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太行 多彩非遺”晉城綻放 ——山西晉城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之非遺工作綜述
非遺圖書出版物
第六屆“太行書會”曲藝邀請賽現場
晉城市中等專業學校剪紙教學基地
8月16日至22日,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大美太行”系列活動將在山西省晉城市舉行。屆時,來自山西各地近百個國家級、省級傳統戲劇、美術、曲藝、食品手工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及焦作市極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登場亮相,為晉城民眾帶來一場視覺、聽覺、味覺的文化盛宴。本次活動是晉城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文化盛事,既是晉城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重要內容,又是山西對晉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大力支持。晉城為何成為首屆山西非遺博覽會“長城博覽”“黃河之魂”“大美太行”三大主題活動的主辦城市之一?其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有何特色?
保護:全方位挖掘
晉城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稱建興、澤州,是山西省轄地級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素有“千古太行第一城”的美譽。數千年來,晉城先民秉持“天人合一”,堅持“三才之道”,創造并保留了數量可觀、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4年,晉城市成立“晉城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 開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2007年,晉城市成立“晉城市非遺保護中心”,全面推進非遺保護工作。此后,晉城市又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工作規則》《晉城市支持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工程的若干措施》《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實施方案》《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從政府規劃和政策保障層面,對晉城市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規范統一,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軌道。
2012年,晉城市被山西省文化廳列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編制了《上黨(晉城)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總體規劃》,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多點探索區域性整體保護的新階段。2018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按照“建設省域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要求,晉城市積極落實山西省文化廳工作部署,與長治市共同創建,努力開創全民參與非遺保護系統化、常態化格局,讓非遺真正融入現代生活。
可喜的是,晉城市非遺保護工作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機制基本形成。以“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為例:市級總體規劃、統一實施,目前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要內容,納入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縣級科學計劃、創新落實,努力打造示范基地;鄉鎮注重普惠、精準推進,穩步推進、標準化建設;行政村結合村情、突出特色。2015年以來,晉城市先后建成鄉村文化記憶工程縣級示范基地2個、鄉鎮試點55個,村級特色展廳10多個,如晉城城區夏匠村家風展廳、澤州縣草地鋪村知青展廳等。
截至目前,晉城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9項(全省第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4人;省級非遺項目87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71人;市級非遺項目144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0人;一大批項目和傳承人進入縣級名錄,中央、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同時,晉城市持續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全市建成省級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范基地2個(陽城縣皇城村重陽習俗、澤州縣玨山中秋習俗)、省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個(高平市鳳林刺繡廠);先后編輯出版了《上黨梆子》《上黨八音會》《晉城民間面塑》《晉城民俗》等非遺圖書10余個系列1萬余本(套),錄制各類音(視)頻資料4860分鐘(瀕危項目錄像1620分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黨梆子代表性傳承人張愛珍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晉城市非遺保護中心榮獲山西省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單位。
傳承:分類別推進
非遺保護的關鍵在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晉城市非遺保護工作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項保護,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非遺傳承機制。
一是著眼重點項目,非遺傳承示范化。晉城市以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為重點,分類指導、分項保護,制定科學合理有序的保護傳承規劃,有重點的開展傳承工作,探索出一套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保護傳承方法。
以國家級非遺項目上黨梆子為例。目前,晉城市獲得梅花獎5個、文華獎1個、小梅花獎10余個、杏花獎56個;設立了戲曲傳承發展振興專項資金,對傳承發展戲曲藝術、服務基層成效突出的戲曲(劇)院團進行表彰獎勵;打造了一批戲曲精品力作,新編歷史劇《千秋長平》榮獲中國戲曲學會獎,現代戲《趙樹理》榮獲全國地方戲(北方片)調演劇目二等獎、山西省杏花大獎,上黨梆子現代戲《太行娘親》榮獲山西杏花獎新劇目獎,并于今年5月23日、2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連續演出兩場;掛牌成立了上黨梆子傳習所和張愛珍傳習工作室、吳國華張保平傳習工作室和郭孝明傳習工作室;實施了“名家傳戲——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從政策方面鼓勵非遺傳承人開展收徒傳藝和教學交流活動;制定了“戲曲進校園”補貼制度,鼓勵中小學生走進劇場,讓學生每年免費欣賞到一場優秀的戲曲演出;出版了《上黨儺文化與祭祀戲劇》《上黨戲劇史摭談》《上黨梆子臉譜》《上黨梆子劇本選》等藝術理論研究書籍;開展了上黨梆子經典、優秀傳統音像資料收集和數字化修復、整理工作,現已錄制完成視頻資料20余盤、音頻資料百余盤;創辦了期刊《上黨戲劇》,填補了晉城戲劇專業刊物的空白,為記錄、研究和弘揚上黨梆子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近年來,上黨八音會相繼亮相北京奧運會和南非國際藝術節,上黨二簧唱響北京人民大會堂,陵川鋼板書《退錢》榮獲第十六屆群星獎,澤州四弦書傳承人馬莉帶隊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全國非遺曲藝周演出活動。
