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V.S.奈保爾:行走于不同文明的離散者
    來源:文藝報 | 邱華棟  2018年08月17日08:15

    大街上的孩子

    維迪亞達·蘇萊普拉沙德·奈保爾曾被某英國評論家稱為是“沒有寫過一句敗筆的作家”。奈保爾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在加勒比海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奈保爾在首都西班牙港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尤其是他早年生活的一條大街,最終化身為“米格爾大街”,成為他短篇小說的素材源泉。1950年,奈保爾前往英國倫敦,在牛津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大學畢業之后,他做過英國廣播公司的編輯、《新政治家》雜志的評論員等工作,由此獲得犀利的批判視角,去觀察審視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沖突。1955年,他正式定居在英國。之后,他不斷地從英國出發,足跡遍布全世界。他尤其喜歡去一些不同文明沖突與融合的地帶,像非洲、中東、南美、美國、加拿大和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寫下了關于這個世界的全部印象。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文化融合了黑人文化、印度文化和北美及西班牙文化,奈保爾自然有一種天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后來在全世界的旅行中,他更是能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對比中找到文化差異和類同,雄心勃勃地描繪20世紀人類生活的全景圖畫,寫出了人類文明沖突地帶的復雜景象。奈保爾是一個多產作家,游記和小說是他作品序列里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奈保爾,總能感覺到他的憤怒和諷刺,以及人道主義情懷和豐富的想象力。他以角度別致的作品,拓展了英語文學的新疆界,成為所謂的“后殖民文學”、“離散作家”、“無國界作家群”的代表作家。

    奈保爾的處女作是長篇小說《靈異按摩師》,出版于1957年。小說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作為地理背景,講述了一個叫甘涅沙的鄉村按摩師的故事,帶有19世紀英國小說的傳統敘事風格,并隱含一種溫和的諷刺和滑稽荒誕的感覺。1958年,奈保爾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艾薇拉的投票權》,以一個名叫艾薇拉的女人的政治境遇,來折射加勒比海島國的社會制度困境,帶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感。兩部小說都是奈保爾起步階段的作品,平實質樸,呈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那就是諸如印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殖民地、穆斯林、移民、多元文化等他后來小說中的關鍵詞匯,已成為兩部小說中重要的字眼兒了。

    其實,奈保爾動筆最早的是短篇小說集《米格爾大街》,但小說集出版于1959年,后獲得英國的毛姆小說獎。《米格爾大街》帶有系列小說的特征,描寫了西班牙港一條街上的人和事,書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他們生活在一個十分閉塞的小地方,卻覺得自己生活在天堂。他們都有著令人啼笑皆非的命運和遭遇、生活的喜樂和困境。《米格爾大街》具有串珠式和橘瓣式小說的形式感,這也許受到了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或詹姆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的啟發。《米格爾大街》的敘述扎實,語言平實,情景生動活潑,刻畫人物的細節準確生動,彌漫著奈保爾的人道關懷和善意諷刺,實在是20世紀短篇小說中的珍品。

    奈保爾不到30歲就依靠上述三部小說在英語文壇初試啼聲。很快,他進入到寫作的第二個階段。1961年,他出版了長篇小說《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其創作靈感取材于他的父親——一個想當作家的記者,但他一生都在為生活奔忙,最終沒能成為作家。《畢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描述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裔家庭的生活。畢斯沃斯是家庭的主人,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卻受到社會環境的嚴重限制。他一生都在為能夠有一幢自己的房子而努力,他營建的第一幢房子被種植園的工人燒毀了,第二次建造的房子在燒荒的時候不慎燒掉了。最后,他來到首都西班牙港,在一家報社做記者,地位不高,卻十分努力,最終買了一幢屬于自己的房子,卻因為負債和壓力過大,心臟病發作去世了。小說為一個小人物的卑微努力畫了一幅細致的畫像。奈保爾在小說中完美繼承了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卓越的寫作技巧,并將其發揚光大。

    “幽黯的國度”

    奈保爾的游記和隨筆作品占了他全部作品的一半,說明了他在非虛構作品體裁方面獲得的成就。他的游記是對所到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社會、政治和歷史的精確觀察和描述,是對他所游歷的世界文明沖突地帶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入思考和犀利批判的文化著作,他的游記是帶有紀實風格的現場采訪、歷史探詢、哲學、宗教和社會學思考相融合的一種新文體,是對20世紀文學文體的一大貢獻。

