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念:漁燈節,浸漬時代的印痕
在我五十多年的人生歲月里,對家鄉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最隆重、最喜慶、最熱烈、最具有地域特色的盛大漁燈節。
我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會念及生活在海邊的父老鄉親及割不斷的親情和鄉韻,還有家鄉那“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萬盞漁燈紅透半邊海” 的盛大漁燈節;我無論身居何地,每年春節一過最渴望的就是歸心似箭地回到家,和親戚們一起過個熱熱鬧鬧的漁燈節。
在我和鄉親們的眼里,漁燈節比春節還重要,這是這一方土地上的漁民心中最神圣的節日,這是膠東漁家“圖騰”的盛大節日,這是膠東漁民最隆重的歡慶盛典。在我和鄉親們的記憶里,年年歲歲漁燈節依舊,歲歲年年漁民的貢品卻不相同,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漁民富裕生活的喜人景象與時代發展的脈絡和輝煌。
家家設宴祈福納祥
我的老家是山后陳家村,與我村東鄰的是山后顧家、山后李家、山后初家和蘆洋村,過去歸蓬萊市管轄,20世紀90年代中期劃給煙臺市開發區了。如今這里已是中國漁燈文化之鄉。
這些蒼天散落珍珠似的美麗村莊依山海而居,一溜沿海漁村呈弧形狀連接起來像一條藍色的腰帶,鑲嵌在 45公里的海岸長的岸邊。層巒疊嶂,連綿起伏不高的禿山掛著點點青綠,像彪悍男子的臂膀一樣,把星羅棋布紅磚碧瓦的山村環繞在懷抱中,藍瑩瑩的大海,似一幅鋪展開的漂亮的藍綢般,把山莊映襯得秀美瑰麗,猶一幅天開的山水寫意圖畫。在這幾個村中,祖祖輩輩過著耕海牧漁和上山種田的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每個村都有出海打魚的,而且漁民占的比重很大。漁船最多的莫屬初家村和蘆洋村,而且蘆洋村還是海帶、海參、海虹、扇貝養殖基地。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演繹出漁民獨有的慶祝節日,歷代漁民以大海為墨,以船為筆,游弋出一幅美麗幸福的生活畫卷,匠心獨運創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漁家文化。幾百年來,漁民們在春節期間漁燈節總要去敬拜媽祖,龍王,祭奠大海,祈求平安豐收。而且隨著時代進步,漁燈節愈加被漁民看重,那份愛大海、懂大海、尊重大海的內涵和啟迪更加自覺自信。祭海典禮已成為中國漁燈節最具特色最核心的內容,首批進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既體現了“敬畏自然,感恩海洋”的傳統思想,又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現代理念,這正是漁民知恩圖報的精神寫照。
我的記憶里,漁燈節很早就流行在這幾個村中,各村節日各有不同:山后初家村、山后陳家村為正月十三;山后李家村、山后顧家、蘆洋為正月十四。每年的漁燈節初家村和蘆洋村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最耐看熱鬧。
過了春節漁民就急切地盼望這一天的到來。節日這天,舉家攜親戚帶上祭品出動祭海,是漁燈節的古老的傳統儀式。
在這個比春節還要重要的節慶活動中,家家戶戶的親戚也前來助興;很多遠在外地的游子和漁民后代也都千方百計的想法趕回家鄉,扛著彩旗、扭著秧歌、抬著祭品,燃放著鞭炮,感受這久違的漁村盛典。只要回家,我都到初家村的親戚家過漁燈節。
初家村每年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正月十三了。這天是漁民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一天。