二是著眼宣傳平臺,非遺活動品牌化。2003年至今,晉城市舉辦了13屆“鳳鳴春曉”趙樹理戲劇獎優秀劇目展演,不僅推出了《千秋長平》《趙樹理》等多部原創優秀劇目,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戲曲演員。如今,“鳳鳴春曉”戲劇展演活動已成為晉城市春節、元宵節期間文化活動的重頭戲,累計演出200余場,受眾20余萬人;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中,《上黨梆子名家名段演唱》《鼓書表演專場》《上黨二簧表演專場》等演出場場爆滿;“太行書會”曲藝邀請賽,已連續舉辦六屆,搭建了傳統曲藝交流平臺,演出陵川鋼板書、澤州四弦書等曲藝節目120余個,推出了《退錢》《說說笑笑精神爽》《唱唱“九頭十八匠”》等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一年一度的非遺保護成果展上,現場制作香油月餅、白起豆腐、桑皮紙、焙面娃娃、傳統磚雕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前來觀看、購買。值得一提的是,從2012年起,晉城市推出了“非遺廣場(社區)展演”常態化活動,以非遺表演類項目為主要內容,以各大廣場、社區百姓大舞臺為平臺,每年在全市范圍內的廣場和社區開展非遺展演惠民活動各10場,不僅提升了社會表演團體的參與積極性,也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上黨梆子、上黨八音會等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深受晉城市民喜愛。
三是著眼傳承人群,非遺教育常態化。晉城市開展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為鼓勵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非遺傳承行列,實現可持續的非遺保護傳承,在2012年,晉城就出臺了《晉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深化、細化、創造性地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同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黨梆子張愛珍傳習工作室與高平市中等專業學校合作辦學,成立“愛珍戲曲班”,幾年來培養了行當齊全的后備傳承人近百名,其中5人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花稱號。2014年,借助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契機,晉城市非遺保護中心和晉城市中等專業學校簽訂了“高平繡活”“陵川布貼畫”“高平剪紙”3個項目的傳承協議,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增設“刺繡”等3門專業課程。2016年,晉城市出臺了《晉城市戲曲精品進校園活動方案》,推出“戲曲精品展演”活動,以“精品劇目+互動講解”的形式,選擇適合青少年學生觀看的精品劇目,到各中小學校進行展演,在每場演出前,由專人對劇目進行講解,以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開展“戲曲知識進課堂”活動,整合晉城戲曲表演、戲曲教學和戲曲研究資源,精心編排戲曲知識宣講課,以生動活潑、寓教于樂、貫穿講解的形式,向中小學生普及戲曲知識,培育學生的家鄉人文情懷。此外,晉城市文化和教育部門也聯合開展非遺教育傳承活動,先后建立了10個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如北義城鎮南義城中心小學的澤州對鼓傳承教育基地、陵川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剪紙傳承教育基地、沁水縣土沃鄉中心小學土沃老花鼓傳承教育基地等。
四是著眼傳承載體,非遺展館標準化。2015年起,晉城市文化局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引導社會力量建立了晉城市非遺展示和推廣中心。目前,晉城市共建有高平潞綢織造技藝體驗館、陽城生鐵冶鑄技藝展示館、陵川剪紙展示館等各類非遺專題展示館25個。
轉化:產業化發力
非遺產業化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晉城市將現有的非遺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發展中來。
歷史上,晉城的“冶鑄文明”和“絲麻文化”輝煌燦爛。基于此,晉城市印發了《晉城市“百村百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讓曾經輝煌的晉城冶鑄文明和絲麻文化得到復興,潞綢織造技藝、陽城琉璃燒制技藝、高平繡活等傳統技藝和美術類項目已發展成為晉城主要的文化產業項目,一大批全國知名非遺文化品牌,如晉韻堂鐵貨、晉氏織造、吉利爾潞綢、僑楓陶瓷、東宅黑陶等享譽海內外。其中,晉韻堂鐵貨的國際運營中心已開到了洛杉磯、西雅圖、倫敦;吉利爾潞綢隨“山西品牌絲路行”走進了西亞,在阿聯酋迪拜亮相。如今,依托非遺項目,晉城市建成文化產業園區4個(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區、玨山文化產業園、吉利爾潞綢文化產業園、司徒小鎮農業休閑園),在建文化產業園區4個(金村文化創意產業園、媧皇文化旅游生態創意園、李寨戲曲文化生態園和大陽文化創意產業園),一大批極具晉城傳統文化特色的服飾、飲食、工藝品、紀念品等文創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如吉利爾新娘潞綢被、高平繡活傳統童帽和長命鎖、晉韻堂的鐵壺和陪睡娃娃、晉氏織造蠶絲被、《康熙字典·簡明本》、“興遠堂”漆器等。
黨的十九大以來,晉城市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新興支柱產業。為更好落實山西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非遺和演藝進景區,打造高品質文化旅游演藝產品”的全域旅游戰略部署,加快全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晉城出臺了《晉城市加快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項目進景區實施辦法》,成立了晉城市非遺演藝進景區工作協調小組,扎實開展了非遺演藝進景區工作。目前,晉城市4A級及4A級以上景區非遺節目展演覆蓋率達87%,超過山西省任務指標6個百分點。
非遺是活著的歷史,它承載著現在,也昭示著未來。如今,晉城市的美術館、群藝館、非遺展示和推廣中心,包括6個縣級文化館、8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7個標準化百姓大舞臺、2340個村級文化活動室、25個非遺主題展示館、10個非遺傳承基地,以及省級傳統節日保護示范基地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已成為晉城非遺對內對外的重要載體,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相信,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創建,晉城市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礎設施必將更加完備、服務更加齊全,產業化成果更加豐富;晉城非遺必將迎來屬于自己的輝煌,在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山西篇章中,在新時代美麗晉城高質量轉型發展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本版文圖由晉城市文化局提供)