣,一點廣子也不能打。開一天會,比擔一天牛屎糞還累還傷。”

    單獨采訪時,黃大發這樣對我說:“真正的窮根,還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紅旗水利’失敗,給我留下深刻教訓,不僅僅是浪費了18萬塊錢、2萬多個工天,主要是群眾又吃了30多年的苦,受了30多年的罪啊。”說到這里,黃大發喝了口水,繼續說:“為了讓娃娃們不當睜眼瞎,不吃二茬苦;為了子孫后代不走我的老路,我把辦學校看作最大的德政工程。為哪樣呢?毛主席說過,年輕人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這就是黃大發辦學校搞教育如此上心的原因。黃大發最后還說:“有了文化,村里的發展會快起來,就是出門打工,工資也比別人拿得多。”

    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黃大發兩次選址,發動群眾修建學校。1997年,黃大發爭取到鄉政府4萬元補助,立即協調土地,將學校從偏遠的高家坳搬遷到人口相對集中的艾子田(上寨),建成磚木結構的校舍3棟。時任村小學代課教師徐國棋說:“學生到新學校上課,路程縮短了一半;教室更寬敞了,代課教師也增加到6人。”

    說起搞教育,許多村民對黃大發翹起大拇指。村民王正明說,黃支書叫兒子黃彬權回來繼續代課的事非常感人。那一年,代課教師黃彬權認為教書劃不著,就離開學校外出務工。當時,代課教師的工資只有九十塊零五角錢,到周邊去打工,一天能掙60塊。黃大發知道情況后,馬上把兒子找了回來,還狠狠訓了一頓。父親對兒子說:“錢,人人都喜歡,可什么最重要,崗位!崗位比錢更重要。崗位是根,也是本。草木沒有根本要死亡,魚兒離開水源也要死亡;戰士脫崗了呢,就要上軍事法庭……”

    曾任過小校長的徐開禎回憶說:“每逢新學期開學,黃支書都要到學校去查看報到情況。見沒有來上課的,他就一家一戶上門去催。”

    為了辦學,黃大發經常自掏腰包。那年,村小學女廁所壞了,外面能把里面看個對穿對角,完全不能使用。黃大發掏錢買來水泥和石粉,叫兩個女兒拿著工具把廁所粉刷一新。

    如今,已經更名為“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麥博希望小學”,占地1500多平方米,教學設備煥然一新。校長高興地告訴我,說這里已經走出了30多名大學生。黃大發也高興地說道:“現在,草王壩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好啊!”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看望群眾,提出著名的“哭笑觀”。隨即,黨中央發出了“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偉大號召。這一年,黃大發已經從黨支部書記崗位上退下來11年,但他一直在戰斗,一直在沖鋒……黨中央決戰決勝的沖鋒號吹響后,黃大發的腳步更勤了,也更快了……

    我采訪黃大發時,他對我這樣說:“脫貧攻堅不是哪一個人的事情,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才能一個不落地奔向小康。”

    “村干部的心中要時刻想著群眾,要多為群眾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是黃大發離任時說的話。如今已經13年了,團結村干部卻記憶猶新。

    平正鄉黨委書記張文富評價說:“黃大發同志一輩子都在履行他沉甸甸的諾言——入黨誓詞。”

    退休教師楊持祿也說:“82歲的黃大發跟當支書時一樣,村里的大小事情,他干得比誰都起勁。”

    黃大發是一個公私分明的黨員,他從不沾集體的丁點便宜。修“大發渠”那幾年,他在工地食堂吃過8頓飯,每一頓飯后他都付了錢才離開。外出辦事需要住宿,他只住3塊錢一宿的旅社。每頓飯,他只買兩角一個的泡粑充饑。為了節省車費,他總是步行趕路,早出晚歸。

    黃大發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集體財產。那年,運輸水泥的汽車壞在荒無人煙的半道上,他怕水泥被淋濕,也怕被盜走,跟水泥睡了一個晚上。

    黃大發的妻子徐開美至今還記得,家里的灶臺壞了,她想用一碗水泥補一下,也被黃大發拒絕了。黃大發說:“水泥是國家的,怎么能貪公家的便宜呢?”