從早上開始,每家漁民就早早起床,開始準備著迎接親戚們的到來,因為這里有個習俗,每到“漁燈節”這天,漁民的親戚們都要帶著禮品和鞭炮來家中座客、拜年、祝福。從上午開始,漁民們便把已經準備好的豬頭、餑餑、大鲅魚、酒菜、鞭炮等放置在幾個“柳斗”上。然后,在豬頭上灑一點豬血,在“柳斗”梁上系上紅綢彩花,寓意“發血財”、“掛彩(財)”。物品擺好后,漁民與親戚在自家開始大擺酒宴,斛籌交錯,推杯換盞,吃酒慶祝,祈福納祥,手舞足蹈,唱起了《今天是個好日子》的歌曲。
漁民這份幸福,實在填得太滿,太美,如同捧著了甘露,一時間不知道該如此收藏!喜悅,剎那間,從每一根毛細血管涌入身上每個組織,更是掛在臉上,寫在心里。全村沉醉在喜慶熱烈的節日氣氛中。漁民暢談的魚蝦滿倉的幸福夢、中國夢的朗朗笑聲溢出窗外,飛到大街小巷,匯聚成節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福。
惟妙惟肖的圖騰虔誠
只有親眼見證那一刻的景象,便會真切感受到這不是文學作品里的“夸張”筆法,而是對膠東漁民特有節日——漁燈節的“白描”。
此刻膠東漁家流淌著精神徽征,抑或是圖騰崇拜,不再是抽象難解的,而是那樣鮮活生動、隆重熱鬧:人類對于予己衣食富庶的大自然,所表露出的敬畏讓人驚嘆;人類對于同大海和諧相生,所流露的神往和追求讓人感動。
2月20日下午1點左右,酒過三巡,漁民朱相龍率先點起了鞭炮,脆響剎那間引來了山海般的呼應,家家戶戶開始放開了“開路”的鞭炮。漁民趙明昊招呼著自己的親朋在門口的巷子里拉上了粗麻繩,然后又在麻繩上搭滿了喜慶的鞭炮。放眼望去,400多米的巷子上空已經被鞭墻密密麻麻的布滿。
鞭炮聲就是集結號。
這時漁民們開始各自從自家出動,有的抬著供品“柳斗”,有的全家開著卡車,拉著貢品,一路走一路放鞭炮,而且走一段兒要有幾個雙響鞭炮開路。還有開頭幾人打著彩旗,隨后是三人扎著紅綢扭秧歌,抬著碩大的鲅魚和豬頭祭品的漢子喜氣盈盈地走著,貼著“福”字的木箱里是餑餑和香紙,緊跟其后的三輛車都坐滿了人,一邊敲著鑼鼓,一邊一路燃放火紅的鞭炮……
一時間,鞭炮聲,鑼鼓聲響成了一片,猶如春汛挾來巨浪狂潮,閃電擂動萬壑雷鳴,把個小小的漁村,生生地抬上了半空,只一陣工夫,被鞭炮聲淹沒了,鞭炮的紙屑就像天女散花,漫天飛舞;又如同一條條紅地毯,鋪滿了大街小巷,鋪向了田間地頭,也蓋在了碧波之上———漁家的節日就這樣踏著厚厚的紅地毯來到了。
隨之而來助興的秧歌隊,更是伴隨著鑼鼓點扭個沸沸揚揚,觀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街頭,喜慶的鞭炮,飛揚的紙屑還像是甩動的紅綢,舞得天紅了,地紅了,大海亦紅了,春天也紅了。
秧歌隊帶路,漁民們開上汽車拉著準備好的貢品,帶著自己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沿著這條紅地毯向海邊駛去。
在鏗鏘的鑼鼓聲和悠揚的嗩吶聲中,彩綢飛舞、彩扇翻騰。咚!咚!咚!隨著開道的鑼鼓響起,舞龍、舞獅隊開始活躍起來,九節長龍來了一個神龍擺尾,引來一陣叫好。獅子則在“獅子郎“的引導下,或騰翻、或撲跌、或跳躍、或登高,真是千奇百態,引得村民目不暇接。
前來助興的海陽秧歌隊隊員們身著鮮艷盛裝,視覺刺激,奪人眼球,舞技強悍遒勁,場陣磅礴恢弘,翻騰跳躍,縱橫捭闔,聲勢浩大,剛勁挺拔,剽悍有力,個個像雄勁美麗的舞蹈家。頂極的富感染力表演,表達了漁民們對豐收和平安的祈盼,愉悅著漁民們的心靈。
再看那些扮作八戒、艄翁的人們,身著鮮艷的服飾,邊跳邊舞,做著各種滑稽動作,逗得圍觀的人們哈哈大笑……
你看到的夫妻二人趕毛驢,說不定就是妯娌倆;那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年夫妻,其實是70歲的爺爺和八九歲的孫子;自稱“早晨五點起來抹粉,一天沒顧上喂奶的”妖艷媒婆,卻是60歲的純爺們兒。許多看熱鬧的人按耐不住了,情不自禁的加入進來,有的在跳秧歌,有的在跳霹靂,時而兩兩配對來一段交誼舞,臉上掛著汗,嘴角含著笑。所以越是純粹正宗的漁民表演,看起來就越有滋味。正因為大秧歌根植于民間,來源于鄉土,才有其生動鮮活的魅力,才能讓人真正震撼,才能讓人真正歡欣鼓舞!