    1962年,他出版了長篇游記《中間通道:對五個社會的印象》,這是一本專門描述西印度群島地區的5個小國家歷史、文化和現實政治與命運的游記。這些小國在擺脫了舊殖民主義者之后,所選擇的道路并沒有給人民帶來幸福和安寧,歐洲老牌的殖民主義者在這些地區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留下的后遺癥至今沒有消退。奈保爾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此的批判態度。這5個國家剛好處于過去販賣奴隸時代、從非洲到美洲的航道中間的位置,故取名“中間通道”,暗示這些地區在世界的尷尬位置。完成《中間通道:對五個社會的印象》后,奈保爾又寫出了長篇小說《史東先生和騎士伙伴》,于1963年出版。他第一次將小說的背景放到了倫敦,圖書管理員史東在62歲時與一個寡婦萌發了愛情。結婚后,史東先生感到年紀越來越大,對歲月和人生的留戀也更加迫切,于是組織了關懷退休人員的組織“騎士伙伴”,并獲得贊許。小說彌漫著一股暖色調,敘述舒緩平和,將老年人對歲月流逝的感覺傳達得十分真切。但從整體創作來說,小說很一般,題材也顯得有些突兀。不過,也許他是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寫英國背景的小說。小說后來獲得了英國“霍桑登獎”。

    1960年代以后,奈保爾在全球各地旅行。他穿越了非洲、兩河流域、印度,對這些地區的文化沖突、社會矛盾和復雜前景進行了毫不遮掩的展現和批判,犀利地表達了他的文化憂慮。在近30年的時間里,他多次到印度進行深度考察,并以大量的歷史材料作為素材,寫下了三部宏篇巨制。1962年,奈保爾第一次踏上了印度國土,在印度主要城市游歷,并且回到了祖父的故鄉。但印度的落后、貧窮、愚昧使他感到疏離,進而感到憤怒。在《幽黯國度》中,他以尖酸刻薄的語調書寫了自己對祖籍之國的惱恨。1975年,在甘地夫人頒布緊急狀態令之后,奈保爾再次前往印度,寫出了《印度:受傷的文明》。這次,他從印度文明的成因出發描繪印度現實的獨特境遇以及文化上的尷尬和無所適從,筆法依舊諷刺和警覺。1988年,他第三次到印度,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采訪了大量印度人,寫成了對印度現實和歷史的口述之作《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他不僅以自身的游歷作為主線,還使用了小說技巧,縱橫開闔地在歷史和現實的天地間往來,使游記具有了巨大的力量。

    1967年,奈保爾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島上的旗幟》和長篇小說《模仿人》,題材又回到了西印度群島,繼續探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獨特的生存狀況。在《島上的旗幟》中,他繼續以冷靜的語調、白描的手法和略帶嘲諷的口吻,塑造了一群目光短淺卻想改變命運的島民們。在《模仿人》中,奈保爾塑造了加勒比海某個島國的一個失意政客形象。印度裔的政客辛格在倫敦回憶自己的生平:年輕時,他準備投身到政治生活中,卻在時代的旋渦中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失敗了。小說探討了獨立后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政治處境,雖然已獲得了獨立,有了國家意識和自身的文化特性,但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外交都無法擺脫宗主國英國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投射到像辛格這樣心懷大志、最終卻碌碌無為的人身上。

    1969年,奈保爾出版了將游記和歷史研究相結合的著作《黃金國的淪亡》,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遙遠歷史,將該地區的歷史命運與尋找新大陸的歐洲人的歷史聯系起來,探討了加勒比海島國的歷史文化成因,及其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是對歷史的祛蔽和對殖民主義遺產的清算。