    黃大發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心為公,初心不改,本色不變……

    黃大發修“紅旗水利”11年沒有成功。面對群眾的質疑,他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說:“修渠并沒有錯,主要是我不懂技術造成的。”痛定思痛,1989年他主動申請到水利站當起了“學徒”。在學習期間,他不懂就問,不恥下問,終于積累了豐富的鑿渠經驗。

    開鑿“大發渠”期間,黃大發嚴把安全質量關,不僅創造了零傷亡的記錄,而且20多年來“大發渠”從未出現過垮塌、滲漏等質量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沒有安裝閘閥的情況下,無論是枯水期還是豐水期,主渠的水都能自然地分流到兩條支渠里去,令人稱奇。

    黃大發對工程的管理那么精細。每次,他總要將掉落在車廂里、地面上的水泥清掃入庫。黃大發說:“投入工程的資金一分一厘都要用好,不能浪費,更不能偷工減料。”

    從村支書崗位上退下來后,不,應該從“大發渠”通水開始,黃大發就養成了三天兩頭巡渠護渠的習慣,隨時清除水渠里的雜物。他說:“這渠跟我女兒一樣,是她拿命換來的,我要精心呵護呀。”

    2015年夏天,天降暴雨造成滑坡,“大發渠”阻塞了1000多米。黃大發到鄉政府申請了1萬元維修補助,一聲吆喝,家家戶戶全來了。僅三天時間,黃大發和村民把滑坡清除得干干凈凈,結果只用了6500元。最后,黃大發把剩余的3500元交回了財政所。

    黃大發退而不休,始終保持農民本色,牢記共產黨員政治身份,時刻牽掛著村民的愿望,關心著村里的發展。有人對他說:“黃支書,該享享清福了。”他卻這樣回答說:“勞動才是福,我要盡黨員的義務,我還有黨員的責任,我不能忘了我的入黨誓言。”

    2016年8月10日,平正鄉組織黨員外出參觀。黃大發看到楓香鎮花茂村的變化如此巨大,發展如此迅速!回家后他輾轉難眠:“脫貧攻堅是一座發展中的無形之山,團結村群眾該怎樣去開鑿呢?我又該怎么帶領他們去翻越呢?”

    第二天上午,黃大發向村支兩委遞交了三條發展建議:一、通村公路要硬化,不能坑坑洼洼;二、村里要建自來水站,讓村民喝上清潔衛生的健康水;三、向花茂村學習建設新農村,迅速調整產業結構。黃大發認為,團結村黨支部村委會必須快馬加鞭,才能迎頭趕上全國發展的大好形勢。

    如今,團結村產業結構正在調整,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看,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墻……隨處可見。這時,村委會主任沈仕章告訴我說:“團結村現在有核桃5200畝、柚子650畝、辣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30多戶。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今年將快步跳出貧困村行列,全村8個組40戶139人精準扶貧對象將遷入新居……”

    我行走在大發渠上,南宋著名詩人、理學家朱熹的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倏地浮現腦際。我不禁追尋起這“活水”的“源頭”來:啊,她是團結村草王壩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決心和信心,她是黃大發這樣的共產黨員數十年如一日為著理想為著目標所作的不懈追求與無私奉獻,她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帶領人民群眾攻堅克難決戰決勝的氣魄和膽略……這源頭既給予我們明媚的陽光和滋潤的雨露,也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發展機遇和寬大的人生舞臺!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只做精品|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精品国产美女福利到在线不卡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一色屋成人免费精品网站| 99久久99久久精品|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国产精品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网站 |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久热re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91精品国产高清91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国产91精品黄网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