最搶眼球是漁民祭海的隊伍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兒,這是節日的主場。漁民祭海隊伍似潮水般涌向碼頭,形成了強大的旋流,掀動著狂歡的高潮。
打著五彩繽紛的彩旗走在這支隊伍最前面的是53歲的王貴生,他高興地說:“我們這一大家子大概150多人,今天都來得差不多了,這三輛車都是我們家的人!”在他身后不遠,57歲的親家初明爭腰系紅綢、臉上擦著胭脂,扭起秧歌來俊得很,不時和路邊看熱鬧的熟人對扭起來。就這樣一路扭,一路敲,一路放著鞭炮,1點40分左右,王貴生家的隊伍趕到了海邊,此時的碼頭早已是人頭攢動,人山人海。
碼頭上千帆披彩,放眼望去盡是紅紅的對聯、喜字、鞭炮和彩旗,如同五彩祥云籠罩在碼頭上空。禮炮、鞭炮滿天炸響,與海濤聲融合在一起。
天海間,再也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地、哪是海浪、哪是人潮…… 碼頭上的船則緊緊相依,連靠在一起。幾百只、上千只不等。港灣里所有的大小漁船裝扮一新,一面面鮮紅的國旗在主桅桿上迎風飄揚,四周是數十條大大小小的彩旗和彩帶,高昂的船頭上貼著“船行萬里一帆順,乘風破浪創高產”等條幅。那聲勢、那場面甚是壯觀。
一場古老而隆重的漁家典禮又一次如期而至。紅色喜慶的地毯,從祭臺向大海延伸,祭祀者把海碗高舉過頭,又低首緩緩灑在腳下;黃色的祭海祈福旗幟迎風獵獵,七彩的禮賓花在空中綻放;悠遠而肅穆的長號聲從山而起,隨風向洋而去……人們仿佛進入了古代神圣的祭祀現場。激揚的鼓聲直沖云霄,在震撼人心的音樂襯托下,全體祭海人員向大海行禮三鞠躬,向海神媽祖像敬獻花籃…… 在司儀的引導下,祭祀漁民高擎巨大的高香,一群漁家后生抬著滿滿當當幾大筐貢品,魚貫走到祭臺上。八名彪悍的船老大抬了一頭全豬和一只全羊鄭重地放到媽祖像前的供桌上。
5名壯漢每人抱著一個大酒壇走上祭臺,60名漁家漢子雙手托起一只大海碗,面對著廣闊的大海,高聲喊誦:“一敬酒:出入平安;二敬酒:波平浪靜;三敬酒:魚蝦滿艙?!?/p>
主祭人面對大海恭讀祭文:“茫茫瀛海,生命之源……大海恩我,殷殷可鑒……”接著,祭樂響起,32個舞者向大海獻祭舞。
青山碧海間,漁民以自己的方式慶祝一年一度屬于自己的盛會。人燈共舞,四海共歡。片刻間,各個船抬“柳斗”的漁民們迅速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漁民們開始掛鞭炮,所有的桅桿、吊桿上都掛滿了又粗、又大、又長的鞭炮(一“掛”在兩三萬頭以上)。每船要掛十“掛”以上。
這時,鑼鼓響起,船家開始陸陸續續燃放鞭炮,岸上的漁民開始載歌載舞隨意拿一紅綢,系于腰間,隨“奏點”扭擺,秧歌隊則更是歡跳無比。他們用厚厚的脂粉,填平了臉上那海風刻出來的深紋。他們用流油的希望潤滑著風浪銹蝕的骨節腕兒。他們用彩包的綢布兜來了綺麗的海霞。他們忘情地跳啊舞啊,全不顧什么節奏和旋律,只是把心中的那份真情,那份快活釋放出來,自由地宣泄著。沒有了表演的花哨,更多是真摯的流露!喜慶的鞭炮,舞動的漁民,舞紅了天,舞紅了海,也舞紅了來年的希望。熱鬧的漁港內,鼓樂聲、鞭炮聲,秧歌聲與海濤聲匯合在一起,唱出了漁民們新年的歡樂心聲。