    世界的裂縫

    從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期前后20年的時間,奈保爾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1971年,他出版長篇小說《自由的國度》,小說的結構看上去更像是中短篇小說集,可實際上這是一部不同主人公以相互關聯的敘述所構成的整體。小說分為5個部分,描述的都是到異國他鄉創業的人的故事:一個加勒比海青年到達倫敦;兩個白人來到充滿敵意的非洲;印度廚師到達美國華盛頓;敘述者在小說的開頭和結尾來到中東,經歷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沖突和戰爭。小說形成了結構上的向心力,在不顯山不露水的敘述語調中,呈現出到處都是文化沖突和敵視的世界的真實面貌。奈保爾似乎是從全世界取景,在幾個帶有特殊人物形象的取景器里,描繪了人類生存的狀況。小說中,每個身在異國他鄉的人都和所處環境格格不入,為了新生活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這種兩難處境,正是“二戰”后逐漸興起的全球移民大潮帶來的社會問題。奈保爾敏感地率先描述了世界處于文化裂縫的境況,《自由的國度》獲得了英語文學最高獎“布克獎”。1972年,奈保爾出版隨筆集《過分擁擠的奴工營》,收錄了幾篇探討當代世界生存狀況的長篇散文,奈保爾把整個世界形容為一個過分擁擠的奴工營,猛烈地批判和分析了不公不義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長篇小說《游擊隊》是奈保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出版于1975年,小說的情節生動緊張,描繪了一個虛構的加勒比海國家爆發了革命,政府軍和游擊隊之間展開了持續的戰爭,社會陷入戰亂。小說塑造了加勒比海地區多元文化所孕育的三個人物形象,他們血統復雜,有華人、黑人、白人和印度裔血統,都有一種莫名的漂泊感和文化上的無根感。最后,他們率領的游擊隊和白人政府的斗爭失敗了,主人公遭到了滅頂之災。《游擊隊》講述了加勒比海國家人民尋求自由獨立的艱難,也描述了解放運動的局限性。

    在這一階段的奈保爾十分關心世界政治。1979年,他出版了長篇小說《大河灣》,通過一個虛構的、被戰亂和軍事獨裁所襲染的非洲國家中一個小商人的命運,描述了整個非洲國家的命運。書中的國家剛剛獲得獨立,內戰結束,一個終身制的總統開始統治國家。商人沙林是印度裔的穆斯林,他來到一個海濱小鎮,安分守己地做買賣。但獨裁總統開始施行嚴密的社會控制,政治局勢開始動蕩,沙林的生命和財產都遭到威脅。最后,他選擇離開。小說末尾,起義軍和政府軍之間爆發了激烈戰斗,國家重新陷入戰亂。《大河灣》將視線投向了艱難地走現代化之路的非洲國家,在批判非洲某些國家的政治獨裁和社會動亂方面相當不留情面。擺脫殖民統治后的非洲國家獨立并沒有立即給人民帶來和平幸福,更為復雜的種族暴力沖突又興起了。《大河灣》繼續書寫全球移民的悲情故事,奈保爾把無根的飄零感擴大到非洲。1980年,他出版了《埃娃·庇隆的歸來以及特立尼達的殺戮》,這是一部記錄他在阿根廷見聞的游記作品,將阿根廷的社會現實和文化焦慮感清晰地表達出來。1981年,他將自己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旅行感受,結合對幾個國家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分析,出版了游記《在信徒們中間》。

    1984年,奈保爾出版了篇幅不大的論著《尋找重心》,收錄了兩篇長文。一篇是長達幾萬字的關于寫作技藝的隨筆,他結合自身寫作經驗,探討了20世紀小說寫作的目的、意義、方法和技巧。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英國傳統現實主義情有獨鐘,對狄更斯更是推崇備至,在奈保爾看來,狄更斯的小說帶有強烈的沖擊力和對社會的不懈的批判精神。另外一篇文章是他在科特迪瓦游歷后寫下的游記。文章之間似乎存在一條裂縫,如同他一直在觀察和分析著的這個世界的裂隙。

    抵達的謎底

    1987年,奈保爾的長篇小說《抵達之謎》出版了。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辭中,他曾提到這部小說,可見其重要性。《抵達之謎》分為五個部分,以倒敘手法敘述,敘述者就是作家本人的化身。小說以畫同心圓的方式敘述主人公的經歷,作者和主人公一起經過了由游移到確定、由漂泊到定居的過程,深刻分析了他這個外來移民和宗主國英國之間的愛恨關系。與奈保爾一樣,敘述者從加勒比海地區出發,到英國求學,后又獲得居留權,并開始從英國出發在全世界漫游,在英格蘭鄉下定居。小說帶有強烈的自傳性,奈保爾作為過去殖民地移民的憤怒、不平和自卑感在小說中都消失了,這些感覺在英國多元文化交融中,已被各種膚色和語言以及行色匆匆的背影所取代,心懷憤懣情緒的奈保爾最終與殖民宗主國和解了。不過,在他筆下,即使是對英國美麗鄉間的描述,也可見一種沉悶、僵硬和衰敗的景象,小說彌漫著淡然的哀傷和憑吊氣息。奈保爾把全世界都納入到寫作的題材范圍之內,這種氣魄前所未有。1989年,他出版了游記《南方一瞥》,記述在美國南部省份的見聞。他看到的同樣是一個日漸衰敗的、類似福克納筆下的景象——雖然種族主義消失了,南方種植園階層也不見了,但歷史留下來的卻是黑洞一樣吸食一切的東西。1990年,奈保爾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真正成了一個來自過去殖民地的、成功打入英國上層社會的、有貴族頭銜的文化名流。