我似乎看到他們心里那輪紅彤彤的日頭,已經躍出了水面,躍出了心坎。金晃晃地在祥云的簇擁下高高地升起來了。他們一定聽到了魚群的歡叫,一定看到了滿艙的魚蝦……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祥和中,他們把自己照亮成一個未來的中國夢,面對豐碩的收成,他們讓自己盡情地美麗著。
鬧了一段時間,漁民們開始把“柳斗”置于船頭,擺上“佛臘”點燃,擺放好豬頭、餑餑、酒菜等供品。拿出酒來灑在船頭的甲板上和海里,把帶來的黃紙燃燒投入海中,隨波逐流。用胡蘿卜為底做成的“金燈”、以白蘿卜為底做成的“銀燈”紛紛點燃,祈禱風調雨順、國富民安……
然后船家所有來人分年齡、輩份大小,朝著象征著“海神龍王” 的方向叩拜,磕頭祈福,祈求來年風平浪靜,年長的嘴里還不時地嘟噥幾句祈盼的話兒。意思是出海能平安歸來,多打魚蝦,以滿足滿載而歸的心愿。
祭拜完了,漁民們又燃放鞭炮,響起鑼鼓,鑼鼓奏了一陣子,霎時氣氛推向高潮。萬掛鞭炮,千顆禮花,將整個漁港淹沒,千萬盞漁燈也漸漸飄向無邊的大海。此時,金色的陽光灑向海面,海面上波光粼粼,似乎預示著今年又是魚滿倉。漸漸地漁民和來賓們緩緩地退出岸邊,離開碼頭。
碼頭設置的數十組巨型彩燈。燈式多樣,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寶蓮賜福、龜鶴延年、龍鳳獻瑞、麟趾呈祥,燃燭其間,滿海輝煌,五彩繽紛。在集中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兼顧域外風光。既有山水自然,又有人物傳說;既有傳統文化,又有現代元素。薈萃經典,包羅萬象,極具藝術表現力。新穎的表現形式,集聲、光、電于一體燈組,機械動作配合的靜態畫面,營造出富于變化、動靜交替的藝術效果,其科技含量高,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岸邊,群星閃爍;海面,波光粼粼,星影與燈影相得益彰,整個碼頭都是光的世界。歡笑聲、歌舞聲匯成一片,真像一曲氣勢恢弘的交響樂章!入夜,安寧、靜謐的黃海之濱,數千盞彩燈漂游于清波之上,燭光搖曳,波光粼粼,四周只有天籟之音。燈的燭光是橘紅色的,在碧波之上卻變幻著七彩璀璨,如夢如幻,在視野中搖曳生姿。如此安寧、祥和的燈彩,或許是一個演繹心想事成的夢。
今年的漁燈節更是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近萬名游客和攝影愛好者,他們加入到慶祝的隊伍中,載歌載舞,體驗漁村民俗,感受漁村文化,領略漁村美好生活。來自杭州的攝影師林先生說:漁燈節真是熱鬧,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目不暇接,我不停的按快門,真想把每時每刻的好景與喜慶都記錄下來。……
漁燈節已賦予新時代的內涵
“漁燈節”最早是從我國傳統的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派生出來的,正月十五老百姓講究點燈、送燈,送燈送到“海神廟”、“龍王廟”。后來,沿海漁民發展成把燈送到海上,隨浪而飄,一來祈盼一帆風順,二來盼“海神娘娘、海神龍王”能帶來好運。還有的說漁燈節來源一個傳說:相傳,數百年前的一個夜晚,幾只漁船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方向。風大浪急,漁民們隨時都有被海浪吞噬的危險。此刻,一盞漁燈出現在海面上,人們便隨此燈航行,平安來到了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初旺村,這一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后來,漁民們就選擇正月十三,把燈送到海上,祈盼全年一帆風順,魚蝦滿倉。
無論是是世俗,還是傳說,“漁燈節”已是漁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不僅僅是漁民的一種祭祀活動,更具有鮮明的漁家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新時代展現漁民幸福生活的載體,是其他傳統民俗不能涵蓋的。有的地方叫“漁民節”或“祭?!薄>哂袧庥裟z東海洋文化的煙臺市“漁燈節”,在政府的扶持和企業的支持下,特色更加鮮明,內涵更加豐富,已成為當地漁村隆重的民間文化娛樂和節慶活動,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來觀瞻。
膠東漁家所獨有的漁燈節也因此得到國內外各路媒體的關注和探究。
2006年中央電視臺“一年又一年”節目對初旺村“漁燈節”進行了專題報道,在春節文藝晚會前介紹了膠東漁村獨特的春節風情。
2008年漁燈節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如何“操練”漁燈節,65歲高齡的老船長叢大豐介紹,船主先將自制的漁燈和船模,送到海神娘娘廟供奉,祈求海神娘娘用漁燈指引漁船平安歸來;同時,給龍王敬獻供品,祈求魚蝦滿艙,平安發財。
其次,船主在船頭上擺放供品,在桅桿上懸掛鞭炮,在船頭、船艙、船尾擺放漁燈并點燃,準備就緒后,由船長點香燒紙,率領眾人叩拜一起祭船。然后,由船主口念著吉語,向海里灑酒,投放水餃、供菜開始祭船,祈求“趕漁郎”為自己多趕魚,使網滿包,魚滿艙。
最后,到海邊放漁燈。通過放燈的方式,將漁燈和船送給海神娘娘,祈求海神娘娘用燈指引漁船平安返航,用船搭救遭遇海難之人。
白駒蒼狗,漁燈節一直作為當地漁民的傳統節日傳承了下來,即使在文革期間,龍王廟被推倒了,漁燈節也沒有停止。除了傳統節目唱大戲、祭神、祭船、祭海之外,漁燈節還把漁家歌舞、大秧歌等特色節目引入了節日慶典,使得整個節日充滿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
行走歡樂的漁村,能深刻感受到漁民生活的改變,來往的車隊里,高檔轎車隨處可見,站在自家門口和海邊拍照的漁民,不少人手里都端起了價值不菲的單反相機。對著舞龍、舞獅的隊伍拍個不停,其中還有不少長鏡頭的大家伙。“大爺,您這數字攝像機花多少錢買的?”看到一位老大爺手里托著索尼的攝像機拍個不停,我上前問道。
“這個呀,花了10多萬元,買了好幾年了。我打算把漁燈節的熱鬧場面全拍下來,回去刻成光盤在電視里看個夠。這幾年我們漁民都富了,比我手里攝像機好的漁家有很多?!崩先苏f他姓趙,今年已經73歲,沒事時就拿著攝像機到處拍,這幾天的漁燈節他都用攝像機記錄了下來。
時代在更替變遷中,漁燈節成為新時代變遷一個生動的縮影。