    1994年,奈保爾意猶未盡地繼續書寫移民身份在異質文化中的游移和漂泊這一主題,出版了長篇小說《世間之路》,將自傳、游記和歷史研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中,他發掘出那些曾經到達加勒比海地區的歐洲人蹤跡,探尋他們的生平;從現實中,他表達了全球化時代移民們為了尋找新生活而自我放逐的疏離感,他對自我身份的懷疑最終得到了一種確信。《世間之路》里彌漫著一個尋找者、發現者面對人類普遍生存境遇時的迷惑和哀愁,是《抵達之謎》的繼續和新發展。

    1998年,奈保爾出版了游記《超越信仰》,這是《在信徒們中間》的姐妹篇。《超越信仰》描繪了他再度在伊朗、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旅行的見聞。他從對一些人物多年的追蹤和觀察入手,描繪了這些國家在文化上的撕裂感和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在游記中,他描寫了小到老百姓,大到最高統治者的群像,像一個進行精準報道的記者、一個精通歷史的學者、一個言語尖刻的諷刺作家、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詩人,把游記寫成了深廣度驚人、難以歸類的作品。1999年,奈保爾又出版了書信集《父子通信集》,收錄了當年他在倫敦求學期間和父親的通信。這部書信集顯然意在緬懷他的父親。一個來自舊殖民地的窮小子,最終獲得了英國的文化認同并被封為爵士,他可以以這本書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進入新千年后,奈保爾放慢了寫作步伐,但仍舊具有創造活力。2000年,他出版了一部講述讀書和寫作經驗的散文集《讀與寫》,分享閱讀經驗與寫作的秘密。2001年,他又出版長篇小說《半生》,繼續以半自傳的方式,結合父親和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一個作家從加勒比海島國來到英國,成年后又帶著有葡萄牙血統的妻子移居非洲、半生漂泊在世界上的故事。這部小說在表現力和感染力上較弱,主題有重復感,不過帶有新千年的當下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高,《半生》所表達的人生感喟要更加復雜和生動。

    2001年10月,奈保爾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的授獎辭這樣描繪他:“他獨辟蹊徑,不受文學時尚和各種流行模式的影響,從現存的文學類型之中創造出他自己的獨特風格,以小說敘述而論,自傳因素和紀實文學在奈保爾的寫作中融為一體,并不總是能夠發現哪種因素居于主導地位。”奈保爾創造出了現代人缺乏歸屬的新小說,描繪了分崩離析的時代狀況,也因此而成為最敏感、視野最開闊的當代小說家。

    2004年,72歲的奈保爾出版了長篇小說新作《魔種》,小說講述了來自印度的40歲移民威利的故事,他一開始在倫敦和西柏林生活,之后又到非洲尋找新的可能性。小說的故事穿插在亞洲的印度、歐洲的英國和德國、非洲中部的戰亂國家之間,印度人威利像一個世界流浪漢,經歷半個世紀的混亂和人生磨難,最終,他似乎發現有一粒魔種在內心發芽了。《魔種》繼續著奈保爾在自傳和虛構、歷史和現實、文化和宗教之間的比較與質疑。奈保爾曾經言辭激烈地說,自從狄更斯之后長篇小說就已經死了,現在似乎人人都可以寫作長篇小說,但是長篇小說的精神已經死了。他推崇的作家也幾乎沒有20世紀的、尤其是公認的現代派大家,反而全部是19世紀甚至更早的歐洲文學巨匠,這是頗值得玩味的一種態度。

    閱讀奈保爾的作品,你會感到整個當代世界在面前徐徐展開,他那憤懣的情懷、尖酸的諷刺和憂傷的語調彌漫在他描寫和塑造的、在全世界流散的移民心中。跟隨著那些離散者的腳步,我們也漸漸看清了人類居住的所有大陸的清晰輪廓。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 七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国产精品亚洲色图|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538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美利坚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14| 182tv午夜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