65歲的叢大豐從17歲開始就參加漁燈節,整整參加了44年,在他的記憶中,漁燈節幾十年來都有變化,尤其改革開放以來變化巨大,令人感慨。在六七十年代,還沒有碼頭,也就是十個八個人冷冷清清地去祭海,祭品也少,全村人弄十個八個豬頭就了不起了,現在豬頭要多少有多少,大鲅魚、大鱸魚、餑餑、鞭炮、香紙應有盡有,高檔轎車滿街都是,一到漁燈節,燈籠長廊要走完參加祭祀的人得兩個小時。叢大豐感慨,對于漁民來說,漁燈節是比春節還重要的節慶,如果除夕夜能放1萬塊的鞭炮,那漁燈節就得放5萬塊的?!睗O燈節的變化是與漁民們的生活變化分不開的。初旺村有近5000人,幾十年間,草房變成了磚瓦房,老房變成了新房,小船變成了大船,每個漁船現代設備?!?983年的時候,鋼殼船只能裝5噸,現在接近2000噸了,捕撈從近海到遠海,從國內到公海?!眳泊筘S說,自己的兒子是做水產養殖的,對于這片海,漁民的后代有著更多的希冀和憧憬。一位老漁民舞到我身邊時,學著電視里的腔調大聲喊道:“咱們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見他這么高興我問道:“老人家,漁燈節年年都這么熱鬧嗎?”老人搖搖頭:“要說從前,那可不一樣,舊社會時飯都吃不飽,哪能象今天這樣熱鬧。最多是用蘿卜刻個燈,到海神廟里敬一敬。那時敬的是海神?,F在就不同了,你看看這船上飄著的國旗,船頭貼著的對子,都是表達著我們廣大漁民對黨的富民政策的感激,我們現在敬的是黨的好政策?!痹谛鷩痰拇a頭上,兩人面對面說話也要扯著嗓子喊才能聽見。一位叫丁光軍的漁民指著密密麻麻的漁船,反反復復在我耳邊喊著四個字,“發了!高興!”據他介紹,自己有80馬力和120馬力的漁船各兩艘,去年的收入“在三五十萬元的光景上!”說話間,一輛鈴木貨車緩緩停在我們身邊,男女老少下來一群。一個臉色微醺的中年男人走過來,“你們是作家吧?寫寫我們好不好?”沒等回答,他主動介紹起自己的情況,“去年我們買了兩條235馬力的大漁船,一年下來毛利一百七十萬,扣去費用,還剩余五十萬,今天全家二十多口都來了,熱鬧熱鬧?!闭f著,他又加了一句,“晚上還有焰火呢,別走了,我請客!”爽朗的笑聲中,洋溢著富裕起來的漁家人的自得和喜慶。村巷通往碼頭的一道道拱門上看到,漁民自書的對聯有:“共創和諧四海生意騰騰起,跨越發展五州財源滾滾來”“新跨越高定位萬里征程,創和諧興國邦展千秋偉業”等,現如今,漁民生活富足了,思想覺悟提高了,處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的可喜面貌!
是的,你只要在村中走一走,轉一轉,看看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樓房和停在門前的高檔轎車,看一看家家戶戶門前那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聽一聽那此起彼落的鞭炮聲,瞧一瞧漁民自編自演的海景喜劇,你就會品味出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富裕起來的漁民的共同心聲和幸福自豪感。
走出初家村,新扎成的漁燈節松門上的對聯展示著新時代漁民的雄心壯志和深層次的精神準求。
回頭看看漁港上,在天與海之間,夜市千燈映照碧海,到處是一片萬家燈火的喜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